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法宝
(2023-04-23 08:47:25)分类: 随笔篇 |
人的生活世界靠阅读获取信息,靠阅读提升品质。
一个没有阅读的世界,一定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社会。世界里有声的和无声的林林总总,需要一个明晰的思辨,进而提升前行的速度,这一切均需要阅读的支撑。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最近他又提出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阅读产生思想,也只有阅读才能让思想更高远,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实。如果不阅读你怎么知道世界有多大,课堂里的练习题只是帮你考分数,就算有条件了凭脚力也可能走不了那么远,只有阅读具备不限远行的能力,所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通过阅读,提升审美能力。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利用语言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和知识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古人说“唯有读书高”,这里的“高”,不是高低,而是高明,也就是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事理。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式的阅读,自古就是阅读的范例。而今因为生活的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现代人的读书总量可能不是逐年增加。成年人因为生活的压力,阅读的时间没有了;教师因为教书之额外的东西太多,阅读的时间没有了;学生因为每天那些无休无止的练习题,阅读的时间没有了。一个没有阅读能力的社会是可怕的开端,清嘉庆四年状元姚文田曾写过一副“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对联,旧时代的贫穷子弟,只有发奋书才有出头之日。宋代赵恒的《劝学诗》中“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一种阅读发现美的劝说,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美是内心的一种情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解读人性,通过阅读和比较之后发现美的东西,使人向善,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读过《平凡的世界》,那种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都是些平凡事,作品里的人都是平凡的,可是他们的骨子里却透着不平凡的毅力。《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生活没有如果,平凡那是一种来自内心的镇定,书中透出的精神就是“只要你勤劳勇敢就会获得成功”,这是积极向上的生活观。生活就是这样,只有努力了才会有成功的希望。生活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习中也难免有压力和挫折,这个时候读读书,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审美能力养成的基础是阅读,离开了阅读这一活动,感知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将大打折扣。
通过阅读,提升思辨能力。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国宋代诗人苏轼有句著名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种诗意的生存方式。在阅读中学会思辨,在思辨中提高阅读的水平,这说的是不要把人读成书呆子,有一段话说明了为什么要阅读:“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阅读是一叶扁舟,载着我驶向知识的彼岸。阅读是一艘小船,载着我在书海里遨游。阅读是一位朋友,为我解开不解的谜团。阅读是一道光芒,驱走黑暗,使我重新踏上人生的旅程。阅读是一位导师,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我们平时说的博览群书,就是通过广泛地阅读,获取众多的比较材料,从而提炼出美的东西,就像教育应该是为人的不断完善自我而铺路,而不是仅仅“挟着本子贩卖常识”,更不应该像营利公园一样大门套小门,门门有道坎,门门有陷阱。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如果不信,读完他的著作《吾国与吾民》就会有不一般的思考。名著里的好词好句、经典思维和人物关系的处理等便能助长阅读者的思辨能力,提炼出阅读的精华促成自己在世界里更好地生长。
阅读不一定都要从大部头的作品开始,根据自己的条件可先从短小作品入手。像2012年2月《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山果》,写的是黄兴蓉自己在2009年去云南元谋途中火车上遇到的一件事,文章一经刊登便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更是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接力转发,真是一颗充满爱的山果,滋润着人们心田。这是一篇对贫困地区孩子的真情着笔,一种对善良的唤醒体现在文中,真善美的代代相传,构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脊梁。
阅读需要定力,即使不再留恋这个世界,也要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阅读无字的书和有字的书同等重要。教育是全人类的事,阅读也同样是全人类的事。阅读由文字组成的语言世界,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也为生存提高了思辨能力,从而提升生活的质量和阅读社会的能力。
生活的道路是坎坷的,只有用阅读的姿势将慰藉的暖流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从成功者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把自己的心点燃,向着更高远的边际奔跑。(云南普洱市李群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