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案例研究

(2021-01-03 08:24:23)
分类: 家长篇

                     昆明市经开区   丁洁

在我国,对幼儿的引导、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幼儿教师的事情。在这一传统思想的支配下,忽视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大多数父母仅从身体发育等外在方面关注幼儿的成长,忽视了其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的父母长期使用不正确的教养方式,致使幼儿出现孤僻、不合群。

本研究从父亲的教养行为出发,3-6岁幼儿及其父亲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父亲的教养行为现状与特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寻找父亲教养行为与幼儿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父亲有效参与教养提供证据。 本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 首先,父亲教养行为的现状与特点分析。本研究修改并利用Hawkins等人编制的父亲教养行为自我报告问卷,600多名父亲的教养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父亲教养行为总平均分得分为2.95323,即父亲的教养行为频率为经常参与;父亲的教养行为有所侧重,不同的教养行为得分由高至低分别为间接支持情感表达社交鼓励互动交流关注帮助管教约束;父亲的教养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亲的工作性质、母亲的教育程度等。 其次,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水平与特点。本研究采用Paul A. LeBuffe Jack A. Naglieri (2003)等人编撰制定的Devereux幼儿评估诊断量表对600多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幼儿的保护性因素得分中,处于40分以下的幼儿,即一般水平以下,需要成人给予关注、重视的幼儿占24.7%,而发展较好的幼儿则仅占2.4%;幼儿问题行为得分中,处于一般性发展水平的幼儿占总人数的38.4%,低于一般发展水平,需要成人重视并关注其行为发展的幼儿占总人数的61.3%。 再次,父亲教养行为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关系研究。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600多对父亲教养行为数据与幼儿社会性行为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父亲的教养行为不仅能促进幼儿保护性因素行为的发展,而且能减少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父亲与幼儿的互动交流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有显著性预测作用;父亲的情感表达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有显著性预测作用;父亲的间接支持和管教约束行为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有显著性预测作用。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与母亲不同的,而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实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相对缺失与孩子的成长迫切需要父亲的参与这对矛盾是引发本研究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天津地区(三个城区)3-6岁幼儿的父亲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天津地区父亲教养行为的现状,从而为父亲有效参与幼儿的教养提供依据。 本研究围绕父亲的基本情况、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家人的支持程度、父亲参与教养的频率、父亲参与教养的内容和方式,影响父亲参与的因素以及促进父亲教养的对策进行研究。 本研究修改并利用Hawkins等人编制的父亲教养行为自我报告文卷,510名父亲的教养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较为正确,大多数父亲能够意识到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且对自身的抚养能力很有自信,对自己角色有较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是值得令人欣慰的。但是天津地区父亲再学习的兴致不高,不怎么愿意进行再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育儿水平来更好的参与幼儿的教养。 其次,父亲能经常参与到孩子的教养中来;父亲的教养行为有所侧重,不同的教养行为由高至低分别为间接支持情感表达鼓励支持交流互动关注帮助管教约束;其中父亲间接支持”(M=4.42)得分最高,“管教约束”(M=3.36)得分最低。 再次,父亲的教养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亲的工作性质、教养观念、家人的支持程度等。 为此,本研究针对父亲自身、幼儿家庭以及幼儿园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父亲更好的参与到孩子的教养中来。

案例现场:

    早上中一班老师临时有事,幼儿的晨检工作就由我——“新老师”来完成,我站在教室门口迎接着已经入园准备进班的孩子,孩子们看到我有的还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并询问自己班的老师去哪了,有的会很小声地问个好检查完就进教室了,这时,小苏子低着头跟在爸爸的后面进入了幼儿园,当我微笑着向他问好时,他听到我的声音立即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就往教室里张望,然后就缩在爸爸的后面躲闪着不让我看见,手有些颤抖、红着眼眶哭了起来,不愿意进教室,爸爸一看这种情况板着脸说:“快点给我进去,都上中班了还哭。”说完把小苏子的手掰开拉进教室交给我,看着小苏子说:“看晚上回去我怎么收拾你,那么大还哭,羞不羞人。”说完后就转身出了教室。小苏子听到爸爸这么说咬着嘴唇强忍着不哭出声音来,整个身体颤抖得更厉害了,我忙蹲下来拉着他的手安慰着,问他怎么了?他看到爸爸走出了教室,立刻大喊大叫着要回去,手脚乱打乱踢挣扎着往外面跑。小苏子的哭喊声很快惊动了本班的老师,她们从不远处的办公室赶了过来,在操场上和我一起拦住了小苏子,小苏子看到自己班的老师明显的声音小了很多,也不往外跑了。老师把小苏子带回了教室,等他稍微心情平复了问他怎么了?他一直不说话,低着头、手指不停地绞着衣角,最后才小声地说:“我没看见你。”

