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种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不光要有善于表达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善于倾听的行为和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往往只知道训练孩子说话,培养表达能力,却忽视了教孩子如何听别人讲话。
我和我的孩子曾经就有这样一段经历。那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件事情。有一天放学后回到家,像往常一样孩子自己去做作业,我去做饭。不一样的是平时吃饭前她的作业一定是早早就做完了,可是这天她不仅没有完成,还在书桌前东处处西摸摸。我走到她身边问:“宝贝,你的作业做完了?”她为难的说:“妈妈我不会做这个数学,所以……..”。我问:“为什么不会做啊”?她低下了头讷讷的小声说:“今天的数学课我走神了,没怎么听。”我看着她想了想就对她说:“宝贝,妈妈现在给你讲一个故事,你想听吗?”孩子使劲的点点头。
这个故事是: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吃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小猫惶惑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我一下忙,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看到一个妇人叨念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您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
靠着倾听别人的谈话,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故事讲完了,孩子看着我的眼睛说:“妈妈,我知道了。”
教孩子从小学会担当。班级中,孩子多,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争执。可几乎无一例外,每次站在老师面前,无论是谁,都会特别委屈地说对方先怎么怎么样。虽然每次老师或家长都告诫他们先想想自己有没有错,但下次依旧如此。前几天,放学时老师告诉我说:“孩子的妈妈你好,你的孩子现在在教室和她的同桌理论上课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和她同桌的男同学叙述,最后一节课上,这个男同学用笔在前面同学的书包上乱画时,她看到了不仅没有制止,并且还在旁边笑。后来又把着这个男同学的手一起画前面那个同学的书包。而你的孩子呢是说:“她没有把着男同学的手画过。”所以,现在请你们家长和我一起到教室看看这两个孩子。”
来到教室里,老师耐心的对两个孩子说:“你们说说上课时的事情,男同学先说。”男同学说:“在最后一节课上,我用笔在前面同学的书包上画画,我的同桌在旁边笑。后来她又不小心碰了我的手一下,这一碰又导致了再画了一笔。”老师温柔的对我的孩子说:“那你说说。”可是她却不停的掉眼泪。旁边男同学的妈妈一个劲的安慰着她说:“就是我家孩子的不对,看把你委屈的。我让他给你道歉。”老师仍然和蔼可亲的对我的孩子说:“你看,在这件事情里,你应不应该看到同学在做错事的时候还在旁边笑?”
走出教室,她还是闷闷的。我说:“宝贝,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委屈?”她一下子眼泪就劈里啪啦掉下来。在让她冷静了一下后,我说:“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主持和7个弟子知道。
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主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主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主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老主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老主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主持又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主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说:“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念珠还在,只有你学会了承担!”
故事讲完了,我问还在那里若有所思的孩子:“现在你还觉得自己委屈吗?”她认真的看着我,坚定地对我说:“妈妈,我不委屈了。今天我最不对的地方就是在看到同学做错事的时候还在那里笑。而且,我也没有去承担因为我的失误造成的后果。明天一早来上学的时候,我就去找同桌道歉,并且告诉他,我愿意和他一起把前面同学的书包洗干净。”(昆明官渡区李红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