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故事38——文与字的故事(1)

标签:
中国石鼓文甲骨文故宫博物馆汉字 |
分类: 汉字之经 |
文与字的故事(1)
——汉字画
“汉字”这词,最初见于《元史·兵志·马政》:“(马)收除见在数目,造蒙古,回回,汉字文册以闻,其总数盖不可知也。”《元史·刑法志·职志》:“诸内外百司五品以上表章,并以蒙古字书,毋敢不敬。仍以汉字书其副。”以此可见,所谓“汉字”,是指中原汉族人使用的文字,在元代时是为了区别于回回文字,蒙古文字而出现的一个新词。在“汉字”一词出现前乃至后的相当长的历史里,古代中国人把自己所使用的书写符号只叫“文字”。
“文字”到底是什么呢?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里阐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又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也就是说,“文”是描摹客观事物的外部状态即形的状与象而创造出来的书写符号(属冷抽象范畴),而“字”则是把两个以上的独体的“文”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而成的(属热抽象范畴)。
“文”字自诞生以来并没有始终保持其原始含义,而是不断的被引申出其他的含义,比方说,其读音与花纹以及纹理有关联,而花纹是有纹理的,因此,后来就被用来表文章的“文”。又因花纹有美悦之感,所以,又引申出文采的“文”。古代的铜钱面上均铸有“文”,于是,一个铜板就叫做“一文钱”。
“字”是个上下结构的合体字,它是通过会意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合成字。以金文中“字”的字形结构上来看,其上半部是一个表示房子的侧视图,而到现在已经简化成“宝盖头”了,其表房子的符号下面是一个顽皮少儿的形象,(关于“字”的详细解说,请参考本博文《汉字故事17——什么是“字”》)所以,这“字”字的本义应该是表示少儿在屋内生长的意思。
http://s9/middle/6a609c5cg9e6917799da5&690
金文“字”
中国的汉文字由古至今,“文”和“字”的意义演变程序是不同的,哪怕都是指文字之意,也是有着细微的区别。“文”是专门指用象形方法创造出来的字(独体为文),而“字”则是则是由会意,指事,形声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合体为字)。到后来,干脆就不再区别了,统统称为“文字”。到现在,“文”则是表示文章的概念,而“字”则是表示文字的概念。
在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中,基本上分为这几种: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铭文,草书,行书,楷书,鸟虫书,石鼓文等。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篆书之祖。有着“书家第一法则”的称誉。石鼓一直是被藏于帝王身边,祭于庙堂之上,你就是想得到一张拓本都是难之又难。石鼓文拓本自明清以来一字万金,可称得是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知识与博览报》2011年3月8日
《语林趣话(1)》四川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