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学校举行征集“五会”教育故事之机,承蒙姜老师的认可和信任,我有幸参加此次育儿故事的交流,感激之余也随即感慨,是该沉淀下心情,总结总结了。回顾自己陪伴孩子成长的十年来,值得总结的不少。我将在下面围绕“会倾听、会思辨、会质疑、会选择、会担当”这五方面的内容,结合我的育儿经历,分别展开讲讲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采用的几点方法和心得体会,供各位家长共同探讨。
一、会倾听
孩子只有学会倾听,我们施教者的教育理念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写道:“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我很赞同这些观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变成孩子固有的素质陪伴他一生。而习惯的养成,期初需要做父母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指令。孩子只有会倾听指令,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从小基本是我一个人带大。他很活波可爱,我们平时都舍不得动他一根手指头。两岁左右的一天,我突然发现孩子好像对我发出的口头指令无动于衷了,危险不能干的事情我让他别干,他似乎没听见。当时一阵危机感突然向我袭来,于是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细想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我们一遍遍强调这样不行那样不许、每天让他接受许多来自家长的口头指令有关,时间久了孩子听麻木了。看来口头指令行不通了,我们得想其他方法来培养他的专注力。于是我找了一颗打毛衣用的细毛衣针,拉起他的裤腿,轻轻的弹了一下他的小腿肚,这时他感觉疼痛了,终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我需要他注意的问题上,没想到这招很管用,孩子从此学会开始专注倾听了。毫不夸张,孩子在此之前和之后我也一直未打过他,所以直到现在,他还记得我曾经用毛衣针打过他的情景。我想如果我天天采用这招,可能这招也不管用了。我很庆幸自己在极其愤怒的时候也能控制住情绪,尽可能不打骂孩子。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避免重复啰嗦、简单粗暴的方法,培养孩子专注力,让他们学会倾听,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学会倾听后,我们对他们后续的教育也省事许多。
要让孩子学会倾听,我认为家长要不断学习语言艺术。比如我们会问他“今天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老师对你好不好?”,“你上课专心听讲了没?”等等,这些提问,我认为都是废话,因为这些都不是具体的事情,是概念性的东西,连我们大人被问到也一时会语塞,一两句话也答不出来更何况孩子。孩子答不上,只有敷衍了事回答一下,问了等于没问,问多了还会起反作用。家长不妨试试问一些具体的东西,比如:“今天你有没有遇到一些好玩的事?”,“今天你们数学老师给你们讲了什么方面的知识”等等,进而一步步深入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运用好语言艺术,尽量避免单调乏味、啰里啰嗦的口头指令,拉大嗓门的方法也更不可取。
培养孩子会倾听,施教者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孩子读一年级的时候,记得他的数学老师马老师曾经让他们背诵口诀:“不写字时背手坐正,眼睛看着老师,耳朵听着老师讲,大脑跟着老师想。”老师良苦用心,确实那阶段孩子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干扰,也不理解专心听讲四个字的内涵。如果不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做到专心听讲。
常常听家长们说,我家孩子说了不听,这时家长是该找找自己的原因,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了?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我们要抓住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教育,错过了关键期,将会事倍功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有效措施,让孩子愿意倾听、学会倾听,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养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很关键。我告诉孩子,没完成作业前禁止他一切娱乐活动,孩子听了,习惯也养成了,因此我们比其他家长来说省事了不少,不用整天叮嘱孩子做作业,几年下来家庭作业都是他自觉完成的。
二、会思辨
孩子从小就具备思辨能力了,只是做父母的往往会低估他们的能力,总以为他们还小,还不会思考问题,因而过多包办代替,敷衍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我儿子从小就会问一些超乎我们想象的问题,记得他很小时,我每天带着他上下班,一路上,他总是问我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当时其实忙了一整天,很疲倦了,可恰是孩子一天中特兴奋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思维极其活跃,我的思维要随时跟着他走才能回答他的问题。有的问题还一时答不上,还要去查资料来回答他。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遇到答不上的问题,我告诉他回去查阅下资料再回答他。他从小喜欢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有时问的一些天文学方面的问题,我不太了解,常抽时间带他到图书馆借阅有关天文学方面的书籍来满足他的求知欲。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辨能力也逐渐增强,而作为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的能力。这学期开学不久,一次意外,我崴到脚了,软组织严重损伤,刚开始生活行动都受影响了。头几天孩子端茶倒水样样做的,只要我说,孩子没有半句怨言,心肝情愿的为我服务着,也算是一个懂事会照顾人的好孩子。有一天,他陪我去医院包脚回来,当时没用拐杖,我就对他说临时把他当拐杖借我支撑一下,由于他走路的频率很难和我同步,所以我感叹的说,还是拐杖好用些,没想这句话孩子听进去了。晚上,我和孩子在讨论,我说人老了后,很多老人都养只狗来排解寂寞,因为儿女们靠不住了,他们有他们的工作、有他们的生活,不可能时时像狗一样忠实的陪在主人身边的。不想儿子反问:“妈妈,您的意思是我还不如一根拐杖和一只狗吗?”我一下被问得愣住了。看来,孩子长大了,有更加丰富的思想了和自尊心了,我们不能把他们再当做小孩子来看待了。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多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辨别的能力。孩子遇到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要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现在互联网很强大,可以教他们上互联网查阅他们所要了解的知识,但也要让他们学会加以甄别,通过互联网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要让孩子知道,网络不是玩游戏的工具,而是增长知识的海洋。
