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班级文化
(2023-10-25 07:48:16)分类: 教育篇 |
一、班级文化和班级墙面文化
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班级的物质文化主要是班级集体所占有使用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客观的学习、生活环境。它是班级文化中的表层形式,是其他层次文化的存在基础。如班级中的电视、墙报、图书角、多媒体、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班级制度文化包含着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结构。它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有制约着精神文化,处于中间层。如班规、学风、班风等。而最高层次的班级精神文化则是班级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关的学习、文艺、体育、卫生等的文化活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文化综合。特别是班级的思想观念文化,如班集体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等,构成了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班级墙面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班级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的是班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展示了一个班级的管理理念,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外在体现。班级墙面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它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班级墙面文化建设坚持的原则
班级墙面文化反映的是特定班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那么在设计时既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使班级墙面文化更好地为班级服务。笔者认为,在班级墙面文化建设中在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班级墙面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环境育人、情景育人的效果,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各个板块的实效性,使其真正发挥育人、引导、激励、展示、监督、表扬等功效,赋予每一面墙壁生命,好像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学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班级墙面文化时,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如一、二年级低段学生由于刚进入小学生活、学习,开始承担起“学生”这一角色,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这一阶段需要突出趣味性。所以低段学生教室的墙面设计可以多添加可爱元素,让教室充满童真童趣;三、四年级中段学生已经适应了小学生活,这时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时老师可以利用班级墙面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他们大胆展现自我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五、六年级高段学生对问题已有一定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时的班级墙面文化可以以思考、读书、思辨等为主题,让学生在思想的海里遨游。
3、具有班级师生的个性
各班师生在学校校园文化的总要求下,可以自定各班主题,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让老师展示自己对生态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诠释,让学生释放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设计出来的墙面文化要能展现出各班级特色、亮点。
4、具有班级特点
每个班级的学生有各不相同的特点,有的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有的班级学生喜欢安静;有的班级学生喜爱科技,而有的班级则喜欢体育运动等等。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地调和和发挥。如学生比较安静可以用色彩鲜艳的颜色来进行调动,班级学生爱好科技发明,多摄入一些适合的科技元素。
5、要有延续性
班级文化要具有延续性、层次性。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要在班级墙面文化中贯穿始终,并有层次、阶梯上升。让每一年的班级墙面文化具有延续性。
6、美观实性
给学生创设一个“家一样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感到温馨、放松。精心布置的墙面文化,应当是内容恰当,色彩和谐,具有整体性,让人赏心悦目的。
(昆明市经开区董凌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