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0-11-05 16:51:56)分类: 评价篇 |
|
||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明白如话的说白、凝练而富有节奏的唱词,理解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性之美。 2、过程与方法:品味精彩唱段,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剧作背景、把握戏剧情节,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对“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社会的批判。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为善被戮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诵读法、讨论法并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古代戏剧相关常识,疏通疑难字词,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全文,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反馈到老师处。教师将问题集中,整合成四个主问题。课堂完成第一个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同学们都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中国古代有一位剧作家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美誉,他就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论时间,关汉卿比莎士比亚早三个世纪;论才华与成就,他绝不低于莎士比亚。如果我们早宣传,他的知名度很可能超过莎士比亚,让人们称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关汉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巩固(课件显示) 三、问题导读(课件显示四个主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 问题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 1、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关】中有关内容进行勾画、朗读。
明确: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收受了张驴儿贿赂便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板书:桃杌贪婪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本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 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 4、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折戏,再找出几处体现窦娥善良的情节。 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板书:至善) 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 5、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 (板书:反抗) (1)一生试读,学生评价,该生再读。 (2)教师范读(读出主人公的情感) (3)研讨问题,指导朗读(课件显示) ①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②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③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件显示)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读时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声调,流泻出窦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学生朗读体味) ②“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 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学生朗读体味) ③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唱段) 问题三: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正确理解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 1、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的复仇心理、报复思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实现。 明确:此问题涉及文学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窦娥的三桩誓愿从实用的角度讲的确不应当。可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当现实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被作品感动,读者就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达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目的。这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寄托的是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窦娥的“为夫守节”、“修来生”、发誓明冤等封建思想。 明确: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窦娥难免会蒙上封建社会的灰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关汉卿也提不出根本的解决办法。 问题四: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
1、讨论:窦娥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生命的大树就被拦腰斩断;如花的年龄,但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是谁让善良流泪?是谁让高尚流血?(板书:血
(1)浅层次认识:凶手是贪婪、昏庸、凶残的太守桃杌,是他的贪财、毒打让窦娥蒙冤被斩;是无耻、狡猾、狠毒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是他纠缠、逼迫、陷害、诬告窦娥。(板书:张驴儿无耻 (2)认识误区:窦娥善良高尚的品行把她推向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错在善良;窦娥如果不反抗,顺从张驴儿,就不会如此悲惨,错在反抗。(组织学生讨论,澄清错误认识) (3)深层次认识:作品中的理想结局正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有一两个张驴儿(地痞流氓)被正法,但更多的张驴儿却逍遥法外,可能有一两个桃杌(贪官污吏)被惩罚,但更多的桃杌却升官发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完成板书:社会“悲”剧)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窦娥冤》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四第一篇课文,与旧版教材只节选第三折不同的是,这篇课文将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都选了进来。从篇幅来看,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长度和教学的难度。因为古代语言的隔阂,古代戏剧相关常识及艺术手法知识的匮乏,还有高中学生学习的强烈功利目的情绪,如何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鉴于此,我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以及《窦娥冤》的文体特点和高中生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在设计《窦娥冤》的课堂教学步骤及教学目标、重难点时,我以“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为教学重点,以“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为教学难点,而略化处理文中涉及的几个典故。因为运用典故这一古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在下一个单元的宋词教学中必定要作为重点来讲解,在这篇本来就让学生提不起精神来的又长又难懂的课文里再重点阐释典故的话,就更加让学生满头雾水了。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无疑是成功的。总的说来,面对教材,面对课文,成熟而清醒的教师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必须对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进行合理的定位。一篇课文尤其是经典作品必然同时具备许多教学价值。像《窦娥冤》这样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其潜在的教学内容是无限的。可是面对这些潜在的东西,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应该切实抓住属于语文的东西,凸现和挖掘语文课的价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