三、会质疑
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我国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的确,我们是要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器具。培养他们学会会观察、会思考、会质疑,他们将来才会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培养孩子会质疑,我认为应该从培养孩子会挑战父母的权威性入手。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往往让孩子觉得父母就是天,甚至不敢也不想对父母的观点提出质疑。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敢质疑的科学家的成功励志故事。让他们知道,并不是父母说的都一定是对的,父母也是平常人,也会犯错误。孩子对事物一旦产生质疑,父母要及时夸奖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来打压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要在孩子面前示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具备敢质疑的精神,让他们对事物具备科学的判断能力。要给孩子们极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良好家庭氛围。
四、会选择
相信很多家长读到龙应台给她的儿子安德列写的一段话“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段话都会产生共鸣。的确,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是让他出人头地,而是希望他的前途光明。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有更好的选择。
当今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
孩子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选择。我们不可能为孩子包办代替一辈子,尽早让孩子学会选择,孩子越早独立,我们教育的目标也随即达成。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授孩子的知识,孩子有可能会忘记,可我们教会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孩子一旦学会就难以忘记,而且会终身受用。
五、会担当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是让其学会做人。
孩子最终将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群体。在独生子女占主导地位的年代,注重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尤为关键。努力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孩子太过于任性、自以为是、自私、怕吃亏、自我意识重于集体意识等等都会被集体排挤。让孩子学会担当,使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心是我们孩子立足于社会大家庭的基础。
在国外,有一位十一岁的孩子,踢足球时不小心把别人的一大片玻璃给打碎了,要赔12.5美金。当时的12.5美金可以买125只母鸡,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这孩子的父亲就跟他说:“这你要负全责,所以你要自己赚钱来还债。”结果,那个十一岁的孩子就从那时开始打工,一点一滴把钱给还上了,后来他的事业也很有成就,他就是美国前总统里根。
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担当,作为父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孩子在家,让他尽量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在家里,尽量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自己的鞋袜、洗碗、洗菜、端茶倒水、擦桌子、扫地、煮饭等。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尽早具备“瞎操心”的能力。从小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我们做父母的故意懒散一点,稍稍有点“缺根筋”的感觉,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小时,我们带他外出,他自己不会收拾东西,有几次东西弄丢了,他很难受,也深刻体会到失去自己心爱之物带来的后果。几次这样的经历后,无论去哪,他养成了自己收拾东西,而且很少会弄丢,有时反而还提醒我们家长落下了物品要记得收回。上学中,老师交代要准备的物品,他也是自己准备,带忘记了,老师会惩罚他,我们家长不替他操心。所以现实中,他也很少忘记带,自己的物品和学习用品也收拾得很好,很少遗忘在学校。
第二、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一旦孩子认定要做的事,我们往往鼓励他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学校招管乐队队员,他自己选择了吹小号,估计当时小号的外形比较好看而吸引了他。当时我们对他说,你要想好,是否改成黑管,他自己硬是坚持吹小号。可后来学起来,小号很难吹,对于肺活量不是很大的孩子来说很吃力,几次想打退堂鼓,我们一直鼓励他让他坚持下来,现在孩子还是学会吹不少歌曲。我们的想法是不管他吹得好坏,一旦认定,贵在坚持。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
比如生活中,我们让孩子充分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遇到别人的问题,我们让孩子站在人家立场上想想,如果是他遇到这些问题心情是怎样,会怎样做等等。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其换位思考、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四、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孩子做错事,造成不良后果,我们并不责备他,给他讲道理,是自己的责任造成的,无论后果多严重,都要勇于承担,只要他吸取了教训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
