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大源溪考察纪行
周星雷
2019.12.16
永嘉县溪下乡黄皮二村(海拔708米)地处括苍山山脊分水岭(海拔900米)南侧,地理坐标:东经120.46231°北纬28.56520°,北侧为仙居县。黄皮村原属仙居县金竹乡,1948年划归永嘉县溪下乡管辖,是温州、台州和金华3地区接壤的三角地带,易守难攻,且具备群众基础,是理想的红军后方基地。1929年11月19日,中共永嘉中心县委领导农民在此成立浙南革命委员会与浙南红军游击队,为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设在黄皮村的黄皮寺(原广福寺)。黄皮寺建于北宋年间,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
近日气温回升, 15-25°,今天晴间多云,虽然临近冬至,气暖却似阳春。少小离家求学谋生,老大归来颐养天年。生在楠溪江,离开楠溪江,回到楠溪江。
永嘉北部多山地丘陵,楠溪江中上游溪流溪坑在山间迂回穿行,支流呈扇形树冠状分布,季节性流量大小变化悬殊,举石柱水文站记录,1965.08.20 流量最大9430立方米每秒,1967.10.07流量最小1.03立方米每秒,富水贫水两极悬殊,相差9154.34倍。
对楠溪江的感情难以言表,但是 ,楠溪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未去过,年已77岁高龄,来日无多,何不趁此尚能活动,尚能反应敏捷时段,动步乘车去楠溪江流域乡村考察一番,留点滴墨迹供后人参考怀念。
早晨7点20分,和一位年纪相仿的老人一起,乘29座公交车去大源溪流域源头考察。沿楠溪江右岸北上,途经郑家山隧道(1641米)、霞渡潭隧道、九丈大桥、石柱、下烘头、上烘头、西岸、下日川、里户、溪南、芙蓉、岩头,到霞美村时遇到前方修路,调头回走新41省道,过港头大桥,到溪口村左转过桥,沿大源溪右岸西行,过南岸村后600米过桥,沿左岸继续西行。透过车窗,观察沿溪生态。水流很小,河床很窄,又长者茅草,只能用薄薄片流形容水势状况。公路虽窄,5.7-6.0米宽,倒也干净,深冬季节,路面却无一叶一草。
继续左岸西行,北行,于潘坑村过潘坑溪,从北急转向南,走1000米,沿大楠溪左岸转向西北行。
潘坑溪系大源溪北纳支流,流经潘坑村,水道宽不到10米,两侧混凝土垂直护岸。
潘坑村(海拔228.5米)是一个转折点,之前,车子平稳前行,感觉不到跋高提升。此后,汽车爬高,看到大源只是山间溪坑,河床变窄,岩石裸露,看不到明显水流。继续北行,过北溪村后,看到北溪水库。
北溪水库位于永嘉县溪下乡(海拔437.2米)、大岙乡和潘坑乡境内,楠溪江支流大源溪上游,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淡水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工程于1999年开工建设,200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由拦河坝、二道坝、发电引水隧洞-引水压力钢管和地面式厂房-开关站等组成。大坝为钢筋混凝土拱坝,坝高86米,坝长274.6米,坝顶海拔高程416米。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32平方公里,总库容382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高程408米,相应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工程设计标准为洪水50年一遇,泄洪方式为坝身式,最大泄洪量1680立方米/秒,校核洪水位海拔高程415.8米,调洪库容990万立方米。
今年冬,永嘉县雨量偏少64%,10月中旬晴至11月底,12月1日才下雨,至今有17天没有像样的雨水。大源溪源头至溪口河床,基本上处于断流状态。北溪水库,低水位运行,库尾上溯到溪下卫生院下游约1600米的叶平,仅有涓涓细流入库。洪水水线以上绿树灌木树冠成球成荫,没有一点裸土。洪水线与库水面间裸露,10多米寸草不生,岩石沙土酷似绿洲边际灰白飘带。
库区左岸二车道公路,系建水库其间修建,原溪边公路淹没在水下。
溪下乡过桥后,沿右岸北行,经毛竹园、苦竹山、界岭、下垟、黄皮一村、大路口,10点20分到终点站黄皮二村,如再往北,可经横山至源头黄里坑
。
因汽车11点往回开,没有足够时间步行上楠溪江涓流滴水起始点考察。
若以岩头为起点上溯至源头,经过站点或村庄列下
右岸:旧41 旧223 仙清线 岩头 小港村 霞美村 港头村 新41
新223 过桥
左岸:下家岙 隧道 深固 鲤溪卫生院 双庙
右岸:郭后 鲍江 前溪村
上宅岸村 溪口村前左拐沿右岸铁金线西行 町埠头
