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传承
(2023-09-13 06:52:34)分类: 家长篇 |
古往今来,人们对家,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眷恋。它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无奈,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更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脉脉情思。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漫漫旅途,那么家就是这条旅途中永不熄灭的灯,是行至疲惫时的一碗热汤,是落寞孤寂时的温暖港湾,是分别苦离时人们共同抬头仰望的那轮明月。
质朴的中国人,为什么对家的感情这样深厚?因为家,不仅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羁绊,更是我们成长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我们最初学到的处事法则,都来自于家庭。在童年,我们学到尊老爱幼,学到孝敬长辈,学到礼貌谦让,也许当时我们并不懂其中意义。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情感越来越细腻,对世界的感知也越来越丰富,才逐渐明白,原来我们一直遵循的这些,其实就是藏迹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它并非枯燥的说教,也不是晦涩的道理,而是我们每天能看见能感知能做到的,流传了数千年的“家风”。
源远流长的家风传统,为什么能历久弥新?正是因为每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每一代人的薪火相传。“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亮历经千年时光,总能带给古今人以相似的感慨深情。今日的家风尽管与旧时多有不同,它的内核却从未改变。古代社会的家风家训大多较为严谨朴素,如书圣王羲之所倡的简朴家风、林则徐家训中一以贯之的质高行洁......总得说来无数古代名士的家风家训哪怕放在今日也丝毫不过时。而现代社会,飞速转动的不仅有时代的齿轮,还有人们的思考。当平等变成和谐的基石,每个人在拥有平等人格和权利的前提下,互相尊重,构成彼此之间一条条完整的和谐链。但和谐也不是一概而言,正如古话所说“君子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合而不同”,每个人也拥有相异的性格特点,因此包容便显得尤其重要。不论是个人的小家,还是社会这个大家,只有互相包容,才能为集体打好团结友爱的地基;只有求同存异,才能为发展凝聚博采众长的智慧。从古时照耀至今的那轮“明月”,其实从未改变。
可以说,家庭的培养对于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以及人生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人若成长在善良友爱的家庭氛围中,那么他必然成为一个温柔敦厚、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反之,一个人的家庭若是冷漠离散,则有可能给他的人生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埋下悲剧的苦果。而想要形成良好的家风,需要的不仅是一代人的努力,也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努力,是需要每代人、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让我们的小家,还有社会这个大家,都能其乐融融,友善和谐。
家风建设,不是止步于笔端,而是落脚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再平常不过的一天,我们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乘地铁时为老人让座,天气转寒给父母买一对手套,教孩子学会了垃圾分类,在这样普通的日子里,家风就在我们的手中传递。它像一盏孔明灯,没有恢宏的愿望,却一定会越飘越高。它如那轮明月,没有夺目的光芒,却能够普照万乡。(昆明官渡区熊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