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融合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成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造园思想。为达到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而产生的内向与外向、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空间的对比、藏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起伏与层次、虚与实、蜿蜒曲折、高低错落、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等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现代景观的设计。
1 内向与外向
我国传统建筑在群体组合中通常以内向的布局形式为主。例如一般住宅建筑所采用的四合院,就十分明显的体现出内向的特点——所有建筑均面向内而背朝外,形成以内院为中心的内心感,对周围外部空间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大多数庭院建筑也是这样,特别是中、小型私家园林以及某些皇家苑囿中的园中园往往也取内向布局的形式。所不同的是:它们往往以水池为中心,并取不规则的平面形状,从而使所围成的空间既具有向心的特点,又具有亲切、宁静和曲折而富有变化的感觉。
尽管大多数园林建筑采用内向布局的形式,但由于园林建筑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建筑,无论从景观或观景的角度出发,都不能不顾及周围环境而采取“闭关自守”的态度。为此,一部分园林建筑,特别是处于大型皇家苑囿中的园中园或建筑群,则多采取部分内向,部分外向,使内向与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这样不仅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外观开敞而富有变化,而且又能给观景提供有利条件——可以眺望或观赏远山近景。
还有少数园林建筑,特别是处于大型皇家苑囿中的建筑群,完全采用外向布局的形式。例如地处四周均被水面包围的岛上的建筑群,通常的就适合采用外向布局的形式。此外,建造在凸起的山地上的建筑群,或被用来当作制高点的建筑群也适用外向布局。因为,山常使人感到阻塞,而水则使人感到畅通,因而人们总是习惯于使建筑物背山而面水,从而形成一种以离心或扩散为特点的外向的格局形式。
2 看与被看
处于园林中的建筑物或“景”,一般都应同时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被看,一是看。所谓被看,就是说它应当作为观赏的对象而存在,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所谓看,就是要提供合适的观赏角度去看周围的景物,从而获得良好的观景条件,上述要求,往往成为建筑物或“景”的位置选择的依据。但这两者并不总是不分主次、轻重而完全均等地体现在每个具体的建筑物上,针对不同建筑特点,而应有所侧重,有些以观景为主,而有些以景观为主。
对于大型皇家苑囿来讲,无论是“景”的位置选择或建筑群本身的平面及体形组合,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看与被看的制约。这种制约关系有时表现得看明显,看严格,有时则不甚明显。例如凡是被用作对景的对象,或用作框景的镜框,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就比较明显而严格;而一般的借景,其制约关系则不甚严格,尤其是摄取一般自然风景,则灵活性则更大。
3 主从与重点
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西方古典建筑和我国传统的宫殿、寺院建筑都显而易见地体现出这一原则。中国园林则不然,由于走再现自然地路子,而自然本身并不处处都明显地呈现出孰主孰从的差异,因而主从分明、重点突出这一构图原则在中国园林中通常都是以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表现。也有少数园林建筑,主从关系异常分明,例如某些皇家苑囿中的园中园。这种园林把需要重点突出的重点或中心放在地位突出、显要的中轴线上,主要厅堂体量高大、装饰华丽,主题部分平面严整、方正……从而在整体中形成一个集中、紧凑的核心。
对于稍大或中型园林来讲,一般多在组合全园的众多空间中选择一处作为主要景区。这一部分空间一般要比别处大一些,但尤为重要的是景观内容要丰富、有趣,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另外,在一般情况下还多把园内主要厅堂安排在这里,一方面借它高大的体量和华丽的装饰起画龙点睛作用,同时又可借它的功能特点而把更多、更主要的活动集中在这里,以便充分发挥主要景区的作用。
某些大型私家园林,通常都可以比较明确地划分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但这些部分也不是等量齐观的,其中必有一个部分更突出、更吸引人,从而在整体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对于大园来讲,这一部分所占的面积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空间处理和景观组织必须是最曲折、最富有变化的。有时为使主题和重点得到足够的突出,则必须把要强调的中心范围缩得再小一下,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某些部分成为重点之中的重点。
采用集锦式布局的大型或特大型皇家苑囿,由于范围大、占地广,仅用突出某个景区或风景点的方法以达到主从分明,显然难以奏效。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自然地形变化,在园内选择突兀的高地,并在这里比较密集地设置建筑群或风景点,特别是在其顶峰建造高塔或楼阁,从而形成一个制高点,通过它既可俯瞰全园,另外,从园的四面八方又都能清晰地看到它的立体轮廓线,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控制全园的作用。
4 空间的对比
把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将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例如使大小悬殊的空间相连接,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由于小空间的对比衬托,将会使大空间给人以更大的感觉。