南岸村前行500米过桥至左岸
左岸:铁金线继续西行 永坦村 里园 下坪 下鸟窟 祖婆山村 庙潭 白岩村 潘二村,向北行,过潘坑乡,潘坑村处过潘坑溪桥急转南行再西行,下季垟 横潭,沿山黄线 北溪村 坐坦潭
北行 坑下炉
叶平 溪坑 溪下乡卫生院过桥
右岸:毛竹园 苦竹山 北行 界岭 下垟 黄一村 大路 黄二村终点站,再往北横山
黄里坑源头
源头另一说法:罗祥岭西侧大青岗,海拔1227米
溪下往北,黄一村旁有片小平原稻田,溪边稻田中有鹅卵石,系9号特强台风暴雨洪水携带过招所致。
黄皮二村旁有大片农田,向北渐高纵深1000多米,形成高山平原,三面高山环抱。据村民讲,2019年8月10日凌晨9号特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温岭后,狂风暴雨倾盆,山洪集中灌向黄二村平原,凌晨起床看到洪水位已经1.70米一人高,持续一小时才退去。由于地处高山,没有洪水经历,说起来真是难以置信,村前没有阻挡,高山怎么会被水淹?仔细考察山势,短时高山特大量积雨集中向稻田村庄灌注,进水量大大超过排出量就会水漫金山,黄二村恰恰具备了以下条件:
1. 三面高山,集雨面积足够大,短时暴雨骤至,大水集中向平原灌注;
2. 台风含水气旋在海拔900米高山群受阻,形成特大暴雨,大量水滴向下倾泻;
3. 平原面积足够大。
84岁老人说,有生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台风特大暴雨洪水,没有固定的物品全部冲走,造成财产损失,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从暴雨洪水与河床几近断流、贫富两极悬殊严酷对比的现实中,人们应该悟出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何不均雨水贫富,留住一点富水供贫水用?大源上游两岸山根夹水式溪流,除北溪水库提高水位外,还有4处梯级开发蓄水,集雨面积小,挡水规模均很小。通观山态水势,潘坑以上溪坑水流资源,已经开发殆尽。问题是潘坑至溪口这一段如何利用,留住一些洪水供无雨断流时使用。这就使人自然想起论证十多年且颇具争议的先鲍江后南岸水库立项建设问题。鲍江位于大源溪-岩坦溪汇合点下游。此处建坝挡水,过水面积太大,淹没大量农田村庄,生态环境受到重大影响,必须否决,也已经否决,而支流分散建坝挡水可行,唯独大源溪南岸水库的构想颇具争议。拟南岸下游3000米町埠头处建水库,坝高118米,库容3.95亿立方米。南岸以上多为丘陵高山,宜耕种植田亩贫乏,村庄分散,人口不多,生活生产资源极度贫乏,且绝大多数青壮长年外出或打工或经商,仅仅春节过年回乡团聚。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与生活生产资源贫乏,暴雨季节与干旱季节,洪水泛滥成灾与河床枯水断流。青山是固定的,挑不走,搬不动。解决这几对矛盾,关键是一个字,水。多余的水留住,供缺水断水时使用,则全盘皆活。留水的唯一办法就是南岸建坝,十几年的论证,十几年争论不休。挡水的目的是均水源的季节性贫富,还可综合开发旅游产业。取消水库的长流水式发电功能条件下,迟建不如早建,早建早留水,早建早解决台风季节洪水泛滥、旱季河床断流,洪水与干旱的矛盾。
设干旱季节利用25%库容放水,可持续115天溪口以下干流增加每秒10立方米流量。1967年10月7日,流量最小,石柱水文站1.03立方米每秒。在最小1.03立方米每秒的基数上增加10立方米每秒,况且一般干旱季节不止这个数字。今年干旱时间超过40天,沙头水库仍然稳定向外供水。
不能保证今后不会出现1.03立方米秒流量的极度枯水期,建坝挡水防洪防旱势在必行。
3.95E8×0.25/10/3600/24=115天
沙头水库向外供水多年平均量,3.27亿立方米/年,
3.27E8/(365×24×3600)
=3.27×100000000/31536000
=327000/31536
=10.37立方米每秒
注释
南岸水库,处于前期论证阶段,下游2500米(下坝址)或2150米(上坝址)町埠头高118米,3.95亿m3。地质条件上坝址较好。
流域超100座,大的8座,北溪1级 2级
源头到溪口60km比降千分之10.46---沙头48比降千分之1.12---河口33km比降千分之0.1
集雨面积
金溪118km2 库容21937万m3
北溪132km2 库容3820km3
海拔茶山岭935.3
茶山村762.0
猫儿图1067.7-1089.0
潘坑村228.5m
溪下学校435.9m
溪下乡政府437.2m
北溪村407.8-419.5m
陈坑511.3
m
黄二村707.8m
黄皮村10
黄皮村661.3

永嘉溪下乡黄二村高山平原水田,纵深1000多米
源头溪水从山脚下单层老屋前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