问题剖析:

事后,我了解到小苏子在小班刚入园时也是这样,哭闹持续了一个多月,期间还抗拒和老师同伴交流,经过我多次细心的观察,我发现小苏子这个孩子比较孤僻、胆子很小,平时很少看到他和别人交流,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在户外活动时也总是一个人缩在角落了能躲就躲,受到同伴的欺负也没有反映,一遇到新接触的事物时总是不自觉地往后退,嘴里念着:“我不会,我就是不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性格变得如此的怪异?带着这个问题,我与他的家人进行了交流,得知孩子的母亲工作地点很远,平时无暇与孩子交流,教养的责任主要由孩子父亲来承担。然而由于父亲工作比较繁忙,亲子间缺少情感交流,文化程度也不高,没有正确的教养理念及方式,只是一味地觉得像自己的孩子这样随时扭扭捏捏缺少男子汉气质,所以对小苏子特别严厉。

一、个人因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为《指南》)健康领域中指出:“4-5岁的孩子能较快适应人际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如换了新老师能较快适应。”由此可以看出小苏子本能地表现出对熟悉的事物有着明显的依恋对陌生的事物反抗排斥,遇到事情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会唯唯诺诺,面对新事物缺乏信心,缺少尝试的勇气,这样的行为反映出他在同一年龄段中缺乏一定的适应能力。长期存在着这样过度消极的心理负担使他身心健康没有得到积极的发展,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欠缺,在科学探索中缺乏自主性,在交往能力上薄弱——集体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然而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须。

二、家庭因素

通过平日观察、分析及与家长沟通中发现与他的家庭家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儿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早有这样的论点: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是与社会环境、父母或护理之间早年的交互作用。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是维系孩子成长的养料。在所有影响亲子关系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对他人和社会取得信任感,获得自主感,需要得到成人的肯定与信任,适时地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小苏子的家庭教养中缺少父母共同的合作教养,而父亲教养占有绝对的主动权,长时间的高标准要求“觉得男孩就应该这样子”,如果达不到父亲的要求就会被指责,父子交流中可以看出父亲在小苏子的教养中要求绝对地服从,没有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小苏子的焦虑和哭泣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交流与关爱,只一味地要求他不要哭,而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内心真实的需求,长时间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会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这种教养方式不仅给儿童的身体带来伤害,也造成儿童善于说谎、性格懦弱及固执的心理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瑞德(Baumrind)依据家庭中关爱与控制的辩证关系,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放纵型和专制型三种。事实证明,专制型家庭强调父母的权威,对孩子给予少量的关爱和绝对的控制,会造成紧张的亲子关系。如果这时候,教养人能够对孩子的那些行为及时给予回应,允许并赞同他们的想法,孩子会觉得非常愉悦和自豪,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信心,也乐意尝试新事物。反之,如果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要求,对他们采取的是回避、漠视、严惩的态度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自卑的,对外界的态度也是焦虑的、抗拒的、退缩的,他们便会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变得更加孤单、自闭的。

三、教师原因

   在幼儿园,如果教师对一些孩子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几个月或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孩子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赏,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也就越来越严重。 

问题对策:

对于这样的孩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家园共育,取得家长的配合,改善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从“教育观念、教养行为、情感态度”三要素,制定了出有利于家长、教师实施的循环行动建议:

一、  家长方面

1.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作为父母,应该注重自我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庭的氛围也应该和谐民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做到严中有爱,威而不猛,使孩子从小就要从父母身上学习到优良的品德习惯。

理论依据:《指南》中给予的教育建议:“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得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有奖有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健康成长的基石,是成功人士立足于社会的一种个人基本素质。一个拥有自信心的人,就拥有健康人生,也就一定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放飞梦想。

