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绿色发力

(2023-04-19 06:47:43)
分类: 演讲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我叫李昕成,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为云南绿色基建发力”,也就是我与混凝土打交道几十年的那些事。

1994年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行业工作,爱上了这份工作,并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力求做好、做精、做出新成效。三十年来,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激情和行动助推我不断奋发有为,得到领导、同事的信任和支持。

我永远忘不了党和人民培养。

是党指引了我,是时代造就了我。我感恩党的初心使命激励我自强不息,持续奋进。感恩祖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代,为我提供了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我很幸运得到许多领导的厚爱培养,幸运得到前辈的敦敦教诲指导,得到团队同事鼎力支持,是他们激励了我几十年如一日地爱岗敬业,守正创新,充满奋进的力量!

领导和同志们,为我提供许多机遇,鼓励支持我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从一个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副书记、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助推着我致力于研究混凝土耐久性与品质提升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应用技术,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取得发明专利2项,参编行业标准2部,主编地方标准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

党和人民给了我许多荣誉。让我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十二五”期间省属企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最美云岭国企人”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应当归功于党和人民,归功于扶持我成长的所有人,我要永远铭记感恩他们

    我永远忘不了奋斗历程。

云南省作为强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绿色建材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比全国其他的省份更突出的重要性,混凝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土木工程材料,决定着工程建设质量的高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建设发展之路,是我几十年为之奋斗的初心,激励着我坚持学习、实践、研究,攻克一个个难关。

说到混凝土,大家都不陌生,都会简单地认为,他就是水泥、沙子、石子的混合物而已。实际上,它是一个冰冷但又有着温度的现代化建筑材料,说它冰冷是因为混凝土凝固后给人的视觉感知,说它有温度是因为在搅拌与凝固过程中是有着严格的温度控制过程,用手接触凝固过程中的混凝土被灼伤的感受,就是它的“热情与温度”。用专业语言说,它是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也称骨料),水外加剂和掺和料按照一定比例配置,经过均匀搅拌,养护硬化而成为的一种人工石材,也是世界上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人造建筑材料,它适用于房屋、桥梁、公路、跑道、码头等多方面的建筑,我们随处可见的房屋建筑、道路铺设等都有它的身影。不同的建筑对混凝土的配比与搅拌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三峡工程大坝的浇筑就得使用级别更高的配比,如果在夏天浇筑三峡大坝,在运输混凝土的过程中,还得给它吃点“冰块”,如果是在动态搅拌混凝土那还得给它喝点“热汤”。可见,混凝土从生产到运输再到养护,可不是我们认为的“棒小伙”,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娇气的小姑娘”。

我从抵触嫌弃建筑材料到不离不弃。上大学填志愿,我没有报建筑材料专业,是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的,我这才有了与“混凝土”打交道的不解之缘,我清晰的记得,当时我的内心非常拒绝抵触,也曾经想过调整专业,人生的命运往往就是这样,他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改变,只能在不断的接触中去发现它内在的奥秘和魅力。从大学学习专业的时间算起,我与混凝土打交道已有32年之久,从当初的抵触、嫌弃到现在的不离不弃,我想着就是“日久生情”吧。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的混凝土研究之路,也是被“逼”出来的。

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云南省建工集团第六建筑工程公司项目中心实验室工作。每天我将送来的混凝土样品试块搬到机器上,测量其混凝土的强抗压度,这项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是每次的数据裱花还是让我产生了“知其所以然”的兴趣,每次数据有变化,我都会与送样单位及时联系,询问搅拌、运输、养护的过程,并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两年后,混凝土公司针对清骨科和磷渣等项目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领导把我调到混凝土公司,这是我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混凝土材料研究工作。

