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言传身教塑造孩子优秀品格

(2021-01-03 09:06:48)
分类: 家长篇

昆明官渡区 杨洁                                               

在同一个班级里,不论班级人数的多少孩子们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习惯、能力,有的孩子特别优秀,诚实、勇敢、坚定、勤奋……而有的孩子却说谎、胆小、畏难、懒惰……慢慢地那些具有优秀品质的孩子无论从成绩、习惯、能力等方面就会越来越优秀。实际上孩子的这些特征都不全是老师教给他们的,更多的是父母对他们的教育与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教师。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作为导师的父母们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而且这样的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观察班上的孩子,会发现其实在孩子的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的影子。成绩优异的孩子,父母一定做事有条理;经常动手打人的孩子,在家里一定也经常被打;喜欢通过怪异行为,引起别人注意的孩子父母一定是疏于对孩子的关心;不爱劳动的孩子,一定得到了家长的溺爱……这些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懂得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

  三、如何正确看待家庭教育。

当我们提及家庭教育的时候,总把其省略为家教,继而把家教等同于辅导孩子学业,这真是由误生谬。更本末倒置的是,没有把家长教育好就想把子女教育好,没有提升家长的素养,就想提升孩子的素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都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引导、现代技术支持、法律化能起到提升和导向作用,保障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平稳、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是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使国民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较高科技素养的保证。而科学的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四、如何塑造优秀的孩子

   (一)利用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的优势,帮助孩子形成优秀品质。

1.用好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在孩子看来父母是可以依赖的,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父母树立正确有教育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熏陶极为重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一大群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争吵,有的孩子就会动手打人,老师把他叫过来问原因,得到的答案常常是“我妈妈(爸爸)说了,在学校里谁打了你,你就动手给我打他,打出问题来我给你扛着。”父母以暴制的观念影响着孩子,让孩子知道了用武力来捍卫自己的利益,而这个时候老师们常常教育孩子与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不应该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要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即使吃点儿亏也就算了,这与家长们教导的“不吃亏”原则相悖,有的孩子会觉得就父母说的那样做对自己会更有利,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动手打人的习惯,就不能和同学很好的相处。有的孩子会觉得老师说得对,于是他就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质疑,慢慢地就会父母做得不对,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性就会逐渐下降。

我们年级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男孩小罗说班长小张踢了他一脚,刚好踢在生殖上,裂开了一个小口,当时没有人看到小张是否真踢了小罗,而小张是给予否定的。事情发生后班主任马上通知了双方孩子的母亲,带孩子去了市儿童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医生也不能诊断出是踢伤的,只说问题不大,消了炎可以做一个“包皮环切手术”。小张同学的家长也表示,花不了多少钱,是不是小张踢的他们都给付医药费。原想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双方协商解决就结了,可谁想到小罗同学的爷爷、奶奶、爸爸得知此事后觉得难以接受。当天晚上就打电话给班主任老师,大骂班主任处理事情有失偏颇,什么难听的话都出来了,更可怕的是第二天全家都来到了学校,奶奶先是冲进课堂大骂小张,被当时上课的老师给挡住了,接下来奶奶就在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走廊打滚撒泼,说是“断了他们家的根”,谁劝骂谁,班主任老师、同办公室的老师、校长被骂得体无完肤,唯恐避之及。最后通过社区领导、教育局领导、派出所共同做工作,才将小罗一家劝走,并承诺无论怎样治疗都给他们报销医疗费用。而经他们这么一闹,原本愿意承担医药费用的小张一家不坚决否认事情与他们相关,绝不出一分钱。后来这笔钱由学校支付,连带手术费、误工费、交通费总共不到1500元。原本很小的事,被家长不理智的举动搅成了“惊天大案”,让老师、学校身心俱疲。再看看孩子,当家长们在学校大闹的时候,一直跟在父母亲的身边,拽着他们的衣角央求道“走啦!走啦!……

