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效互动
(2023-02-03 09:09:10)分类: 教育篇 |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它是幼儿教育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它既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又标识着外显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內隐的教师儿童观和儿童的教师观。在“师幼互动”这一概念的表述中,“师幼”强调师生之间在教学行为中的双边关系,教师和幼儿都是学习中的主体。“互动”则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关系,教师和幼儿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断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共同建构认知理解的途径。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围绕一个主题或事件,以幼儿经验为基础,教师不断引导幼儿去发现疑问,探究事物的真相,并在此过程中建构新经验。主题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过程,体现了《纲要》新知识观和儿童发展观,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以及注重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强调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变化等精神。师生共同建构的主题活动是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共同关心的问题入手,教师敏锐观察幼儿在学习发展中的真正需求,适时、适宜、适度的给予支持和引导,为幼儿创设机会,提供材料,协助幼儿探究事物的本质。在主题活动中,参与主题活动的大部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认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日益强烈,动手动脑的能力不断提高,并表现出初步的创新意识。主题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师角色的多变性,也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
为此,在一个主题活动的进程中,应关注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就能为幼儿架构支持、合作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孩子在主题活动中积极探索,发现问题,在各述己见的争鸣、辩论的氛围中,充满激情的去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一、主题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基点兴趣与学习需求间的契合。
依据《纲要》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要求,教师在一个主题活动的初始阶段承担着幼儿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努力辨别幼儿的兴趣点和真实的学习需求,不以自己的喜好盲目的选择主题内容。组织幼儿教育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应在幼儿的兴趣点和教育价值之间作出判断,使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始终在主题推进的各个阶段建构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使幼儿在探究学习中产生支持感和信任感,幼儿才能真正走进主题,以持久的探究事物的信心,主动学习,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主题活动记录《玩具》
幼儿自带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与同伴开展互换活动,虽然我在活动前向孩子提出让他们了解玩具特性的任务,所有的孩子也似乎非常有兴趣的参与了活动,但孩子们却更乐意和同伴去研究各种玩具的玩法。我发现庄庄焦急地在教室中寻找着什么,原来庄庄的汽车轮子脱落了,他想找到工具将轮子重新安装好。我对孩子说:“带回家让爸爸给你修吧。”孩子只好放下汽车,无奈地走开了。
在教师的要求下,庄庄回到同伴中,沉默地看着其他的孩子玩玩具。此时,庄庄的心思在被损坏的小汽车上,而其他的孩子也没有留意到庄庄的闷闷不乐。既然孩子们已经脱离了教师预设的活动,我似乎不应该继续坚持下去了。于是,我举起庄庄的小汽车,问道:“ 谁能帮助庄庄修好汽车?”孩子们立即开始讨论起来:“我用胶布粘过汽车轮子”“我看见爸爸用起子安装汽车轮子”……
随后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开始研究“什么样的工具能修好玩具?”为此,我们成立了工具栏,孩子在区域活动时,尝试修理各种玩具。班上原来破损的图书,孩子也会主动进行修补。
在上述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显露出的兴趣、需求常常是幼儿在周围环境能观察到的或想要去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隐含于教育过程中看似无关的活动,却说明了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用心观察,及时给予支持,并提供有效的指导,才能有利于幼儿去发现更多事物的真谛,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考虑在一个主题活动中或一次学习中,能让幼儿获得什么?通过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习,诱发幼儿以各种途径去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懂得生活,并在社会、家庭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师幼互动必然也会带动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让幼儿变得乐学、会学,因为学习而快乐。
二、主题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方式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意味着教师在主题中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而不是主导或强迫幼儿学习。一次高效的师幼互动关键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给予幼儿恰到好处的指导。
主题活动的记录《轮子》