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经很难受了,这时做父母的不用太多的责备了,只要给他讲道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了。遇到诸如此类的事,父母首先要做好表率,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把由此造成的负面情绪传达给孩子。
第五、培养孩子具备爱心的品质。爱是一缕阳光,
孩子心中有爱,做到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助人为乐,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也将会收获到由此带来的愉悦心情,甚至可能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来自别人的关怀和帮助。父母的生日时,鼓励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让孩子明白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当涌泉相报,自己对别人的付出要不图回报的道理,这样孩子的内心世界将会变得很美好。
最后,我再谈谈父母的言传身教方面的体会。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道理。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为人处世,也将会影响孩子一生,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做好身教言传。
在生活中,我们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用语、孝敬老人。在家里,就我个人而言,我能做到孝敬父母、公公婆婆、尊老爱幼、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和睦相处。节假日里,我们往往抽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时常带孩子去走亲访友、参加聚会,孩子从而也感受到亲戚朋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孩子随和开朗的性格脾气也由此逐渐形成。
在工作中,我们能做到认真负责、努力勤奋、积极向上、不斤斤计较、能吃苦受累、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在孩子面前客观公正的评价,渐渐地孩子也学会了父母的为人和处事的态度。不论遇到顺境或者逆境,不沾沾自喜,不怨天尤人,坚强面对,久而久之孩子也受到了影响。也逐渐具备明事理、勇担当、不怕吃亏、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总之,我们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始终坚持传统的正面教育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认为传统的正面教育才是我们给孩子留下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教孩子会这些
值此学校举行征集“五会”教育故事之机,承蒙姜老师的认可和信任,我有幸参加此次育儿故事的交流,感激之余也随即感慨,是该沉淀下心情,总结总结了。回顾自己陪伴孩子成长的十年来,值得总结的不少。我将在下面围绕“会倾听、会思辨、会质疑、会选择、会担当”这五方面的内容,结合我的育儿经历,分别展开讲讲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采用的几点方法和心得体会,供各位家长共同探讨。
一、会倾听
孩子只有学会倾听,我们施教者的教育理念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写道:“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我很赞同这些观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变成孩子固有的素质陪伴他一生。而习惯的养成,期初需要做父母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指令。孩子只有会倾听指令,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从小基本是我一个人带大。他很活波可爱,我们平时都舍不得动他一根手指头。两岁左右的一天,我突然发现孩子好像对我发出的口头指令无动于衷了,危险不能干的事情我让他别干,他似乎没听见。当时一阵危机感突然向我袭来,于是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细想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我们一遍遍强调这样不行那样不许、每天让他接受许多来自家长的口头指令有关,时间久了孩子听麻木了。看来口头指令行不通了,我们得想其他方法来培养他的专注力。于是我找了一颗打毛衣用的细毛衣针,拉起他的裤腿,轻轻的弹了一下他的小腿肚,这时他感觉疼痛了,终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我需要他注意的问题上,没想到这招很管用,孩子从此学会开始专注倾听了。毫不夸张,孩子在此之前和之后我也一直未打过他,所以直到现在,他还记得我曾经用毛衣针打过他的情景。我想如果我天天采用这招,可能这招也不管用了。我很庆幸自己在极其愤怒的时候也能控制住情绪,尽可能不打骂孩子。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避免重复啰嗦、简单粗暴的方法,培养孩子专注力,让他们学会倾听,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学会倾听后,我们对他们后续的教育也省事许多。
要让孩子学会倾听,我认为家长要不断学习语言艺术。比如我们会问他“今天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老师对你好不好?”,“你上课专心听讲了没?”等等,这些提问,我认为都是废话,因为这些都不是具体的事情,是概念性的东西,连我们大人被问到也一时会语塞,一两句话也答不出来更何况孩子。孩子答不上,只有敷衍了事回答一下,问了等于没问,问多了还会起反作用。家长不妨试试问一些具体的东西,比如:“今天你有没有遇到一些好玩的事?”,“今天你们数学老师给你们讲了什么方面的知识”等等,进而一步步深入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运用好语言艺术,尽量避免单调乏味、啰里啰嗦的口头指令,拉大嗓门的方法也更不可取。
