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135)土桥古镇民间历史人文走马观花记——欧声光著

(2022-04-23 07:20:20)
标签:

文化

分类: ○回忆录

【回忆录】(135土桥古镇民间历史人文走马观花记——欧声光著

 

2021年秋冬交替时节,为写《四川民间底层深度考察报告》,我来到金堂县土桥古镇民间走马观花,初了解这里独具特色的民间历史人文。

我问当地几个中青年干部:“这里独具特色的民间历史人文有哪些?”

他们都说:“我不晓得。”

我找到八十多岁的退休老书记问:“这里独具特色的民间历史人文有哪些?”

老书记说:“我不晓得。你去问土桥区供销社的刘老干部嘛。”

      供销社的老刘老干部出生大安公社瓦店子,在瓦店子开办过土桥供销社代销店。以后被调到土桥区供销社当干部,负责土桥区红橘出口业务,亲自押送特产红橘出国到苏联,见多识广。于是,我找到他问:“这里独具特色的民间历史人文有哪些?”

      他说:“我只晓得土桥镇政府在搞孝善文化,在土桥镇场口竖起一个‘土桥古镇’的牌坊,请成都的名人题写了字和对联。”

       我说:“孝善文化是封建文化,到处都有,不独特。‘土桥古镇’的牌坊名人题字丑得很,远不及当地民间人士的字,对联远不及当地民间人士发表在《北京晚报》和《四川农民报》的对联。我要的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历史人文,又继续找,继续问。”

      供销社的刘老干部说:“我不晓得,但我已经退休了,反正没事干,我去帮你收集,再向你汇报。”

      我说:“要得。”

      过些时候,供销社的刘老干部来向我汇报说:“我已经走了很多路,花了很多时间,找到了十九多岁的大安公社老干部周某和书记,他还是说:‘我不晓得。’”

      我举起相机一边拍照一边说话。

       我说:“这是从外省进入四川最快捷必经的成渝古道——就像中国通往外国古道上的敦煌,土桥古镇就是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既是文化繁荣之地,又是文人或兵家入川的必经之地。平静时是商家与骚人墨客停留之地,形成了可容纳20万人的十大庙宇加周围30座庙宇,很多名人都来留下过作品,诗书字画;每次改朝换代,都要争夺打仗,死人无数。那是土桥古镇的前身枣子坪瘌头场,元朝蒙古兵从那里攻进来,一把火把木房连屋里的人烧成灰烬。这是土桥古镇新修的前身永兴场,满清兵从这里攻进来,又是杀人放火,灭绝了人烟。六个省的人来填补人烟,我家是从广东来到,广东人修建的广东街,现在被不晓得的新官改名为上正街。那是湖北人修建的禹王宫,那是广东人修建的南华宫、江西人修建的江西馆、火神庙、贵州人修建的贵州馆、黄州人修建的黄州馆、真武宫、善阴寺,每座庙地下都埋了宝,这就是土桥古镇。这些你晓不晓得?”

他说:“不晓得。”

我说:“成渝古道土桥倒马坎古战场、毛太爷垭口古战场、长一沟古战场、瓦店子兵道,你晓不晓得?”

他说:“不晓得。”

我说:“261年报前,当地农民在古庙里成立白莲教,清朝嘉庆皇帝和四川官府命简洲州长毛太爷带兵近万来土桥剿杀,却被当地农民拿菜刀和铡刀把清兵杀得一个不留。清政府再出重兵剿杀,只有躲入那三个寨子里的农民才活了下来。这些你晓不晓得?”

他说:“不晓得。”

      我说:“194912月,蒋介石的心腹曾经攻进过延安的胡宗南带重兵来土桥镇守,阻挡解放军进攻成都。贺龙与陈毅元帅带草鞋兵10万进攻成都,胡宗南的皮鞋兵挡不住,只得撤兵逃跑。”

        我说:“贺龙与陈毅元帅带草鞋兵来了,那个长短胡子的人就是贺龙,路过你家门前。你爸妈带着你和姐妹逃跑,贺龙向你们家人招手喊:‘乡亲们,莫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跟我来,拿起枪,打老蒋!’你们还是跑了。这些你晓不晓得?”

他说:“多数还不晓得。”

我说:“这里当年有人走路到延安去,跟毛打江山,你晓不晓得?”

他说:“我不晓得。”

我说:“这里有哪些人亲眼见过毛主席,你晓不晓得?”

他说:“我不晓得。”

我说:“这里有个谿园,有文人墨客来往,你晓不晓得?”

他说:“我不晓得。”

我说:“这里的民间历史文化非常深厚,只要一开发就有人旅游,每寸土地下面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咋个会不晓得?”

他说:“我不晓得。你去问镇党委书记,问镇长嘛。”

      我说:“你是老干部都不晓得,我还去问哪个新来的书记镇长?你晓得不,新来的市长把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改成襄樊市,一个读者给市长写信说,你晓不晓得《三国演义》里的襄阳故事?市长这才又改回来。你看,土桥的街名都被新官快改完了,都不晓得。这里的民间历史人文,多得很,我只是走马观花,还没有下马观花,几本书都写不完,你怎么不晓得?”

      他说:“我不晓得。”

我深深叹息:“原来,不晓得历史人文,就是历史文化湮灭之因啊!”

                                                   20224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