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局市井,由于规模有限,为求小中见大,多借这种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突出园内的重点或主要景区。一是借助曲折狭长的入口,例如留园,由于充分利用入口的狭长、曲折和封闭性而使之与园内主要空间构成强烈对比,从而有效地突出园内主要空间。二是在住宅与园林空间之间插进一些过渡性的小空间,以便利用它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对比。三是为了突出主要景区,也往往在通往主要景区之前适当安排一些较小的空间院落或较曲折的游廊,使人的视野处于收束状态。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苑囿,多借以人工形成的,比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与辽阔无限的自然风景相对比,以期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感觉。如颐和园,入口部分的仁寿殿及其后的玉澜堂,均属人工形成的四合院,既严整又较封闭,待穿过这些空间来到昆明湖畔,顷刻间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全呈眼底。
5 藏与露
传统的造园艺术往往认为露则浅而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意境之深邃,则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藏与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巧妙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藏少露多谓之浅藏,可以增加空间层次感;藏多而露少谓深藏,可以给人以极其幽深莫测的感觉。
6 引导与暗示
借助于空间的组织和导向性,将可以起引导与暗示作用,例如园林中的游廊——呈极细长的空间形式——通常具有极强的导向性。除游廊外,其它如路、踏步、桥、墙垣等也可起引导与暗示作用。
7 疏与密
为求得气韵生动,园林的布局和位置必须有疏有密,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初不使透风”,例如苏州留园,它的建筑分布就是极不均匀的,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由于对比异常强烈,常使人领略到一种忽张忽弛,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除建筑外,构成园林的其它要素如山石、林木以及水的分布也应有疏密的对比与变化。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要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来安排上述各种要素。如苏州狮子林,其山石的分布也有极明显的疏密对比:密的地方如千岩万壑,疏的地方仅数峰兀立。疏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园林建筑的平面布局上,而且也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例如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建筑多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上的建筑,为了破除单调而求得变化,这四个面是不能一律对待的,必使其中一个或两个面的建筑排列得很密集,并使其余的面较稀疏,从而使面与面之间来必要的疏密对比与变化。此外,就每一个面来讲也不可均匀分布,而必须疏密相间,以利于获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8 起伏与层次
起伏是借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来表现的。常见的苏州园林,多依附于住宅的侧墙建屋,而侧墙本身的外轮廓线就充满了起伏和变化,加上园林建筑本身外轮廓线的变换,已经出现了两个层面的起伏与变化。此外,利用某些临空的建筑还可以形成第三个层次的起伏与变化。若三者和谐共处于一体,则犹如多声部乐曲,可以形成此起彼伏、层次极富变化的韵律节奏感。
9 虚与实
所谓虚、实,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以山与水来讲,山为实、水为虚;以山本身来讲,凸出的部分为实,凹入的部分为虚;以建筑来讲,粉墙为实,廊以及门窗空洞等为虚……,虚与实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只有使虚实之间相互交织穿插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能使园林建筑具有轻巧玲珑的外观。
10 蜿蜒曲折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道出了我国传统造园艺术最基本的特点。然而,曲折有法究竟体现在哪里呢?首先,体现于建筑的布局。我国古建筑就单体而言均极简单,但借廊的连接却可形成极富变化的群体组合。《园治》中说:“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所谓曲尺曲,即呈直角的转折,这种廊多见于北方皇家苑囿;之字曲者,指可作任何角度的转折,这种廊多见于江南私家园林。
虽然绝大多数园林建筑都是借游廊来连接各单体建筑从而使群体组合蜿蜒曲折,变化无穷,但也有少数园林主要不是通过游廊,而是借助于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相互交错穿插,从而给人以曲折迥环和不可穷尽的感觉。此外,构成园林的其他各种要素如山石、洞壑、水池、驳岸、路径、桥、墙垣……等,无不极尽曲折蜿蜒之能事。
11 高低错落
北方的皇家苑囿,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还常常选址于地形变化极其陡峻的山林地带,这就为群体组合的高低错落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居市井,不仅规模有限,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可能有多少起伏变化。面对这种情况,造园家以人工的方法堆山叠石,并使之“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继而则“培山接以房廊”;或使“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楼阁碍云霞而出没”,总之,均极力使之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流于平板。除皇家苑囿外,某些寺院园林也有极好的自然地形可资利用,这是因为有许多寺院多建于自然环境极为幽静的山林地带。如杭州虎跑寺,虽然没有用游廊来连接建筑,但仅仅依靠顺应山势的起伏来布置建筑,并以墙垣、踏步、道路等为媒介,把各单体建筑连接成为建筑群,同时还形成一系列的空间院落,这样,也能使人感到参差错落而变化无穷。