培养孩子会倾听,施教者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孩子读一年级的时候,记得他的数学老师马老师曾经让他们背诵口诀:“不写字时背手坐正,眼睛看着老师,耳朵听着老师讲,大脑跟着老师想。”老师良苦用心,确实那阶段孩子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干扰,也不理解专心听讲四个字的内涵。如果不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做到专心听讲。
常常听家长们说,我家孩子说了不听,这时家长是该找找自己的原因,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了?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我们要抓住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教育,错过了关键期,将会事倍功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有效措施,让孩子愿意倾听、学会倾听,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养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很关键。我告诉孩子,没完成作业前禁止他一切娱乐活动,孩子听了,习惯也养成了,因此我们比其他家长来说省事了不少,不用整天叮嘱孩子做作业,几年下来家庭作业都是他自觉完成的。
二、会思辨
孩子从小就具备思辨能力了,只是做父母的往往会低估他们的能力,总以为他们还小,还不会思考问题,因而过多包办代替,敷衍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我儿子从小就会问一些超乎我们想象的问题,记得他很小时,我每天带着他上下班,一路上,他总是问我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当时其实忙了一整天,很疲倦了,可恰是孩子一天中特兴奋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思维极其活跃,我的思维要随时跟着他走才能回答他的问题。有的问题还一时答不上,还要去查资料来回答他。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遇到答不上的问题,我告诉他回去查阅下资料再回答他。他从小喜欢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有时问的一些天文学方面的问题,我不太了解,常抽时间带他到图书馆借阅有关天文学方面的书籍来满足他的求知欲。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辨能力也逐渐增强,而作为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的能力。这学期开学不久,一次意外,我崴到脚了,软组织严重损伤,刚开始生活行动都受影响了。头几天孩子端茶倒水样样做的,只要我说,孩子没有半句怨言,心肝情愿的为我服务着,也算是一个懂事会照顾人的好孩子。有一天,他陪我去医院包脚回来,当时没用拐杖,我就对他说临时把他当拐杖借我支撑一下,由于他走路的频率很难和我同步,所以我感叹的说,还是拐杖好用些,没想这句话孩子听进去了。晚上,我和孩子在讨论,我说人老了后,很多老人都养只狗来排解寂寞,因为儿女们靠不住了,他们有他们的工作、有他们的生活,不可能时时像狗一样忠实的陪在主人身边的。不想儿子反问:“妈妈,您的意思是我还不如一根拐杖和一只狗吗?”我一下被问得愣住了。看来,孩子长大了,有更加丰富的思想了和自尊心了,我们不能把他们再当做小孩子来看待了。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多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辨别的能力。孩子遇到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要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现在互联网很强大,可以教他们上互联网查阅他们所要了解的知识,但也要让他们学会加以甄别,通过互联网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要让孩子知道,网络不是玩游戏的工具,而是增长知识的海洋。
三、会质疑
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我国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的确,我们是要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器具。培养他们学会会观察、会思考、会质疑,他们将来才会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培养孩子会质疑,我认为应该从培养孩子会挑战父母的权威性入手。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往往让孩子觉得父母就是天,甚至不敢也不想对父母的观点提出质疑。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敢质疑的科学家的成功励志故事。让他们知道,并不是父母说的都一定是对的,父母也是平常人,也会犯错误。孩子对事物一旦产生质疑,父母要及时夸奖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来打压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要在孩子面前示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具备敢质疑的精神,让他们对事物具备科学的判断能力。要给孩子们极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良好家庭氛围。
四、会选择
相信很多家长读到龙应台给她的儿子安德列写的一段话“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段话都会产生共鸣。的确,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是让他出人头地,而是希望他的前途光明。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有更好的选择。
当今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 孩子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选择。我们不可能为孩子包办代替一辈子,尽早让孩子学会选择,孩子越早独立,我们教育的目标也随即达成。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授孩子的知识,孩子有可能会忘记,可我们教会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孩子一旦学会就难以忘记,而且会终身受用。