在此期间,我的基础理论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得到很大的提高,个人精神生活丰富充实,2001年我对折科研项目立项,成功的得到了80万元的科研经费,随着我和团队成员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云南省工程项目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我也在一个个工程得到顺利的实施后,成就感、价值感、幸福感油然而生,我对混凝土研究成了挚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认真工作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刻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取得的一项项科研成果都得到了领导的认可。2008年,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启动,公司领导竭力推荐,我获得了前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材料系的研学机会,能去英国学习深造,对我来说既欣喜又恐惧,欣喜的是我又一次回到课堂,去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难题和困惑,恐惧的是英语口语的挑战。当时的我只能说说简单的“Thank you”“How are you”之类的简单问候。记得第一天到英国,我和我的老师坐了三个小时火车,全程一句话没说,后来同在谢菲尔德大学学习的师兄也离开学校,失去了身边的“翻译”,为了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只能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我把实验室和图书馆当成了“家”,一周七天都泡在里面,攻读英语,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交美国朋友,住在本地人家里,经过大半年的学习,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进步很快,也是因为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打下的英语基础,才有了成果申请剑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一般人认为做科研的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写论文、坐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其实干我们建筑这一行,不深入项目一线是不行的,即便是做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如此。

2013年,我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后,立即返回云南,带领团队,在全省20多条在建高速公路实地调研。针对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和配合比设计以及生产施工质量等关键技术做系统性研究。我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就是:香丽高速建设过程中,金沙江也大桥墩在完成浇筑后出现了开裂,于是工程指挥部请我到香丽高速现场查找问题,到了现场我仔细观察发现,施工人员为了赶进度图方便,就地用金沙江水来浇筑混凝土,我走到江边用手亲自触了触冰凉的降水,正是金沙江水温度偏低,导致混凝土拌合物不能满足浇筑条件,发生了开裂问题,这个问题也让我陷入了思考,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云南实际去深入研究?如何让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如果说混凝土是个“炒大锅菜”的过程,那就得用本地的食材烹饪出“色香味形美”的菜肴,能不能用施工现场现有的材料做好这“一锅菜”,从而解决建筑材料运输成本的问题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几乎跑遍了云南全省所有重点项目工地,对现场使用砂石进行取样、实验、先后完成绿色建材、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优化,

我们这个团队走的路线是就近就地取材,不片面追求用高品质的原材料来生产高品质的混凝土。大部分砂石料都基本实现就近取材,通过大量的样本调研,我们给各条高速公路一个合理配比,指导他们生产。这样,就大量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而且对进度有了保证,还保护了周边的环境。在不断实践、探索中,综合考虑强度、抗裂、环保和耐久性等各项指标,我们团队成功提出了全套适用于云南省的混凝土生产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方案,并制定了《云南省公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等四部云南省地方标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团队成功的秘诀,截止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全省21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推广运用457.27,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20.69亿元。利用课题研究与应用,我们的团队累计实现技术业务收入总额约为139亿8千多万元,每年平均收入约4千多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我省绿色建筑,高速公路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通过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云南建工集团混凝土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了一支国内一流的混凝土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云南省绿色建材研发与检测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所带领的建科院绿色建材研发与检测省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省级创新团队,成为全省唯一的建筑材料领域创新群体;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在省内广泛普及,估算创造社会节约效益达10亿元;所申报的“废弃石屑制备混凝土关键技术与标准化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为石屑及石屑混凝土的大规模工程应用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和依据,有利于规范和推动石屑在混凝土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杜绝了石屑堆存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率领团队制定的《老挝混凝土结构工程技术规范》,是云南建投集团负责的“老挝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科技支撑力量。

在国家大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合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将主要精力放到了绿色建材的研究上,带领团队承担了全省所有绿色建材评价咨询工作,推动建材行业产业升级。我们承担的废弃石屑制备混凝土关键技术与标准化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成果为石屑及石屑混凝土的大规模工程应用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和依据,有利于规范和推动石屑在混凝土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杜绝了石屑堆存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作为绿色建材方面的行业带头人,我搭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结合项目合作,带领团队进行新课题研究,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能耗上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和绿色产品认证工作,为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专业力量,助力生态城市建设实现绿色转型。我和我们团队坚持奋战在科研创新一线,在探索绿色崛起的路上砥砺前行,守护着云南的绿水青山。

 我永远忘不了与时俱进。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和领导干部。党和人民给了我许多殊荣,我当努力报效党、报效国家、报效人民,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我当在各方面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我将努力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十四五”战略规划,把我国“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在未来的事业中;我将带领建筑行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紧跟新时代、新征程工业强国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在云南基建混凝土取材本地化,配比设计最优化、生产施工技术高效化方面,充分发挥科研领先的作用,为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为最美云南建设再立新功,再创新辉煌!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青春当奋进
后一篇:快乐的课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