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
(2023-05-12 06:44:08)分类: 家长篇 |
伴随着女儿的出生,和她一起走过已近11个年头。弹指间,女儿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丫头即将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回首过去,我们和她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哭过、难受过、失望过,但也笑着、幸福着、憧憬着……
在过去的日子里,女儿的学习无疑已成为我们三口之家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为孩子父母,我们也不停的摸索着陪着孩子一起努力向前。到目前,女儿在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均衡,作为家长,我们也感到十分欣慰。
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家庭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会倾听,会质疑,会思辨,会选择,会担当”的一些实例。但我认为,虽然我们文中可以将其中每个部分进行单列,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他们之间并不是单独的表现形式或是递进关系,大多时候展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共生关系。
一、 倾听,不只是用耳朵
“不要烦了,哪有那么多问题?”
“也不知道哪有这么多话?你的话就一直没有停下来过。”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叨叨感到厌烦,话语间也就显得有些不客气。可是,我们的这种态度,对了吗?
慢慢的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去“倾听”。可能你会发现,孩子的语言世界其实很可爱:也许,你会从他(她)的语言里感受到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有自己新奇的看法;甚至,老师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他(她)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更甚至,他(她)会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父母。
上面的观点其实是想表明一个态度:要想孩子能认真倾听家长的教育,一定要记得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只有家长和孩子通过心灵的“互听”,才能让孩子能从内心“听”进家长灌输的想法。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受到父母的尊重和赞赏,父母给自己摆事实讲道理时间,也才不会排斥和反感。
我承认,在我女儿身上,对于她的不停唠叨偶尔我也烦躁过、甚至有时也会歇斯底里。但从这种烦躁和歇斯底里中“走“出来,我又会反省自己,自己太冲动了,事后会很快给孩子道歉。因为我相信: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物,我错了就是错了,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因此,我现在,我和女儿的“互听”大多是畅通的。
当然,我也一直受益于此,女儿也基本能学会倾听。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从她上学开始,就让她从内心里记住:安全第一(生命权为首要)、感情第二……金钱是排到最垫底的位置。我告诉她:没有生命、没有安全,其他都是空谈;感情范围很宽,包括亲情、友情以及以后的爱情;人是群居动物,没有感情的人类就和动物区别不大;而钱是最不起眼的,它只是我们前进过程中的保障品,并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到现在,关于这个排序,她一直铭记于心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上践行:注意安全,重感情,在对金钱的态度上显得较淡然。
二、请允许孩子发出质疑的声音
事实上,作为孩子家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曾经学过的知识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依稀记得的也只是一个大概概念,各种具体的专业术语和算式也几乎被抛到九霄云外。再加上我们离开小学已经接近三十年的时间,现在和之前的课本知识已大相径庭。总的来说,在对待孩子功课的问题上,我们是一边学习一边辅导。
可是,这时候,问题来了:孩子学习的新内容以及多元化思维方式和我们曾经的经验和思想相碰撞,我们该怎么办?我的答案是:积极面对,加强学习。
这里,有两个故事可以进行分享:
