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促教学
(2022-09-15 20:51:24)分类: 研训篇 |
面对学校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巨大变化。要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的“减负增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教学与科研相长之路。但纵观现在中学的教学与科研,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如何实现教学科研相长?下面就笔者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中学教学科研的误区
学校教科研从根本上讲,还没有走出“花瓶”的误区。学校为扬名而搞科研,教师为评职而写论文,这既违背教科研的目标,又有悖于教学科研“科学性、兴趣性、创造性”的原则。对教育科研的种种摆位不准或失误,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认识不到位,主观不努力,领导不重视,客观无压力。具体表现在:
1、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不需要教科研
这种思想倾向认为,中学是和娃娃打交道,所教的只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离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相距很远,没有必要开展教科研。
其实,中学教育有待研究的问题很多,如: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方针是什么?教学年限如何设定?课程如何安排?教育、教学的理念是什么?各级学校的招生考试的作用和方式是什么?这些都是涉及面十分广泛的重大课题,靠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但还有一些课题,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如何有机结合?师生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各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协作、相互渗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创建新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因此,中学教学不是不需要教科研,而是必不可少。
2.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搞教科研
这种思想倾向是对教科研没有正确认识,而将其与教学工作对立起来所形成的。确实,教师的工作十分繁重,从早晨730到晚上535,这是多少小时的工作量?!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到备课、课程教学,作业批改,提优补差,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出现这一现象,有社会原因,也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因,如何摸准当前学生的思想脉搏,开展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思想工作,如何摸准各类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困难,提高教学效率,让师生从不断的简单重复中解放出来,应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与教科研之间时间矛盾的钥匙。因此,不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搞教科研”,而是“通过教科研缩短工作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教科研是为了升职称
由于各级职称的评定都需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在学会论文评比中获奖的论文,为了升级的需要,做一些研究,写几篇论文,一旦职称问题解决了,不再去研究教学工作,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典型想法。
4.“我年轻,不会,也没有资格搞教科研”。这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想法,年轻、缺乏经验是客观事实,但年轻又是优势,年轻没有框框,年轻敢想敢做,年轻可以从“一穷二白”做起,可以少走弯路,直接进入符合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快车道”,取得教科研的成果,而经验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干中实现,教科研的资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有你想抓住它,还是放弃它的区别而已。
5.教学与科研不是“一体化”,而是“主营”、“兼营”的关系。科研属“兼营”,既是“兼营”,则可有可无;既是“兼”则不能喧宾夺主。持这种看法的人常常表明的态度是“教是本份内的是,不干绝不行,研是专家的事”。
6、怕人说写论文搞科研是醉翁之意,沽名钓誉。现实中确实不乏其人——为利益而驱动,发表文章名利双收,甚至东拼西凑、剽窃他人。但这毕竟是新鲜空气中的微尘,不能因纤尘而不要空气,停止呼吸。应该看到科研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了朝气和生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收获与效能。真正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狠抓教学研究的教师,非但没有影响正常工作,反而更充分地利用了业余时间搞科研,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一石二鸟,水涨船高,抱有“研就是教,教就是研,不研也能教”的观点的人只能终生为“匠”。
二、只有教学与科研相长,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发展师生”已成为许多学校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思路,如何针对学生特点,积极探索用什么方法教?教什么内容?使学生有什么素质?追求哪些目标(知识的、技能的、方法的、能力的、情感的、德育的……)?培养什么能力(观察、动手、自学、思维、表达……)?为学生打好什么基础,树立怎样的意识、观念、理想……所有这些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找到切合社会需求及学生自身条件的合理答案。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建设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追求成功教师的自觉选择——这就是依赖教育科研为自身实践与发展导航。教师队伍中实践——辛苦型,经验——积累型大有人在,他们对很多值得研究的现象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丧失了宝贵的研究机遇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益的机会。科研是一滴水,教学是大海。教学是一枝花,全靠科研浇灌它。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科研成果不是要学问高,而是要积累多。
教育是整体的、发展的、开放的,所以我们迫切需要调整和确立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意识——教师即研究者;教育教学活动即研究活动,树立牢固明确的科研意识。
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科研的多向性和多角度,为科研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教学、科研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与经验,有着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场景,这都是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肥源沃土。教师应当充满自信,你有着“提出问题”的敏锐感觉;你有着“搜索资料”的广泛条件;你有着“分析资料”的独特优势;你有着“建立假说”的实践基础;你有着“形成理论”的发展领域,现代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的五个方面就蕴含在教师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是选择与坚持。留心处处有学问,细心时时有发现,上心事事长见识,专心必定会收获。
克服教师自我中心意识,永远谱写科研与备课的主旋律乐章。众所周知,教学不息,备课不止。同样道理,教学不息,科研不止。科研与备课是教师生涯的永恒主题。常言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既是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困惑,也是科研中方法目标的困惑。一堂课的成功绝不是45分钟的功力,而是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备课的必然。长期备课有别于短期备课就在于,前者是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过程,是全部自身修养的过程,是追求教学艺术精益求精的过程,是呕心沥血倾注于教研的过程。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后重复5年10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5年、研究了5年。一个实实在在教5年、研究了5年的人,与一个教了1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
三、
1、
学校的科研并不是因为需要教育实际工作者参与建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而是把教学任务与科研统一起来。因为要解决教学中的普通问题,所以要开展教学科研,而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搞科研。在教学实践中,面对独特的教学情境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也不能靠已有经验来解决实践问题。只有靠“科研”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一句话,学校的教学科研要围绕教学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才有实际价值。
2、
教学理论揭示了教学现象的一般规律,可以指导教学实践,但由于教学理论的普遍性不能预测特殊的教学情景,因此,如何运用教学理论到实践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过程。学校教学科研就是创造性地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把先进的教学理论,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行为。
3
教学研究既要搜集科研信息,进行调查研究,资料处理,又需要教育工作者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信息的收集、传播、交流方面,出现空前的高效益。所以学校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科研的重要手段,无疑将大大提高科研效益,开创学校教学科研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