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眸名师工作室

(2022-08-29 07:56:38)
分类: 研训篇

回首云南省周丽蓉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至今记忆犹新。工作室由昆明市第三中学的特级教师周丽蓉老师领衔主持,吸纳了60名有发展意向和发展潜力的语文教师作为工作室的成员和学员,旨在以名师工作室为学习的基地,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走向序列化,促进成员和学员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一、坐而论道,明确教学研究的方向

工作室是一个教育教学研讨交流的良好平台,它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着师徒共同成长学习的良好氛围,有着一群志和道同者渴望成长的语文情怀。引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六十位成员和学员走上研修一体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工作室的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学环节中的引领者,要发挥工作室在教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就需要我们聚焦教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工作室教学研究方向的确定是根据教师日常教学的时间与思考进行提炼,经过多次的小组讨论提炼,主持人与成员多次的研讨论证而确定的:以作文教学“读写结合”为抓手,启动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提高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语文素养往往在作文中得到综合体现,而在语文的各项考试中,作文也同样是重要的考查部分,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指导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老师们认为要解决“写”的问题,就需要找一找学生“写不好”或者“写不出来”的症结。通过多年在教学一线的观察,老师们认为,学生“不会写”、“写不好”在于“不会读”、“读不好”。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阅读量较少,使得学生在写作时没有足够的素材进行语言组织,同时阅读量较窄也使得当今学生在作文中呈现思维单一、素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写作常犯幼稚病,缺乏深度和高度。学生的问题很明显,但往更深层次去挖掘,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老师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和引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因此在语文的基本要求“听、说、读、写”中,读和写成为了学生和老师最需要攻克的难关。

那么是否就把教学研究的方向定在“读”和“写”上呢?我们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将语文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程理念中除了强化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认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我们可以明确,在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终身受益的语文素养。读和写正是这种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最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工作室的学员做过一个细致的统计,苏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共35个单元,每个单元四篇或五篇课文,学生三年初中要跟着老师学习150余篇课文,这还不包括“诵读欣赏”“专题”“名著推荐阅读”等内容。可是学生阅读了那么多的文章,末了还是怕写作文,还是写不好作文。关键问题就是不论是在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太习惯于将“读”和“写“隔离了。于是工作室确定:聚焦课堂,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将读写结合在一起,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起而践行,探索教学研究的方法

历经数次的辩论、交流和网络研讨,不同观点激烈碰撞,不同方法交相辉映,老师们的认识从不同到统一,目标从模糊到清晰,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方向呼之欲出,工作室的学员由主持人引领着,在理论上明晰思路,在实践中研究,聚焦课堂,求同存异,扎实开展问题行动研究。

(一)以课促研

名师和成员、学员定期开展教学课例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指导,形成特色课堂。通过教学课例研讨提供一个展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平台,执教教师课后谈教学设计与意图,并进行教学反思,名师工作室学员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共同探讨和交流,分享听评课信息,一起感受成功与困惑。最后师傅和专家们的点评,又使学员提高了执教、观课、议课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认识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首要方法和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依托深入的阅读来完成整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因此在读写结合的研究中我们重点进行了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开展了微课研究,以《孔乙己》为教学素材,四位老师通过一个教学环节的展示来切入文本,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阅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开展了专题的阅读研究,例如叙事诗研究《琵琶行》(师傅周丽蓉老师指教)、《石壕吏》(成员方睿老师执教),小说阅读研究《祝福》(学员黄爱老师执教)、《孔乙己》(成员刘翥老师执教),以及各小组成员与学员所进行的文言文、诗歌等文本解读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展了“有感而发、“从生活中找‘米’”等一系列写作教学研究。学员们在交流、争论中寻求到了更多的研究方式、更多的教学思路,使先进的教育理念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以赛促研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强调的“以读促写”,实际上是把“写”看作了教学的目标,把“读”定位于一种手段、过程或凭借。语文教师应尝试在教学中将课本或选文作为凭借,引导学生在体会、揣摩、赏析、推求方面下工夫,将课本或选文的内容转化为可消化、吸收的养料,这些技法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语文习惯,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上,可以随时应用,发生营养的作用。

通过研究,老师们明确了在设计读写结合教学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哪些是阅读目标,哪些是写作目标,也就是我们制定的目标一定要符合我们对教学的要求,也要符合对学生的要求,同时教学环节也应该一一对应教学目标。其次应该通过深入有效的阅读获取更好的写作素材和方法。

为了检验学员们在教学过程中对阅读的指导是否能有效地反映到写作中,工作室搭建了竞赛的平台,围绕着“读写结合”这个核心,所有成员、学员都撰写了教学设计,先分别在十个组内进行展示和评比,成员组织学员共同评议、修改教学设计。接着每个组推荐出一份优秀的设计,由设计者在工作室内进行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的说课比赛,并把学员的设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从而总结“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竞赛促使所有教师积极地参与,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实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以训促研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员们“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理论水平,工作室诚邀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的郑桂华老师亲临昆明,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讲座和评课活动。

通过培训,工作室的老师们都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忽视课程本身的资源。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中一个关键性词语,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不仅要利用课程资源,更要开发课程资源,甚至强调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成为课程资源。最终在研讨中老师们都认为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课本,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精选出来的,不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也不论是现代文或古文言文,都可谓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那么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引领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家名作,更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引领学生去品味、鉴赏、模仿乃至有所创造或突破,并应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

在读写结合的课堂资源寻找中,不能只盯着课外,更应寻找课文与写作可结合的点,设计可用于实际教学的步骤,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然后反思、修订,完善学习目标、活动、材料以及写作水平的评价,最后形成“以读促写”的校本教材。

三、知行并进,提升教学研究的内涵

在“问题——研究——行动——反思——总结”的教学研究中,工作室以“读写结合”为重点,进行了明确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的内涵,明确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一是编写一本针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读写结合”作文指导的教学参考书,使作文教学序列化,让昆明市、云南省的语文教师有据可依,能够从中借鉴有效的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阅读与作文教学。二是将“读写结合”的研究申报为课题,因为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使老师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让教育科研成为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第一推动力。

光阴似箭,我们没有浪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过去的一年里,云南省周丽蓉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成员们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勤勉地耕耘着,幸福地收获着。在这里,教师们“和而不同”,观念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在这里,教师们集思广益,思想交流产生源头活水;在这里,教师们各显特长,共同弹奏出美妙的交响乐。

回顾来时路,我们对于教学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明天的学习和研究我们更是信心百倍,在今后教学研究的征途上,我们的脚步将走得更加沉稳,迈得更加有力。(昆明市五华区谷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昆明雨中的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