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究竟是什么?是列在纸上的条条框框,是一把约束人做事情的戒尺,还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以我看来:“家风”就是父母在自己家里随时随地用言传身教所传递出来的一份信念
。
家风它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我的家庭有六口人,父母亲、外公外婆、弟弟和我,是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有欢乐,也有忧愁和争吵,但是更多的还有快乐。我们家没有严格的家风,也没有像《颜氏家训》、《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成文的家风,但是有些东西都是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内心。孝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文明礼貌、乐于助人是父母亲对我讲得最多的一些话,但从我记事开始,我从我父母亲身上感受到更多的是“孝顺,节俭,”四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
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变得自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因为家里面忙着地里的农活接送我和弟弟上学就变成奢侈,我和弟弟也在学校里住宿、自己洗衣服、注意卫生。每次回家和去学校差不多背着课本和作业走上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
孝顺是孝敬父母长辈,我的父母没有很高学历更多的时候都是用言传身教来教育我,从小到现在我的父母买来吃的东西像水果等,只要外公外婆没有出远门,买来的东西都是第一个分给外公外婆,即使他们有事出门一会儿不在家里面了也会留着他们的一份。而我也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周五,我和弟弟一起回家,看见父母以及外公外婆不在家里,便知道他们是去地里面忙农活去了,我和弟弟在休息过后就商量着按照平时妈妈做饭的步骤去做饭,说是做饭但是当时连菜都不会炒多少,只能说是煮熟,但还是分担了一部分,并且喂了自家养的年猪,让家人回来得到更多的时间休息。第一次和弟弟一起合作分担家务,在家人回来后看着桌子上的饭菜,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他们的高兴,即使饭差点糊了也是如此。
勤俭节约是工作勤劳,生活节俭。我们家无论外公外婆还是爷爷奶奶在平时会和我和我的一些姐姐弟弟妹妹讲述他们在五六七十年代办公社还是少年少女的生活,讲述他们作为家里面哥哥姐姐在弟弟妹妹吃不饱时,把粥滤出水把干饭给弟弟妹妹吃,去挖野菜的日子。听着他们的讲述,我感觉自己离着这些很远但又觉得身临其境。而且父母平时也教育我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在买东西的时候要考虑好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也导致了我现在买东西也要思考是否是自己需要的,尽量做到不乱花费过多不值得花费。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好的家风会有营造出一些良好的氛围,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责献的人。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风传承的关键在于子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子女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家庭的家风建设影响着社会风气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昆明市五华区徐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