五、会担当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是让其学会做人。 孩子最终将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群体。在独生子女占主导地位的年代,注重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尤为关键。努力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孩子太过于任性、自以为是、自私、怕吃亏、自我意识重于集体意识等等都会被集体排挤。让孩子学会担当,使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心是我们孩子立足于社会大家庭的基础。
在国外,有一位十一岁的孩子,踢足球时不小心把别人的一大片玻璃给打碎了,要赔12.5美金。当时的12.5美金可以买125只母鸡,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这孩子的父亲就跟他说:“这你要负全责,所以你要自己赚钱来还债。”结果,那个十一岁的孩子就从那时开始打工,一点一滴把钱给还上了,后来他的事业也很有成就,他就是美国前总统里根。
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担当,作为父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孩子在家,让他尽量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在家里,尽量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自己的鞋袜、洗碗、洗菜、端茶倒水、擦桌子、扫地、煮饭等。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尽早具备“瞎操心”的能力。从小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我们做父母的故意懒散一点,稍稍有点“缺根筋”的感觉,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小时,我们带他外出,他自己不会收拾东西,有几次东西弄丢了,他很难受,也深刻体会到失去自己心爱之物带来的后果。几次这样的经历后,无论去哪,他养成了自己收拾东西,而且很少会弄丢,有时反而还提醒我们家长落下了物品要记得收回。上学中,老师交代要准备的物品,他也是自己准备,带忘记了,老师会惩罚他,我们家长不替他操心。所以现实中,他也很少忘记带,自己的物品和学习用品也收拾得很好,很少遗忘在学校。
第二、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一旦孩子认定要做的事,我们往往鼓励他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学校招管乐队队员,他自己选择了吹小号,估计当时小号的外形比较好看而吸引了他。当时我们对他说,你要想好,是否改成黑管,他自己硬是坚持吹小号。可后来学起来,小号很难吹,对于肺活量不是很大的孩子来说很吃力,几次想打退堂鼓,我们一直鼓励他让他坚持下来,现在孩子还是学会吹不少歌曲。我们的想法是不管他吹得好坏,一旦认定,贵在坚持。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
比如生活中,我们让孩子充分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遇到别人的问题,我们让孩子站在人家立场上想想,如果是他遇到这些问题心情是怎样,会怎样做等等。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其换位思考、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四、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孩子做错事,造成不良后果,我们并不责备他,给他讲道理,是自己的责任造成的,无论后果多严重,都要勇于承担,只要他吸取了教训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
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经很难受了,这时做父母的不用太多的责备了,只要给他讲道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了。遇到诸如此类的事,父母首先要做好表率,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把由此造成的负面情绪传达给孩子。
第五、培养孩子具备爱心的品质。爱是一缕阳光,
孩子心中有爱,做到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助人为乐,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也将会收获到由此带来的愉悦心情,甚至可能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来自别人的关怀和帮助。父母的生日时,鼓励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让孩子明白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当涌泉相报,自己对别人的付出要不图回报的道理,这样孩子的内心世界将会变得很美好。
最后,我再谈谈父母的言传身教方面的体会。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道理。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为人处世,也将会影响孩子一生,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做好身教言传。
在生活中,我们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用语、孝敬老人。在家里,就我个人而言,我能做到孝敬父母、公公婆婆、尊老爱幼、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和睦相处。节假日里,我们往往抽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时常带孩子去走亲访友、参加聚会,孩子从而也感受到亲戚朋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孩子随和开朗的性格脾气也由此逐渐形成。
在工作中,我们能做到认真负责、努力勤奋、积极向上、不斤斤计较、能吃苦受累、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在孩子面前客观公正的评价,渐渐地孩子也学会了父母的为人和处事的态度。不论遇到顺境或者逆境,不沾沾自喜,不怨天尤人,坚强面对,久而久之孩子也受到了影响。也逐渐具备明事理、勇担当、不怕吃亏、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总之,我们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始终坚持传统的正面教育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认为传统的正面教育才是我们给孩子留下的一笔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