此后小罗同学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变得沉默、不愿同老师讲话,一看到老师就低下了头,尽管老师多次鼓励他不懂就问,但他仍不会主动问老师问题,四年级发生此事,到六年级小罗都没主动与班主任教师交流过。而作为班主任老师从此以后得小心翼翼地对待小罗,生怕哪天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又引起小罗家长的不满。小罗父母在父母在不理智地处理事情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事情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正确讲理的基础上,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正直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一种积极的正能量,从而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

    2.用父母的言行感染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3.及时教育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我们班上有个胖嘟嘟的小男孩叫腾儿,对大方可爱,但有点手闲,且做错什么事情不会承认,口头禅“我没有!”一次他用篮球砸到了女生涵涵,涵涵哭着来告状,我把他叫来问原因,“你为什么要用球砸涵涵?”“我没有!”他的老话又出来了!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承认一下没什么,同学都看到了,可他仍是不承认,我生气了,大声地对涵涵说:“你这人也真是,明明人家没有砸你,是你自己不长眼睛撞人家球上,还不快向人家道歉!”涵涵会意,鞠躬说了声“对不起!”我接着对腾儿说:“既然人家道歉了,你就算了吧,去吧!”腾儿当时就愣住了,我让他走,他也不走,支吾了半天终于还是承认了错误。这样的例子在他身上很多,在与他的家长沟通后了解到,由于家长工作忙,知道他有说谎的习惯但都没有好好地教育,把这个毛病纠正过来,到了现在他说的话自己总是让人不能相信,通常要找老师找同学求证一下,面对家长的不信任,孩子自尊心受挫,有时说了真话也没人会相信,所以说谎更严重了。

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自己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发现孩子身上有不良的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不要在此事上为自己找借口,不要让孩子形成了不好的习惯而追悔。

(二)引导孩子形成优秀品格。

首先,培养孩子勤劳、节俭、勇敢、踏实的优秀品德。

父母应从小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或家务,以鼓励教育为主,灌输正确的、浅显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能理解的做人的道理和品德,循序渐进地教育和影响孩子步入正规、健康的成长轨道。要力戒孩子的惰性和随心所欲性,父母该严厉的时候就要严厉,决不能妥协或姑息孩子不良苗头的发展,家长要态度明朗,同时,父母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些事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教育孩子要以科学的态度掌握知识和技能。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培养受孩子成人成材,使孩子从小养成踏实、严谨、认真、事实求是的良好学习习惯,以科学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掌握新知识,力戒急躁、马虎、一知半解。通过长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使良好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变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行为。同时,通过与孩子交流思想、讨论问题,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提高、调动和培养他们的多方面兴趣。

第三、要锤炼孩子的顽强毅力。

孩子的成长道路往往不平坦。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是竞争、压力,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需要努力拼搏和不断地锤炼毅力,家长要注意引导培养孩子成为能正确对待逆境的意志坚强者。

第四、要鼓励孩子拓展视野。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的智商是有差异的,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努力都可对孩子的智商产生影响,孩子潜在特长和兴趣的挖掘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我认为,要求孩子要学好和掌握必要的、基础的书本知识,但不一定拘泥于书本知识,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了解、学习社会知识和其它知识的环境和氛围,极大限度地扩大,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如有选择地为孩子推荐优秀书目,也可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报刊上的文章或国际、国内事件,可像朋友那样与孩子去踏青、郊游、旅游;可引导孩子了解社会某一方面并进行调研等等,不要对孩子爱读“杂书”大惊小怪或对孩子的某些热情极力干涉或强行制止,不要压制孩子求知的意愿和某些兴趣,因为这些并不是坏事,至少表明了孩子在思考、在观察、在了解他周围的人或事。家长的责任就是给予引导,适时地点拨,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培养优秀的孩子不仅仅是父母家庭的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家长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培育具有优秀品格的孩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