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及对策

(2023-11-06 05:14:34)
分类: 教育篇

(昆明官渡区 刘本龙)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并称,且排在首位;但是,德育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并非都真正排在首位。德育与智育相比,差距大、问题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虽然学校在德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中小学生中抄作业、厌学逃学、迷于电子游戏、打架斗欧、欺凌弱小、抽烟、拔毛、抢劫等不轨行为屡见不鲜。毅力差,缺少自主精神和独立个性是现在学生的共性弱点。这些都可透视出德育存在的问题。概略地说德育存在六大问题:
   
一、德育认识不到位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有社会化的大教育观,也要求人们有社会化的大德育观。但是,不少家长、教师及有关的教育者对德育的深远意义认识不够,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德育。认识不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奠基作用、引向作用、促进作用;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保证作用;对学生身体、心理、智力、技能的发展和独立精神、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调节、改善、积极内化的作用;对学校发展、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对民风、社会风气的好转起着优化作用。可以肯定,在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学校受到良好德育的一批批的青少年,走入社会生活,必然能改善风气。由于各方面的教育者对德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刻,步入育人的误区也就不可避免:歧视、辱骂、体罚、变相体罚、赶出家、赶出教室、罚款、剥夺考试权利,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束手无策,放任自流。因为教育失误而误了的孩子在家会败坏家风,在校会败坏学风校风,进入社会必然危害他人,败坏社会风气。所以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德育对一个家庭,对一个学校,对一个社会,对一代代人的深远影响。
   
一些教育者不明确德育的内容。学生家长不知道家庭还有德育,不知道家庭德育的任务和内容,更不知道家庭怎么去进行家庭德育。即使是学校教师和有关部门的教育管理者也还没有全面地认识到德育包括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一些家长和教师没有认识到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而把德育简单地看成是品德教育,只是凭着一些传统的想法和做法去进行德育。由于德育内容的局限,德育的面窄了,内容少了,功效弱了。
   
二、德育过程不完整
   
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自我德育四位一体的德育未能得到实施:
   
理性的家庭德育还是空白。家长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业和智育,未重视其习惯养成、非智力因素的培育、立身行事的引导。家庭德育残缺,使学校德育失去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德育没有稳定的时空和内容。德育应该有的过程常常被智育挤占,各学年各学期德育过程不系统、不完整,班会课多用于日常事务的处理,没有体现德育的完整过程,没有体现德育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拓展,与学生身体、心理、认知,同步渐进发展的过程。学校教育的主课堂没有重视渗透德育,教师德育意识淡薄,为教学而教学,失去育人引向的许多时空和机会。社会德育还没有进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的法制化轨道。家长长期的包办代替,教师长期的满堂灌”,学生自主教育,自我德育没有更多的时空、机会。目前,德育只局限于学校孤军奋战,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德育主体)“"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德育合力没有形成。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自我德育三个环节的残缺,严重削弱着学校德育的功效。
   
三、德育内容不切实
   
概括地说,德育内容大而空,理论性太强,较多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缺少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前瞻性、持续性、创新性。特别缺少渗透性。德育内容陈旧,学生不感兴趣,德育的教化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理科类教材纯知识化倾向严重,与科学发明,现代科技发展的生动事实联系甚少。文科教材的某些课文和内容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脱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如《白毛女》《龙须沟》《分马》《老杨同志》等;思想政治课中对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企业关停并转,职工下岗,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面临社会选择,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存发展需要终生学习,与人合作,环境保护等现实的社会内容在教材上陈述不多或者有所回避。这就导致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脱节,失去教育应有的功能。家长、教师转化、教育学生的思想内容、理念观点陈旧,远离学生成长的需求,远离社会生活实际。有的家长、教师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本身就不正确,谬种流传,误了学生。社会生活中许多不良现象也严重地影响和干扰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德育方式不灵活
   
德育长期形成了家长、教师、长辈说教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想得通也接受,想不通也接受”,缺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民主对话、平等交流、心灵沟通、共同参与、感受领悟、教育主体自我内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缺少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教育的实践。教育者没有注意发挥学生教育主体应有的作用。许多时候,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表面化、形式化。诸如捡烟头,扫街道,清除乱写乱贴痕迹,组织春游秋游而又没有切实的教育内容。
   
许多活动占用了大量时间,花了不少经费,但是参与人数少,面不广,功效甚微。这些活动有时在学生中还产生负面影响:春游组织不好,助长学生任意消费,吃穿攀比,追求时髦;只重视少数学生的活动,抛弃多数,强化了精英教育,削弱了基础教育;教育活动中较多地重视女生,有意识无意识地抛弃男生,导致"阴盛阳衰"的倾向,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德育措施不落实
   
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学校还未建立起科学的,切实有效的评估考核体系。学校对教师还未完全落实德育工作绩效的考核,对班主任的管理,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奖励措施。上级对学校的检查考核,在德育方面往往限于一些表象的方面;学校德育管理忽松忽紧,德育活动时有时无,德育常被一些其它事务冲击、挤占。一些教师所做的德育工作往往得不到认可、肯定和相应的奖励,所以他们宁可专心教书,争取教学成绩,也不愿意当班主任。
   
家庭德育,社区德育也无规章制度可言。学校周围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黄色音响书刊,混乱的摊点对学校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无人过问,有时某个部门的人突然来一下,随后不了了之,不久又恢复原样。
    
六、德育科研不广泛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较多的只局限于教学科研,极少进行德育科研。教师撰写论文,较多的写教学论文,较少写德育论文。学习教育理论,较多的学习教学理论,较少学习德育理论。进行教育改革的课题实验,较多的着眼于文化教学课题试验,较少搞德育课题实验。教育行政、社区领导、学校领导、教师主动研究德育的不多。对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研究的就更少了。由于整个人们对德育关注、研究不够,所以不少家庭,不少学校,不少地区还不明确德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途径、方法。即使在学校,教师对德育的研究也还只是凭兴趣,随心所欲,临时应付,零敲碎打的"小搞搞"
   
分析上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综合来看,德育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全社会对以德治国”“德育为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社会化的德育合力,还没有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教育内部的管理及人事机制滞后,家长素质和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不高。

    上述问题,必须采取下面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德育理念。家庭、学校、社会的各部门都应该树立
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德育为首的社会化德育思想: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一切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二、加强社会化德育制度的建设。确立"以德治国"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系列化的德育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以德治国的社会化德育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为实施社会化的大德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加强人师队伍建设。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对三支德育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家长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婚前培训,使将成家的青年男女通过学习婚姻学、教育学、心理学、家政学、社会学、伦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做父母之前就懂得做父母的学问,就有做父母的资格。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改善育人的理念、方法、行为,特别是促使其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炼就人格魅力,实现由经师人师的转变,成为学生优秀的示范。加强对社区公职人员经常性的督促、培训、考核,使其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认真落实社区教育的任务,完成教育的各项指标,不断优化社区的育人环境。
   
四、确立并实施社会化德育的评估考核标准和措施。单位或部门实施对家长教育孩子的评估考核,学校实施对教师教育学生的评估考核,上级实施对学校和社区落实教育工作的评估考核。这样,全社会都来对下一代负责,都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都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我们的未来必然人强事业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景感真情四首
后一篇:爷爷的教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