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困扰
(2023-10-16 17:26:24)分类: 教育篇 |
面对杂复多变,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处于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交替混杂阶段的中学生,经受着五个问题的困扰,严重影响着他们健康成长,值得我们思考,亟待我们解决。五个问题在城市、农村中学里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极大地困扰、束缚着中学生成长,严重地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进步。他们的生命、生存、生活受着成年人没有的侵害。我们的领导者、教育者、家长应该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培养人、造就人,才是真正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
一、信仰缺失。现代中学生信仰什么,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和教师多数人不知道,也没有去思考;多数中学生自己也不知道,也没有去思考。信仰,是指对某人或者某种主张、主义、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许多中学生崇拜歌星、影星、体育名星,但说不上信仰。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了解这些“名星”的成长历程、可贵精神、专业技能、独特因素以及存在的不足,也没有扬长避短,把“名星”作为自己学习、效仿、追求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他们信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信仰科学家、文学家,信仰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教师、家长吗?这也说不上。许多中学生没有全面、正确地了解认识他们,没有将其优秀的品质,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他们中的许多人初中毕业不知道自己向往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高中毕业也不知道自己向往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报考大学填报志愿也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家长、教师常常劝导他们读好书,考取大学,找个好工作,干一番事业,他们眼前出现的却是大学毕业找工作难,有的人未上大学,工作也很开心。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他们成天在上课,没有时间去深深地了解什么,没有时间去深深地认识谁,他们不知道要相信和尊敬谁,谁值得相信和尊重。信仰缺失,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不会有满腔的热忱和自觉的行动,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学校、家庭再为他补许多的课又有什么功效呢?许多中学生在教师、家长管束下被动学习,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不那么亲近了。信仰缺失的中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或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走入社会将是怎样的情形呢?中学教育既有基础教育的内容,又有升学教育的内容。基础教育应该为适龄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中,属于思想觉悟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缺失了信仰,就没有理想、信念,没有前进的方向和主观的能动力。
二、包办太多。当今的中学生物质生活和学习条件相对比较好,在亲人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最受关爱的家庭成员。他们应该思考,必须思想,能够思考的许多问题被家长代替思想了,他们应该做,必须做,能够做的许多事情,被家长包办做了。在学校教学中,他们应该独立思考,能够独立思考的许多问题被教师代替思考了,许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听无需要思考,他们应该有的动脑、动口、动手机会,应该读的书,必须的读书都被教师代替了。他们失去了许多许多作为人成长必需的尝试和体验,也失去了尝试和体验的辛劳和喜悦,他们就像庄稼缺少了必要的自生自长、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他们的学习、生活索然无味。他们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实践和能力,家长、教师、社会却要他们届时去参加考试竞争、生存竞争,那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实践能力不具备,调整心理的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具备,又怎能保证在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呢?尽管家长、教师代替了许多,包办了许多,代替包办得很辛苦,却不能代替他们去考试竞争,也不能代替他们调整控制心理,更不能代替他们去生存发展。家长神通广大,不能包办他们的一生,不能代替他们生活。一些中学生长期心理失控,六神无主,日渐厌学、弃学、抗学。一些中学生长期心理失控,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学业自然不会好,做个使自己和使他人满意的人就难之又难了。
三、上课太多。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的宝贵时期,人能有几个无忧无虑的,美好的十二、三,能有几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妙龄的十七、八。“美好”“妙龄”的内涵应该是:自由、自主、愉快、开心,充满丰富的情趣和旺盛的活力。然而,现实的中学生不是这样,他们活得很累,很无奈。许多中学没有按照课程计划安排教学,中学生成天上课,少的八、九节,多的十一、二节,一些学校将不参加升学考试学科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自习、课外活动、午休时间,都安排为上课时间。课上又往往讲得多练得少,课后又往往有足量或者超量的作业。中学生除了吃饭、睡觉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做作业。有的家长还给孩子加量,又给孩子请家教。学生已经不再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他们没有了生存发展必要的自由空间,没有了休闲、娱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没有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欣赏的实践和体验,又怎能有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呢?
四、活动太少。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学科教师不配套,活动场地、设施不足,上级对学校的考评还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落实,学校升学压力重,安全压力重,社会用人机制不完善,就业面不广,家长重看分数等等原因,许多中学没有落实活动课,更不能落实课外活动。春游、步行拉练、夏令营、社会实践等外出活动也因某些安全的规定、限制必要收费的文件取消了。家庭中孩子看电视,走访亲友,外出旅游,同学相互往来,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做家务等也都被家长取消了。许多中学生在学校、家庭都只能围绕着中考、高考,上课,做作业,看复习资料去渡过每一天,这是他们六年生活的主体内容。他们应该有的必要的自由、轻松、愉快、观赏、效仿、探索、拓展,自我构建,自我塑造的活动没有了,他们长身体,练筋骨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没有了,科学倡导“生命就是运动”,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我们为什么要剥夺中学生的活动,毁坏人之本呢?人类为“八小时工作”“星期日休闲”奋斗了多少代,我们今天的文明社会为什么要践踏这“神圣的规矩”?我们追求的急功近利正在趋使我们做着违反科学,危害教育对象,也危害教育者,更危害社会的事。
五、沟通太少。中学生成天上课、补课,没有空余时间与同龄人娱乐、交谈,没有时间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时间与亲人看电视、走亲串戚、逛公园,没有时间足够地睡觉、休闲,没有时间更多地与人相处,认识人生,了解社会。他们生活面很窄,学习内容较多地局限于书本,与亲人、与各样的人、与社会生活接触太少,交流太少。中学六年,本应该是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活力,满腔热情,积极上进,对各样的事都有好奇心,喜欢学习,喜欢探索,喜欢交流;然而不是这样,他们中的不少人被禁固得少言寡语,不善言谈,不善交际,不会生活。如此,他们进入大学又会怎样呢?走入社会又会怎样呢?他们有了工作岗位能够与单位领导、同事沟通吗?能够承担推销、采访、教学、文秘、管理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