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心理疏导

(2022-05-23 06:50:54)
分类: 教育篇

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长和家庭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要进行家庭教育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往往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影响孩子,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希望孩子好,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所有教育孩子,就首先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不要动不动就以家长自居发号施令;在发现孩子的长处时要及时表扬,相反,在发现他的行为规范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批评;要杜绝言行不一致的事情,如自己邀人在家里打麻将,却叫孩子关起门来做家庭作业,效果怎么会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少年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家长和家庭教育要转变旧有的思路和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比如我们作为孩子成长的那个年代,是深受集体主义思想熏陶的,很注重亲人、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很注重团体和团体协作,自己也经常很谦虚的认为自己是所处集体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

但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全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极大地冲击着我们,很多西方的思想同样正在极大地冲击着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尤其是强调个人个性和集体观念的淡化,很多家长认为自己那个年代受到的束缚太多,自己的个性受到太多的压抑,就对自己现在的孩子要多给他更多的个性,他爱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还说人家国外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吗?首先,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我们的孩子在中国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必须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教育体制。其次,你没亲历过国外的教育,只是听说,那是极其片面的,零碎的,与实际相差甚远。再者,“个性”是共性中的个性,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高见,发扬个性的前提是“和”,与人和谐,与这个社会和谐,发扬个性不能发扬到“不守规则”的程度。孩子的行为大体上要随上大流,不能太特殊。连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都不遵守,这不是个性,而是学习障碍,甚至是“社会化障碍”。不能把与众不同、我行我素都说成“个性”,要分清是非,不然,我就可以把闯红灯也说成“个性”了。有这样行为的孩子家长必须得重视起来,引导孩子克服系列坏习惯。避免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如同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一样,极大地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抵抗力。小时把孩子当成“宠物”,谁知道长大后却成为“废物”。

(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明确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之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主要是端正孩子的人生态度,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追求,从小学会做人。

其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心理。使孩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时,要指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自信心,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三: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自我气质的了解和完善,活泼开朗性格的塑造,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等。

其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在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力争优异成绩的同时,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有关复习与遗忘的规律,培养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使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

其五: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使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孩子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

其六: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尤其是注重对孩子青春期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性知识的掌握,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交往,自尊与互相尊重的教育等。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应该说,在孩子发展的任何阶段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家长都应该积极关注并正确引导,而不应该对学校有依赖和应付心理。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策略,遵循一定的规律,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在这方面应坚持的策略有: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象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雹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孩子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被称赞、渴望得到理解的心理等。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才能取得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生活上、学习上,父母都应当给予更多的启发性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孩子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恶考试等心理障碍。(昆明官渡区吴名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赤子奉献之心
后一篇:远程学习收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