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9——“师”从何来
(2010-09-14 14:20:51)
标签:
鸣沙石室佚书敦煌石窟太公家教甲骨文元朝 |
分类: 汉字之经 |
——佬头
“师”在甲骨文中所表示的是两大堆人合在一起的图示。表军队意!后来,在其旁添加表指事的“巾”符,以表是握有君主授权的人指挥的一大群人,其领导者对于这一群人既有指挥权力又有教育的权力。因此,就产生师长,师傅,老师之含义。现在我们所用的“师”字是解放后简化字体时根据元代已有的草书体来形成的记号字。《诗经》里说:我徒我御,我师我旅。其言意是:无论是步行还是驾车,我的部队都是成师成旅。成语“师出有名”出自《礼记》中,意为如要出兵就要有正当的理由,和成语“出师无名”相对。
通常我们对“师”的理解意大部分是:“师傅”“师父”“教师”“老师”等等。唐朝的艺术达人——韩愈在他的《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并还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这“相师”之“师”是做动词用,意思是:效法,学习。
《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有个11岁的孩子叫陈元方,有一天去拜见袁公,此公道:“你父亲在太丘做官,有许多人称赞令尊!不知他做了些什么政绩呢?”于是,元方就说了他父亲在太丘所做的政绩。袁公又说:“我从前做邺县县令时,就做了这些事情。不知是令尊学我呢,还是我学令尊的?”元方不紧不慢地说:“周公,孔子出生在不同的时代,一举一动虽相隔千万里但是却惊人的相似一致。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这就是“互不相师”的成语的由来!
而“师从”讲的是拜某人为师,属“师承”意,是效法,继承。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者技艺之人也可称为“师”,有“乐师”“画师”“军师”“厨师”“律师”等。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是《战国策》里的一句话,其意为:记取过去的教训,可以为今后作借鉴。此“师”作榜样说,是学习的对象。然而,“好为人师”这句成语却是贬义,特指喜欢以教育别人的姿态出现的人,指不谦虚。孟子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孔子在《论语》中写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就是说温习旧的指事,却能够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后人尊孔子为“万世师表”是说他是值得我们永远效法与尊敬的榜样!至于“导师”“大师”“宗师”等等,均是指在学术,思想,或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人,皆可奉为榜样和楷模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