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家教更进
(2023-07-16 06:43:22)分类: 家长篇 |
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说几乎大半系之于孩子身上。历史告诉我们,哪一个民族不注重孩子,哪一个民族便要灭亡。优秀、健壮的孩子的培养首先起始于家庭。家庭其实是人生教育的主要的、关键的场所。《周礼·大学篇》“治国在齐家"的思想,便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不外乎“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语句。历史上像课子、训诫、家书、格言、治家等家庭教育小册子数不胜数。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父当以教为事。”明代李西沤的《老学究语》说:“有儿不教,不如无儿。”一些家教故事,如孟母三迁、曾子杀彘、岳母刺字等更是广为流传。可见,我国在古代社会就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但是2 1世纪的今天,面对日益飞速发展的科技经济,许多家长却迷失了家庭教育的方向,有的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逃避推卸,高高挂起;有的则成天感叹“孩子不听话,难管教”“与孩子无法沟通交流”。家庭教育的滞后、无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学校教育就像一张不堪重负的拖车,拖拽着收效甚微甚至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艰难地在教育的道路上行进。
是家长们不重视家庭教育吗?是家长们不在乎孩子的发展、前途吗?都不是。从我接触的学生家长来看,根本不管孩子的很少很少,主要问题在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偏颇,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使得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进退两难,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管严了不行管松了更不行,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无奈的尴尬境地。
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它做学校教育的助推器呢?
首先要助推家长端正教育思想。
据调查,中国的父母是当今世界上最有爱心、最舍得投资孩子的教育的。为了孩子,父母甘愿默默地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垫脚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却容易盲从,爱攀比,无视孩子的个性特长,家庭教育往往适得其反。美日两国中学生在回答“所佩服的人物”时,前三位中必定有一位父亲或母亲,而中国的学生在回答同样的问题时,大多数把父母排除在前六名之外。这与中国父母付出的爱心、精力多么不相称啊!
我的班上有个学生,家在地州,由于好友太多影响学业,成绩总是不能拔尖,家长一咬牙作出决定:父亲辞掉公职上昆明租房子陪儿子读书。但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并没有感动儿子,反而让父母更加伤心失望。不交作业,上学迟到,甚至经常睡到中午,下午才来上课。上学期偶然认识了一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孩,居然领回了家里,父母不同意就离家出走。现在他父母已经主动投降,自愿放弃许多要求、不准,只求儿子能坚持把高三读完,随便考个大学有去处就行了。
其实这个学生在学校非常受老师同学的喜欢,活泼、开朗、聪明、好学、认真、有礼貌,对人热心真诚。但在学校学习热情高涨,高高兴兴的一个人,一回家却变成了另一个人,要么连续几个星期不和父母说一句话,要么不吃饭就把自己锁起来,要么跑出去玩到半夜才回来,要么死赖在床上不起来上学。每次我问他原因,他都是说:“还不是跟我爹我妈生气。”尽管我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他,想尽办法帮他梳理心结,纠正他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习惯,但毕竟造成他双重人格的根源在他父母身上,他一跟父母相处就要发生问题,常常让在学校稍有起色的教育成效付之东流。
这个学生只是个较典型的代表,现在中小学学生中像他这样由于父母的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孩子人格上有缺陷的还是很多的。中国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就是力量”的信条,这些成为父母对子女“劝学”的最好的座右铭。父母希望通过孩子的努力将来可以选择更好的职业,甚至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理想。于是,一个个孩子被父母像赶鸭子似的赶上追逐“理想”的道路,学琴—练舞—上学—补课—背书—做题,孩子的自身能力、兴趣爱好受到了严重遏制。实际上这些最有奉献精神、最忠实的父母却在干着最愚蠢的事情,让孩子从心底厌学、怕学,觉得学习是苦役,是人间地狱。或者像上面例子中的那个学生一样,明明心底是爱学习想学习的,但由于对父母的教育不满,就故意向父母示威抗议:你最在乎我的学习吧,我就偏要出去玩不做作业,早上偏不起床上学;你最讨厌我交朋友吧,我就把异性朋友领回家来住……正是由于父母教育观念的不正确,才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鸿沟的一边是父母越来越高的期望,另一边是孩子越来越强的逆反、抵制。于是亲子之间的矛盾加深,感情淡漠,父母的良好愿望反而促使孩子走向反面,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恨铁不成钢”的故事。
所以,帮助家长端正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家长懂得人品比智力更重要。
记得有俗语说:“智商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智力上的不足不一定阻碍人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误人一辈子。但现在更多的父母在对子女今后的成就期望上从严要求,但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任性则较为宽容,这实际就是造成我们今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进困境的根源之一。观察分析那些发展全面、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首先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我班刘佳妮同学阳光活泼、品学皆优,她爸爸说了一段很朴实的话:“我和孩子妈坚信,无论今后社会怎样发展变化,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社会,届时,自有那个时期的潮流,我们无法预知。但是,最根本的东西,如:正直、善良、坦诚、亲情等,一些基本的道德标准是不会变的。所以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必须具备这些基本的东西。”
多么实在的道理!的确,一个在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顶梁柱”吗?其实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教育的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为人处世的基本伦理教育。如果我们老师能晓之以理,帮助家长明白德育与智育的厉害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开朗、明理、懂事,因为套在他们头上的“金箍咒”一旦得以解除,他们会欢呼雀跃,自信倍增,轻松学习。(昆明市官渡区杨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