就在前几天,我辅导女儿做功课时,看到她似乎将“礼貌”的“貌”字写错了,右上部分原本像“臼”字的部位却写成“白”字,我立即给她纠正。可她却坚持几见,为了打击她的“嚣张气焰”,我马上在手机上进行验证,可结果令我傻眼了:她的答案是正确的。可我还是不服气,先后和70后的同事以及我女儿妈妈探讨,让他们写这个“貌”字,可答案和我一样。然后又和80后同事问起这个问题,答案又和女儿一样。
好吧,可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字开始变革,女儿胜利了,我输了。但我相信,我以后不会再在这个字上栽跟斗了。
下面这个故事更有趣。
我们家鱼缸里养着三条小金鱼,根据约定分工:女儿负责喂养它们。由于担心鱼食喂食多了致鱼儿死亡,女儿每两天早上喂它们一次。慢慢的,女儿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只要她喂食前打开鱼缸盖,三条小鱼就齐刷刷的游过来张大嘴巴,似乎在等待着喂食。女儿纳闷了:“都说鱼儿的记忆只有7秒,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可都隔了两天的时间了,它们怎么还会知道我会给它们喂食呢?”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从何处得来的信息,鱼儿的记忆也只有7秒。
我和孩子反复辩论无果后,求助于电脑。结果显示,“鱼的记忆只有7秒”的说法尽管美丽,却只是传说。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记忆能力,有的鱼类很可能有长达一年至数年的记忆。
“女儿,这个事情你不要急。老爸告诉你:首先,你先注意一下你的语言表述,比如说和成都对应的城市应该是昆明,和云南对应的省份是四川;其次,整体说来,成都整体的教学质量是比昆明好。但是,并不意味着成都的每个学校和班级都比昆明好,况且你表姐在昆明读小学时成绩一直都不错。”
“我明白啦,老爸。成都和昆明分别是四川和云南的首府,所以两边要对等才是。还有,我们班在年级中整体排名都是一二名,但是班上也有成绩好的和差的。其他班成绩好的同学和我们班成绩差的同学相比,其他班成绩好的自然胜利了嘛。”
“是呀,女儿真厉害,就是这个意思。多想想,自然就明白啦。”
不管是在送她上学途中,还是我俩在外闲逛时,类似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我们在一起谈及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讨论”,她也一直以一种小大人的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也很愿意和她一起这样快乐的“讨论”,因为我相信,通过这种“讨论”,她就会对她感兴趣的话题和一些科学问题进行探讨和学习。“讨论”过后,她总是开心的告诉我:“老爸,为什么我们每次都有这么多的话题进行讨论呢?”
当然,我们之间的的话题也不全是“讨论”,还有举例。就在前不久,他在数学的“未知数学习”中就遇到问题,以往熟悉的的1、2、3突然间未知的X、X+X、2X、X²、X×X,……这么多X堆在一起,它们是什么关系?该如何区分?女儿愁了。我看着茶几上摆着的瓜子,我告诉她,将一粒瓜子看成一个X,那两个X相加就是2个X,也就是2X,那后面的X×X和X²的关系就不言自明。
通过探讨和举例,女儿的思辨能力也是逐渐加强,现在,类似这样的形式已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常态。
四、选择与担当
将“选择”和“担当”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组词之间除了共生关系外,还有另一种关系:“选择”是因,“担当”是果。
在我们的家庭中,有一句“口头禅”:说话要算数,我们的理解就是“说到做到”,也可理解为“选择意味着担当”。女儿在这方面的表现我一直十分欣慰。这种教育方式,从内心来讲,我一直引以为傲。
知道女儿为什么“说到做到”吗?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是因为作为家长的我们只要给她承诺,排除万难也会兑现诺言。
有了老爸老妈的榜样力量,女儿自然也是“说到做到。”
女儿还在读幼儿园时,看到别的小朋友玩轮滑,她蠢蠢欲动。我和她妈妈让她自行选择,可以买溜冰鞋学轮滑,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能放弃,女儿同意了。说实话,我从来就没玩过单排轮滑,就算有一点点10多年前的轮滑经验也就是用过双排轮滑,技术还特别臭,单排轮滑当时压根就没见过。可和女儿约定好了,那就学吧。于是,我这个没有半点单排轮滑经验、也没有穿上一次溜冰鞋进行示范的“教练”就这样登场,对女儿进行单排轮滑“教学”。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摔倒、哭闹、站起起后,她终于学会了轮滑,尽管级别不高,但在小区路面上行进是游刃有余。
后来,周末报学英语、美术的课外辅导班也都是女儿自己选择的,到目前也学得不错。偶尔,她也会抱怨,自己的休息时间太少,可接下来她又会自言自语:“谁叫我自己选择的呢,没办法啦。”
不只是学习上,家务上女儿也会“说话算数”。女儿长大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的家务活了。考虑到她妈妈上班辛苦,我和女儿约定,我负责平时洗碗,她负责周末洗碗。可是前不久,她当时的家庭作业忙不过来,就叫我帮忙洗一次,以后帮我洗一次。
我知道,她会说到做到,就如她相信我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