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好的家风,是孕育一切美善的起点,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弘扬。
“养不教,父之过”。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只有物质生活得以保障对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精神上的熏陶与成长才是人尤为重要和必须的,孩子人生的第一盏灯,都由父母为其点亮,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室,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始终都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担心亲友利用自己的影响来“搞特殊”,于是立了十条家训,从“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到“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这十条家规为其亲属所恪守,成为了家训家规的一个典范。远在大洋彼岸,美国总统里根深受母亲对他的影响,他的母亲怀着一颗平常心,认真地做每件事情。因为她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得到上帝的青睐。在家庭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她保持一家人的生活,同时还要教育子女。里根一直敬佩着她的母亲,从演员到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总统之一,她的执着、认真,都深深影响了他,“抓住上天赐予的每一次机遇”,这是里根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成了里根家训。从《戒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再到《颜氏家训·教子篇》中的“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纵观古今中外,家训家规乃是立人之本,乃是处事立世的原则,家风的建立,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一字在甲骨文中形似拿着教鞭对着孩子,“育”一字在甲骨文中形似妇女生子,两字组合便是教育是父母都要承担的工作,在百方,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ducate,词意为“引出潜能”。家庭教育本质为生活教育,学习做人,本为家庭的重任,家风的形成,也是从家庭绵延不断的教育中来。
“不学礼,无以立”。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三字经》中所写的“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千古美谈,在黄香九岁时,母亲就已经去世,父亲只得一个人抚养孩子,黄香从小就懂得孝顺,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夏天时,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时,黄香就用体温将被窝捂热,才好让父亲躺下,日久天长,黄香温席的故事深得乡邻的称赞。在黄香十二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们的饥苦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在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担任着家庭的未来前行,“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风气或风尚,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多方面,有助于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家风以家规的形式呈现,家风以家训的形式传承。好家风的建设需要各个家庭成员的努力。“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好的家风才能使一个家族有更强的凝聚力,才能建成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 (昆明五华区陈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