别人的鼓励式自信的来源,幼小的心灵更需要鼓励,鼓励能使人情绪高涨,激发内在的潜能,使学习效率倍增。所以赏识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家长要善于夸奖、鼓励孩子,孩子的闪光点要及时进行奖励,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也要时常夸奖,鼓励孩子虚心学习。家长要帮助幼儿树立起积极地自我概念,培养幼儿自信心。但是一味地赞赏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在孩子犯错误时,要及时的进行正常、客观的批评指正,帮助幼儿认清错在哪里,在体验中逐渐成长,有时也要适当的进行惩罚。

理论依据:《指南》中给予的教育建议:“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

3. 建立民主的家庭气氛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幼儿也不例外,父母应该将孩子放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上来与他进行交流,不要遇事都独断,代替孩子的决定,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指导。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使孩子在父母面前“有话敢说”,对幼儿进行宽容民主的教育引导。

理论依据:《指南》中给予的教育建议:“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

4. 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做出反馈。
   
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定之规,这需要做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创造机会主动亲近幼儿,倾听他们的意愿,
尊重孩子的想法,用爱呵护孩子的心灵,及时的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养方式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是不断发展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就是继续完善自我的过程。

理论依据:《指南》中给予的教育建议:“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二、  教师方面

1. 充分了解孩子,给予积极地学习引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家长的首要金科玉律。”了解孩子是教育的基础。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必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把孩子当朋友,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保持一颗童心,因为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在孩子理解这个世界的同时,你才能真正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时刻带着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面对幼儿,用自己温暖的双手抚摸孩子的头,每天用微笑的脸庞迎接幼儿稚嫩的脸,用温和、亲切的口气与孩子交流,用宽容、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所犯的错误,并委婉地指出错误及帮助其认真改正。

理论依据:《指南》中给予的教育建议:“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2.提高家长教育幼儿社会化的意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造成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社会教育的意识太薄弱,认为自己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到头来却得不到好的结果,通常是“好心办坏事”。幼儿园要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经常开专题讲座、与家长进行及时的交流,树立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加强家园联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理论依据:《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主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能力。”

 

案例反思:

现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有的父母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教孩子时“下手之狠”让人痛心;有的父母爱孩子时“没有分寸”让人费解,不管是“爱”还是“恨”都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深远的影响。

小苏子这一案例可以看出,这样的孩子随处可见,这样的专制的家庭教养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这些父亲们也有自己的理由——我的本意是为孩子好,所以,我对孩子的管制和惩罚都是顺理成章的,都是可以理解和容忍的,这就是所谓的温情专制。温情专制恐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当专制披上了温情的外衣,专制就堂而皇之地成为父母的“好”。即使孩子的感情被伤害了千百次,家长也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旦孩子稍有反抗,就会上升到大逆不道的高度。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父亲对孩子的好,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利用这样的“好”,去伤害孩子的感情。

通过挖掘事件背后成因,分析幼儿家庭教养问题、调整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家长及时沟通指导,近半年来孩子、家长、教师都有显著的改变。

1.孩子

近半年来小苏子面对新事物新知识时已经很少会说“我不会”了,会尝试着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完成;还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约着进区角玩游戏,还会一起交流讨论;上课时虽然还是不太愿意主动举手,但站起来回答问题能够表达清楚,情绪焦虑、自卑也得到了改善,人也开朗了许多。

2. 父亲

经过一系列的家园互动,小苏子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也关注了很多,经常在接送孩子时特意关注班级的家园联系栏,还会主动与老师面谈或通过微信沟通小苏子的情况,幼儿园组织活动时还与小苏子母亲一起来参加,面对小苏子的表现情况也适时地进行鼓励,没有在出现大声的指责。

3. 教师

教师在主动学习《指南》的情况下,还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积极地参加各种学习培训,通过网络、书籍等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与指导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在与幼儿的相处中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使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4. 不足

在父亲教养这一问题上,教养方式得到了改善,但在家庭教养中还需争取父母双方的共同教养,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协调,在某些问题上还能达到家园一致,共同引导孩子,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友之情
后一篇:美好的地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