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探索
(2021-01-20 06:32:24)分类: 教育篇 |
本文主要以我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工作实践、调查研究、反思总结,从学校的基本情况、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学生安全健康管理、学生养成习惯管理四个方面分析我校在寄宿学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管理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六哨乡是一个集高寒、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山区乡,距县城60公里,距昆明市120公里,国土面积246平方公里,海拔在2100米至2900米之间。全乡辖11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191人。
六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全县集中办学的典型乡镇,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生2178人,少数民族学生1306人,占学生总数的59.96%,住校生2049人,占学生总数的94.07%。有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519人。全乡现有教职工158人。2012年9月撤并所有村级学校,实现“全乡一所学校”的办学模式。
自实行“全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以来,已然度过八个学年。学校各方面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整体稳步前进。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寄宿学生德育管理上也遇到过诸多棘手的问题,出现过不少值得反思的现象。如果这些情况不能有效克服和解决,长期发展,将直接制约学校的发展,成为学校发展进步道路上的瓶颈与绊脚石。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校学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教育管理上:一方面,学生人数众多,年龄跨度较大,心理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对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和发展进度整体关注与把控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学生思想状况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明确清晰地思想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的形式单一,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教育引导的重任主要压到了德育部门和班主任身上,其它广大教师参与度极低,缺乏专干教师指导和科学完整的思想评价体系。
2.安全健康管理上:安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缺少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和监测方案;涉面不全、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教育内容仅限于口头宣传、黑板报、主题班会、安全应急演练以及传单发放等,常规的安全教育课程开展方面一片空白,即使开设安全教育课,因缺少相关专职教师、或者任课教师意识不到位,导致安全教育课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作用,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安全教育课上成自习课、改上文化课程的尴尬现象;对安全教育的过程没有监督,对学生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的能力没有评价,安全教育的落实情况缺乏跟踪。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关注度与人文关怀重视不足。首先,广大教师和班主任缺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缺乏发现心理问题、引导心理健康的经验和技能;其次,学校心理健康部门和咨询室没有制定具体可行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再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少专职教师和科学的指导,导致对学生的正常心理现象与心理问题定为不合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不及时、引导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方法不得当。
3.养成习惯上:(1)、因年级跨度大、责任区域不均等卫生考核难以确定长效机制和统一标准,执行困难,可操作性不大。课余时间管理松散,责任区域安全网格化执行力度不够严格,值日教师履职情况不认真、监管不到位,学生保洁意识不强,卫生习惯不理想,导致校园乱丢乱扔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课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教室大声喧哗、校园追逐打闹、随意进出超市等现象数见不鲜。(2)、同时,食宿管理方面,也存在薄弱环节。缺乏专职指导教师、缺乏宿管和餐管相关业务技能培训,管理方式不够科学,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工作缺乏协调,宿舍卫生、内务检查不及时,考核标准和要求不统一、不一致;文明就餐监督不到位、乱扔乱倒浪费粮食的现象随处了见。
三、原因分析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村学校经济条件有限,硬件配套设施不齐全,各项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学校自身存在问题,教育管理观念、思路和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相对落后,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本身在认知上对寄宿学生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全面准确的思想意识。三是,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家庭对教育重视不够,家长对孩子引导教育方式传统落后,使学生思想态度上放松、拖拉、懒散,形成诸多问题和毛病的根源;四是,学校内部考核监管的局限性,各部门对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执行、考核缺乏有效指导和严格监督,造成广大教师没有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与学校建设工作中来。五是,广大教师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学校的事就是大家的事,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有主人翁的工作责任意识。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工作中履职不到位、工作不认真、拈轻怕重、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归根于自我认识、工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淡化。
四、采取措施
基于上述对上述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探讨我校今后在学生管理尤其是德育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是抓好学校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改善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和教育资源,提高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服务水平。例如;完善教学设施和设备、营造舒适的校园环境、饮用水管理、热水服务等。
二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执行、监督、考核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重视贯彻和落实情况,使各块工作有章可循、有责必究。使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成为学校管理和建设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三是突出德育工作的重点。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严格学习《中小学生守则》,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认真落实学生安全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学习活动,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建立精细化的《班级量化考核标准》,严格、公平、公正实行“文明班级”流动红旗评比办法,加强对班级卫生状况的考评;制定宿舍内务整理“十条五直线”标准,开展“大手拉小手”高年级帮扶低年级,指导内务整理等多重手段,强化学生良好住宿卫生习惯的形成;建立科学严密的校园安全网格化,落实《值日教师责任制》,严格考勤各值日组的工作情况、各值日教师的到位履职情况,加强对校园和学生的日常监管,及时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加强文明就餐的监督和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节约意识,杜绝浪费;鼓励各班,自己动手美化教室,师生开动脑筋,自主设计,具有本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利用浓厚的班级文化陶冶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端正自己的思想和举止,传递正能量,让班级教室成为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向上的主阵地。
四是转变家长观念,获得家长支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充分说明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多开家长会,增强家校联系,大力宣传教育政策。教育学生的同时,引导广大家长,转变观念,重视教育,关注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