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专题研究 |
·区域概况
项目规划范围位于古城墙外100-600米不等的环城地带,以及地处城南新区的“城南堡”。总用地面积为444.34公顷。环城地带是平遥古城保护的重要地段,平遥大旅游格局的链条、环节之处,是功能定位与环境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城市功能与旅游开发的转换、过渡、衔接之处。
http://s13/bmiddle/6a603296gx6C3ygdkhCac&690
用地现状
项目用地包含两部分用地:环城地带和“城南堡”旅游服务区。“城南堡”旅游服务区,地处城南新区,占地42.8公顷,该地段处于古城和新城区的过渡带。他的风貌、景观、交通组织直接影响之古城的品味和新城建设的定位。
http://s11/bmiddle/6a603296gx6C3yT0dQKea&690
现状交通分析
平遥市的主要对外交通是位于古城西南方向的中都路,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包括顺城路,下官大街,柳根路和南关大街。
http://s13/bmiddle/6a603296gx6C3yUBJSsbc&690
现状商业设施
现状商业设施主要集中在古城西侧的下西关大街,顺城路,古城南侧的南关大街,刘根路以及古城北侧的北关大街。其中顺城路两侧的商业设施有一部分要在将来的规划中保留。
http://s13/bmiddle/6a603296gx6C3yWCFo86c&690
现状河道
规划范围内有三条河流,即护城河,柳根河以及惠济河。但是三条河道内水流现在都已经干枯。规划范围内严重绿地,看不到集中景观,集中绿地,生态走廊或者绿化带。
http://s9/bmiddle/6a603296gx6C3yhTDtKa8&690
机会: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基地内丰富的历史资源;交通便捷;总规预留环城绿地。
限制:地形的影响;现状建筑质量较差;生态环境较差。
·设计理念:“补织城市肌理,再现历史空间”
在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同时,注入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是古城历史文化与新城衔接完美结合,再现昔日古城的沧桑、古朴与庄重,通过规划整治将平遥古城建设成为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晋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http://s7/bmiddle/6a603296gx6C3yFztgW86&690
http://s11/mw690/6a603296gx6C3yk1ajw9a&690
1、五大策略
区域策略、生态策略、旅游策略、保护策略、文化策略。
http://s8/bmiddle/6a603296gx6C3yfOULR57&690
生态策略—保护小气候,保护古城墙
环城地带以保护古城墙的基本出发点,隔离新城对古城的工业污染,在古城的周边形成良好地微循环小气候,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城墙。
旅游策略—城南堡作为旅游集散中心
按照“以平遥古城为中心,辐射晋中地区”的设计思路,将晋中地区其他的景区点拉入平遥,整合到平遥的文化卖点中——先看平遥之后,再去游览周边景点,让游客了解到其他景区点都是平遥引申和辐射出去的。
保护策略—多元的保护和更新模式
古城墙外围保护分圈层保护,从内至外分为绝对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
文化策略—拼接城市文化碎片
纵观整个城市肌理,历史地段已经从背景式整体布局的“基质”转变为片断式散落布局的“碎片”。在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尽量保护和利用现存古迹,将此“文化碎片”拼接到古城文化的大板块中,有效延续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积淀。
2、六种景观
规划充分尊重六座城门的历史文化传承,深入挖掘旧时城外不同的景观特点,并综合考虑了生态、保护、与新城的衔接、以及现代人得生活特点,确定了环城景观带的六大主题。
古城迎曛——迎曛门外景观
南门门额为“迎曛”,有暖、热之意。南门是平遥城墙的主门,“迎曛”隐含着祥和美好之意。在规划中,古城的南门作为未来最主要的出入口,迎接四方宾朋。南门外的环城区域自然承担着一流国际旅游城门户的特殊功能。
城北叠翠——拱极门外景观
古城以北已属城市边缘,地势较低,规划大面积的生态林地以隔绝铁路与和路对古城的负面影响。
和天野望——太和门外景观
城东规划了大面积的生态农田,恢复了旧日画卷,惠济&目前已经干涸,沿河两岸种植垂柳,河床内设计为何床公园。
桃源亲翰——亲翰门外景观
规划的新的旅游度假组团补充现有的村庄氛围,人们可以信步走过舒缓的田野,看到青青的麦田,体会闲适的乡村生活。
绿茵英姿——永定门外景观
规划结合现代人得生活需求布置了一系列的体育设施,以体育休闲为设计主题,为新老城的居民提供娱乐运动的开放空间。
晋商古韵——凤仪门外景观
方案规划布置了一系列具有现代功能、传统风貌的商业街区,这不仅完善了新老城过渡带的城市功能,也在营造有特色的新传统空间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讨。
特色古村落
古城平面以龟形布局,并以“龟城”著称。城南堡当属古城龟首,是进入古城旅游、商贸集散的重要地段,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和形象地区。
3、总体规划布局
功能结构:“补织城市肌理,再现历史空间”
城南堡作为进入平遥古城的门户,在景观上形成连接古城与城南堡的五条廊道。
规划充分尊重六座城门的历史文化传承,深入挖掘旧时城外的不同景观特点及现代人的生活特点,确定了环城地带的六部分结构。
用地布局
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与新城相连接的区域
保留区用地:包括城南堡内的两个堡和东段的保留古村落
耕地:东段惠济河南北两岸个有一片农田,作为现代农庄景观观光区
绿地:古城周边区域,围绕大面积的公共绿地。
交通组织
规划沿现状主干路,在城南堡内增加一条城市次干路,将人流引入城南堡,并调整古城东侧原有次干路的线形,使其沿河北上;在地块的东北角和城南堡内增加了支路用以联系主次赶路;环城路不予柳根路相连,只通至上东门和上西门。
4、城南堡规划方案
·城南堡旅游服务区
(1)开发策略
对古村落型旅游地而言,旅游形象定位应综合分析其地理文脉和村落特征、聚落景观、市场感应等主要因子。在区域范围内,我们将城南堡定位为“旅游集散中心”,针对具体的开发我们提出了“保护、恢复、引导‘和体验”的开发策略。
(2)功能结构
规划采用L型主轴,引导流线并串联各部分功能。L型主轴按“开端——铺垫——转折——(发展)——高潮”时空序列。
(3)交通组织
区内道路依据使用功能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步行路四种类型。
(4)景观系统
①
沿河景观带、环古堡景观带,再加上通向古城的五个景观廊道,城南堡的景观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②
以“开端——铺垫——转折——发展——高潮”的序列引导至古城,凸显城南堡的接待功能、服务功能和窗口功能。
③
视线通廊规定一个空间范围以保证视线的通达,使人与自然或人文的景观保持良好地视觉联系,避免优美的景观受到遮挡。
(笛东联合总裁兼首席设计师袁松亭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