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一个好的提问,好的问题设计,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效果事半功倍,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来设计问题,让我们提的问题能有效的来引导学生学呢?
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依据课标,对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
在一篇文章的学习中,老师都会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从而更好地引出教学内容或更好地引导学生质疑自学。那在这写问题的设计中,老师就要考虑问题抛出的先后。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层次的体现,可以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简单的提问,可以留给我们基础偏弱的学生,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难易程度上,要充分考虑和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提问要选取合适的切入点。
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想要选取一个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能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在设计中就要花一些小心思,由点及面,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探索欲望。
比如在课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教学中,老师便可直接取材,从课题入手,抓住“孪生”两字,进行问题设计,巧妙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这样来设计提问:“1、说说什么教‘孪生’?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简洁明了的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对“孪生”的理解,二是可以通过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更好地从文本中体会火星和地球“孪生”的关系。学生在第一个问题解决之后,肯定会迫不及待想要看看火星和地球这对孪生兄弟到底有哪些相同点,从而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兴趣对文本进行阅读。这样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便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提问要切合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重难点的准确把握有一定难度,往往会忽略对一些关键内容的重点解读,这样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就会有一些障碍,很难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老师不妨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巧妙设计一两个能起到点睛之笔的提问。比如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在回信中写到“‘给’永远比‘拿’愉快”,为了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在讲解到这句话时,可以这样来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个句子中的‘给’和‘拿’分别指什么?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经历吗?“这样学生就能从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对“给”和“拿”的体悟,引导学生达到情感的内化,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老师也从这样的提问设计中,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提问要给学生自我质疑问难的机会。
中高段的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心里会产生一些疑问,而在此时,作为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自我质疑和问难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自己提出疑问。老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提问做出筛选,如果对文章学习有帮助有意义的问题,即可板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在某些文段的学习中,要注意解决该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提问设计由学生来,解决问题还由学生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老师又何乐不为呢?
五、提问不可以一堆抛出。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会设计很多的问题来帮助完成教学。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急于将设计好的一堆问题抛给学生,急于让学生通过所设问题来寻找答案,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1、学生记不住老师所给的提问;2、对所提问题的前后主次难以把握,在对文本解读时就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不知从何下手。那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抛出问题,才能让设计的问题更好的帮助完成教学内容呢?老师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的过程,有序适时地抛出问题,从而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来研读文本。让提问能真正辅助和促进教学。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提问的设计,既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内容,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做到两全其美。当然如何通过提问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这是一个需要老师不断来思考的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们能让提问成为教学中的点睛之笔,做到抛砖引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昆明经开区孙颖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