12 仰视与俯视
园林建筑既然讲究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或以人工方法堆山叠石以使其有高低错落的变化,人在其中必然会时而登高,时而就低,登临高处时不仅视野开阔,而且由于自上向下看,所摄取的图像即今所谓的俯视角度;反之,自低处向上看所得图像即仰视角度。这种视角的变化也可以增添情趣。
除少数为帝王服务的大型皇家苑囿外,一般的园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壮观的仰视效果。但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借仰视来加强某些局部景观的效果。如园林中的亭,按《园治》所说:“高方欲就亭台”,一般多建于地势比较突起的高地上,这时所得的便是仰视效果。此外,少数楼阁建筑,为迎先月登台,也每每置于较高地段,这时将可借仰视角度而获“凌云肖之上”的感觉。
建于高处的亭台,不仅从被看的方面讲常可获得极好的仰视效果,而且从高的方面讲又可提供一种特殊的观赏角度——自上而下俯视周围景物。不过单就台而言,其本身并无多大观赏价值,但由于多建在高处,故登临其上,常可使全园在目。从这一点看,台的设置似乎主要还是为了取得良好的俯视效果。除亭台外,园林中一切制高点如假山、楼阁、刹宇等,凡是人可以到达并登临其上者,只要位置选择巧妙,均可借以获得良好的俯视效果。
13 渗透与层次
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处理所造成的。例如一个大的空间,如果不加以分隔,就不会有层次变化,但完全隔绝也不会有渗透现象发生。只有在分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相互渗透,这时才会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江南一带私家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常借大量设置完全透空的窗洞的方法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渗透,其效果十分卓著。
通过单独设置的窗口,固然可以使相邻的两个空间相互渗透,但如果能够把若个个形式各不相同的窗口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序列,那么这种渗透关系还因具有连续性而更加富有情趣。例如,沿着一条侧墙倘若能够巧妙地设置一系列形式各异的门洞和窗口,这样,借视点的移动将可以不时地通过各个洞口摄取外部空间图像,并使之构成一幅幅既连续又富有变化的画面。
传统园林中所谓的“对景”,实际上就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画嵌于框中。在传统园林中,这种手法运用得很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如自门洞一侧去看另一侧的景物,或通过特意设置的窗口自室内看室外某一景物。此外,如有合适条件还可以透过两重洞口去看某一景物,这样,将显得更加含蓄深远。
与对景相似的还有框景和借景。框景也是透过一重层次去看某一景物。如果说对景所强调的重点在所对的景上,那么框景所强调的似乎稍偏重于框的处理,这就是说框的处理较富有变化。至于借景,一般系指把园外景色引入园内,而景,系泛指,并不限于某一确定主题或对象,同时也不强调必须镶嵌于某种形式的框内。对景、框景或借景,都不外是把彼处的景物引入此处,因而都具有空间渗透的性质,同时也都有助于增强空间的层次感。
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特别是把室外空间景物引入室内,也是传统园林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园林中的厅堂,不仅多处于园内主要景区,而且又多处理得十分开敞,因而便有充分的条件自室内透过开敞的隔窗而摄取园中——外部空间——景物,从而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由于是透过隔窗和廊看,并且又是自较暗的室内向亮出看,不仅有丰富的层次变化,而且外部空间的景物还显得分外的绚丽、明快。有些厅堂,前后檐均为开敞的隔窗,这时,人们甚至可以从一侧透过厅堂而看到另一侧景物——视线先由外至内,再由内而及外,从而使更多层次的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于是层次的变化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园林中的廊,不仅可以用来连接建筑物并使之具有蜿蜒曲折和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隔空间并使其两侧的景物互相渗透,以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例如一条透空的廊,若横贯于园内,原有的空间便立即产生这一侧与那一侧之分,随着两侧空间的相互渗透,每一层空间内的景物都将互为对方的远景或背景,而廊本身则起着中景的作用。景既有远、中、近三个层次,空间自然便显得深远。
14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一般小园,其主体部分通常为单一的大空间,建筑物多沿园的四周布置,这时所形成的序列通常表现为一个闭合的环形,苏州畅园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序列的典型代表。还可以按照串联的形式来组织空间院落并形成完整的序列。这和传统的宫殿、寺院及四合院民居建筑颇为相似,即沿着一条轴线使空间院落一个接一个地渐次展开。所不同的是,宫殿、寺院及民居多呈严格的对称布局,而园林则常突破机械的对称而力求富有自然情趣和变化。
以某个空间院落为中心,其它各空间院落环绕着它的四周布置,并通过中心院落来连接依附于它的各空间院落,也可以形成一种完整的空间序列。例如北京画舫斋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序列,它的特点是:中心院落居于园的适中部位,并与园的入口有紧密联系,入后院循着一定途径首先来到这里,然后再从这里分别进到园的其它各个部分。
某些大型私家园林如留园,空间组成极其复杂,其整体空间序列往往可以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子序列”,而这些“子序列”也不外分别采用或近似于前述的几种基本序列形成。如留园,其入口部分颇近似于串联的序列形式;中央部分基本呈现环形的序列形式;东部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大型园林建筑空间序列组织最大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巧妙运用大小、疏密、开合等对比手法而使之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来源: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