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孩子什么

(2023-11-17 05:27:14)
分类: 教育篇

前几天一位同仁在我们的工作群里给我们转发了一篇《教师子女为啥成才少?》的文章,我一开始只是做了初略的浏览,但是当看到自己教师教育自己孩子的几个盲区后,我深深的感受到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再优秀的教师,如果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有限的。然而也让我感受到:先成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从这篇文章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如何在家庭中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了这么几点感悟:

一、定位好自己的家庭角色

   似乎在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家和在学校经常说着同样的话在教育着我们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学生,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对于学生我们怎么来教育,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们又怎样来教育?我们当教师的严格,要求学生的中规中矩也渗透在了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时时候要求自己的孩子乖巧、稳重,只要孩子一做不到就唠叨、说教、甚至还拿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的创造型个性的发展,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更容易面对困难寻求家人的帮助。更由于现在教师的职业希望就是稳定、安全、长久,所以培养的孩子: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管尝试。我深有同感:我的孩子现在最爱讲的话就是大人说的话,奶奶说:不能吃糖、不能吃巧克力,不然会被打的。爸爸说:不能玩电话、不能玩手机,不然会被打的。妈妈说:不能打别人的电话不然别人会骂人的。这样的话已经占据了我孩子的大部分语言。我平时的说教太多了,重复和唠叨让孩子的性格就经过打磨得平平整整。总希望在别人眼里我的孩子是一个乖巧、听话、懂礼貌,只要孩子有逆反,就会被大人的说教、“威胁”和“恐吓”这下磨平了。其实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家长的引导、转移、发散的教育,他(她)还没有实践,没有经验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要把这样的做法和惯例给予孩子,他根本就不懂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成长的路上让孩子犯错,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吃亏,成长的路上让孩子心酸……——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不是我们家长的附属品,不要用我们教师的职业教育“圈点规划”我们孩子的性格。我们都懂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从古今中外多有成功人士,家庭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日本教育中重视家庭教育中一个女人影响三代人,我作为一个教师,更是一个母亲,在家中怎样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应该先做好母亲再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二、做一个阅读型的家长

我是一个教语文的老师,在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多

思考和探索,我很早就发现,班上60多个孩子见了我规规矩矩,言听计从,不是来自于我的唠叨、重复、威胁、批评……这些教育手法司空见惯,但无论对于我们的学生还是我们的自己的孩子其作用和价值有多少呢?反而只要我能给他们带了精神的享受,感情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激励的评价;能和他们一起分辨人性的真善美,讨论人生的真谛,品味生活的美好,寻找付出的意思……他们都会把人性本善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教育是人性的,更是为人性而服务的。这些过程存在于什么时候?贯穿于什么始终?——阅读。记得我现在带的这个班我从4年级就开始给孩子阅读绘本,之前我总是挤出我语文课的时间来给学生进行阅读,现在学校安排了阅读课,是我和孩子们精神愉悦的大餐,也是我们每个星期最期待的时刻。由此我想到我们每天陪孩子的交流就是你今天干什么了?听不听话?你课堂上表现怎么样?你的作业做完了没有?你测验得了几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用心去开启孩子心智了吗?我们用心和孩子交流了吗?每天重复机械的询问,孩子不会感受到你是一个知识分子,更不会以你的职业为荣,所以不要用自己手中的教科书束缚自己孩子的视野,更不要用自己的“旧知”去影响孩子的人生。我也深刻的感悟到为什么孩子和我一起阅读的时候是最乖的时候,最讲道理的时候,最有“深度”的时候。他喜欢看《昆虫记》《西游记》《悟空识字》,在书中孩子有认知、有理解、更有成就感,让书陪伴孩子成长,更陪伴教师成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三、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脱离社会

   教师的生活生活圈子相对较窄,我们“两点一线”的生活给我们的人际交往有诸多的限制,对于社会的很多接触面根本就接触不到,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我经常带我的孩子到小区的花园去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我的孩子懦弱、胆小,不敢和陌生的人交流,甚至和同龄的人相比不能很好的交流。这样惨痛的差异已经放在了我的面前。然后你看很多小区里做生意的家庭的孩子,他们自信、阳光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在社会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给自己孩子的人生提前有“预约”。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展示自己;在困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自然中拓宽自己的视野……让孩子去做推销员,到福利院去做义工,到各种研究所去感受科研,到旅游景区去感受自然……这些有益的活动,就像文章中说的: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以上是我看了文章之后的三点感悟,希望能勉励我去做一个好教师的同时,也做一位好家长,让我的孩子因为我是教师而骄傲,也为我作为教师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而自豪。(昆明官渡区武   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彼此有距离
后一篇:2023年11月17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