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教育难

(2022-05-03 07:10:30)
分类: 家长篇

一、品德教育为先

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

孩子如何“做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5岁以前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和示范孩子的关键,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鉴别能力,优化孩子心灵,预防孩子犯错,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二、习惯教育为主

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好的习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则让人从成功的宝座上跌下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要求虽多,却不懂得或不够重视儿童教育应从习惯培养做起,更不了解习惯培养的原则与方法。有的小学的校训则是一句话:“把一件事情做到底”,既具体明确、通俗易懂,,又体现了习惯养成的核心要求,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孩子的生活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组成,那就从点滴小事做起,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比如:1、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要求女儿每天晚上9:00睡觉,早上7:00起床,从而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个习惯女儿从小学一年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做完之后才能干其他的事情。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4、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碗、扫地等。

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终身的,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的取得则是水到渠成的。在学校老师、我们家长及女儿的共同努力下,女儿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以卵击石会伴她一生,让她受益匪浅。但女儿还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需女儿去改变,家长去帮助,老师去指导。习惯成自然,改变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就越牢,产生的效果也越好。

三、素质教育为本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以孩子为本,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是最优。现在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我也很关注自己孩子的分数,每次考试过后我都要问下孩子的分数,这可以让孩子知道分数很重要,对其学习是个促进。重视分数是好事,但有的家长“学”而优则“奖”,认为“学习至上,成绩至上”,这是极端错误和片面的。还有的家长缺乏责任专,“读书无用论”的信奉者普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热情不高,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抚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但重视学习成绩,更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其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惩罚教育为辅

美国教育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易碎品,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现实的真相面前,会在挫折和失败中崩溃,不能经风雨,不能傲风雪,不能抗挫折,这些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惩罚,不是人为可以回避的。既然生活中有这样真实的一课,教育者为什么要人为地回避?害怕伤害孩子,只会让孩子伤得更深。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样说过“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得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受,你可懂吗?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艺术,不是不能不用,但要慎用。

由此可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悉心教导不仅为孩子打开了智慧之窗,还能给他们一个快活的世界,只要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灵,充分激发孩子的灵性,孩子就一定做得更好。(昆明官渡学生家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激趣教学法
后一篇:劳动知艰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