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好沐春风
(2023-07-25 06:50:35)分类: 家长篇 |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滋养身心,激励着自己专心致志的学习和工作。反过来,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其他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家风家貌。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父母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我们,引导我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家教和家风,长大以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构成“千家万户”的一个个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家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也是家风,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树立良好家风是广大人民的必修课,必须以长远眼光看待家风建设,将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广大人民群众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每个人都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的要求落到实处,夯实良好家风的文化基础。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被痛打了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教、家风让人如沐春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从而纂刻进每一代人的精神记忆里,构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一个繁荣富强的强大国家。因此,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正确的行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才能使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国家才会繁荣昌盛。(云南大理州马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