在“轮子”这一主题课程实施之前,我预先为幼儿设想了这样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利用数码相机为孩子拍下各种轮子的照片,让幼儿观看并进行比较。但随着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我预先的设想有着一定距离:教师拍下的各种轮子图片能让幼儿具体观察轮子间的差异,但这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孩子基本上都能快速的识别,孩子在观察时自然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轮子那么小,却能让很重的汽车跑动起来?”、“轮子为什么会滚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正是幼儿学习的“焦点”,需要教师给予支持,并引发幼儿主动去验证。于是,我立刻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更多的疑问,然后,我和孩子共同根据疑问,寻找正确的解答。在“为什么轮子那么小,却能让很重的汽车跑起来?”的问题中,幼儿猜测着各种想法,有的幼儿认为“汽车上有发动机”,还有的幼儿认为“车胎里有空气”、“轮胎皮比较厚”等,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幼儿的种种想法令教师感到惊异,而幼儿于主题活动中自发生成种种疑问后,开始研究车轮的不同形状与滚动的关系,最终发现“因为车轮是圆形的,所以能在发动机的作用下滚动起来”,在此过程中,一个接一个疑问,引发幼儿思维的冲击与碰撞,幼儿在不同的答案中积累着经验,形成了正确的想法。如果我只是注重幼儿对各种轮子名称或形状的认识,而忽略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产生的真实疑问,那将使幼儿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设计活动时,要注重让幼儿实际操作,亲自实践,进行每一位幼儿参与式的教学,完成目标的同时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促使师幼互动真正为幼儿的“学习”服务。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幼儿的学习,并非只是成人教学的结果,常常也是幼儿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在主题活动的研究中,儿童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往往正是儿童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习。主题活动《轮子》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孩子能直观的了解齿轮的作用,我请班上的一个孩子利用乐高机器人中的齿轮组合,向同伴说明齿轮的作用,孩子的观察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了,一个孩子认为“齿轮组合中只要一个齿轮不动,其它的齿轮也不会动”,于是,我将齿轮组合轮流放到各个活动小组,大家在操作后,认同了同伴的想法。随后的活动中,当教师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常见齿轮时,孩子展开了大胆想像,如“电脑里有齿轮,因为一按键盘,文字就会在屏幕上打出来”、“邮箱里有齿轮,因为把信放入信箱,就能送到家里”等。虽然,孩子的这些想法在我们成人看来,并不正确,但教师却通过活动调动了孩子大胆的思维,并鼓励有经验的幼儿来主动的给予正确的解答,这样,敢于想像的幼儿与知识经验更丰富的幼儿都能在问答中,互相学习,最充分地展示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在主题活动中,教师随同着幼儿,幼儿也随同着教师,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多渠道地获取知识信息,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始终与幼儿处于平等关系,和他们共同讨论,幼儿在活动中显得异常自信,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三、主题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应答与支持。
幼儿在主题教学活动中不断的与周围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发生着相互作
用,因此,师生的互动贯穿着整个探究过程。主题的学习需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朋友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根据幼儿活动的表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与幼儿形成互动,支持和促进他们在主题中学习,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主题活动记录《海底总动员》
在开展主题活动《海底总动员》时,孩子搜集了多种多样的海底动物图片,我和孩子共同布置了图片展,将所有图片陈列出来,但孩子却很少去观看。
反思:在以往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我也会和孩子共同去搜集学习资料,并将所有资料逐一呈现,认为这样做可让孩子接受多方面的信息,由此也会获得更多经验。在活动结束后,我却能感到:孩子似乎学到了许多东西,但却又像什么都没有学到?因为孩子经常记住了某种事物的名称,却又完全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例如,一些图片上的鱼类,连教师也难以识别,孩子就更难以明白。那么,孩子应该在活动中了解哪些海底的动物?什么是孩子最想知道的?于是,我在活动中细心观察幼儿的反应,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小丑鱼、海龟和水母等海洋动物。
互动策略关注需求,适时调整
我重新在教室墙面上创设了海洋背景图,和孩子一起讨论小丑鱼、海龟和水母等海洋动物能生存的环境,并和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绘制了小丑鱼、海龟和水母等海底生物。孩子们不仅画出了颜色各异的水母,还在画面周围添画了许多他们熟悉的海草和珊瑚,活动室的墙面经过重新布置,仿佛呈现出斑斓的海底世界。活动结束后,孩子会经常主动去观看,和同伴讲述着“海底的故事”。一些孩子把家里养的小鱼带到幼儿园给好朋友观赏,教室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饲养角”,孩子们轮流去喂食,还互相提醒同伴不要喂得太多,要保护鱼宝宝的健康。
观察角里摆放着许多海螺,孩子会在空暇时去看一看。某天,小彤带来了一个大海螺,她兴冲冲地对大家说:“海螺里面有响声,妈妈说是海螺的灵魂。”她的话,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惊奇,孩子们围在她身边,小心倾听着海螺里发出的嗡嗡声。
反思:实际上,在整个主题活动中,我没有想到海螺会引起孩子的关注。“海螺为什么会发出响声?” 这样复杂而难懂的问题,教师也是难以向孩子说明的。孩子的惊奇发现,给予了教师一个经验的提示:孩子往往会超越成人的思维去发现事物的真相。有时候,令他们敏感的事物恰恰为我们所忽略。孩子在玩海螺的情境下,发现海螺里藏有声音,已经形成了了解海螺名称及形状等外部特征之外的新感知,由此获得新经验。
互动策略探究问题,积极回应
孩子们开始向我发问:“海螺里真的有灵魂吗?”我对孩子说:“也许海螺的灵魂是大海的声音。” 孩子们欢呼起来,随后的几天,我和他们开始寻找“海螺的灵魂”,发现大大小小的海螺里都有响声。 关于“海螺灵魂”的说法,是一个会为孩子带来惊喜的解释,教师的及时回应,使孩子很快融入到关于神奇海洋的想像中。为了求证海螺是否有灵魂的说法,我们共同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最后,孩子们了解到海螺发音的原因。
当教师习惯于带领孩子小心翼翼地去探知事物,然而,孩子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和认知需求,看似顽皮的行为却是孩子在认知过程中努力追求学习结果的另类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承认孩子的“特殊”,并给予这种“特殊”以应答和支持,将帮助孩子实现学习的可能,使孩子最终通过自我尝试去感知事物,认识事物。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主题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来源于师生双方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意味着教师对幼儿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幼儿与经验共享的过程中教学相互的造就。在主题活动中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不仅幼儿在教师这一支架的支持下,逐渐发展并逐渐独立,教师也同样可以从师幼互动中汲取成长的经验,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在师幼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昆明市官渡区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