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促成长
(2023-04-20 08:55:24)分类: 教育篇 |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法治教育贯穿始终。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设计的课程理念,探索一体化教学的策略和路径,推动法治教育不同学段的有效衔接,2023年3月22日下午,官渡区教师进修学校在东站实验学校举办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研训活动,研讨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一体化教学。
活动得到了官渡区教师进修学校、官渡区谭文梅骨干教师培养基地、东站实验学校的大力支持。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史赢丽老师、官渡区谭文梅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养基地主持人谭文梅老师、东站实验学校陈慧校长、前卫路小学田娜校长等专家到场参加活动。
教学展示活动,由关上实验学校金域南郡校区的马晓路老师执教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云大附属会展学校的陈绍娟老师执教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两位老师聚焦同一教学内容的进行了不同学段课堂教学展示。
马晓路老师活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用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法律的存在。她以传说中的神兽獬豸为导入,引入法律概念。运用分类活动明晰权利、义务的概念,将道德、纪律与法律进行拟人化的处理,让学生在情景探究中了解三者的区别,通过新闻故事和道德模范,感受法律与道德缺一不可的重要意义。最后利用游戏、自主探究案例、观点辨析三种形式引出法律“指引行为”“衡量对错”“保护合法权益”的三种作用。马老师坚持素养导向,通过活动、案例分析等多样的教学形式,选取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真实而又接地气。在认知冲突的思辨中,引领儿童清晰思辨;在沟通生活的情境中,引领儿童丰富认知;在以生为本的活动中,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陈绍娟老师课堂教学设计新颖、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寓教育于探索和思考中,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了法律的特征和法律的作用。陈老师以游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课设计了“识法之特征、明法之作用、践法之行动”三个环节,以“小刘网课的烦恼”为主线,串起学习内容,一“案”到底,趣味性和知识性共存。在法律特征的讲解中,她采用情景P图风波作为切入点,创建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的三个特征。在法律作用的讲解中,通过表演情景剧弹窗风波,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的作用。在“践法之行动”当中,她又创设了小小法治评论员活动,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本节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作用,树立起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课后反思环节,两位授课老师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思路、课堂呈现三个方面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的同时也反思了教学中的不足。
随后,史赢丽老师和谭文梅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与指导。史老师从本次研训活动的背景及意义说起,结合两节展示课,明确了相同的“法治教育”内容在不同学段的侧重点。小学阶段是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在学生心中“种下法律的种子”,而初中阶段则要体现知识的深度,探寻“为什么”,教学中要体现教材螺旋上升的特点。同时,她也提出: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应只有掌声和笑声,还应该有质疑声、思辨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阶思维,这是老师们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谭文梅老师从新课标核心素养中“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的落实谈起,再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方面多角度评价陈绍娟老师的课。她谈道:陈老师的这节课切入点自然贴切、选用的案例充满时代生活印记,生活与教学有机整合,学生参与度高,思辨深度层层递进,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谭校长还结合新课标向陈老师提出了两点建议:课堂节奏上应该更松弛从容,给学生充足思考的空间;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多主体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知行合一。
在活动的最后,多位老师分享了此次研训活动的收获:明确了“法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顶点和在初中阶段的起点,启发思考如何以案例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不同学段的老师们互相借鉴、一起成长。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官渡区教师进修学校将继续围绕“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一体化教学”开展同主题分学段教学实践探索,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