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设计实践 |
合肥是国家建设部首批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市内各类公园星罗棋布,园林植物群芳荟萃,构成“城中有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貌。根据《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合肥市将构建“以湿地绿带网络为骨架的都市区整体生态格局”。
一、项目概况
1、区位条件
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北依甲子河,南达环湖北路,西连巢湖南路,东临南淝河,十五里河南北贯穿,面积约374.8公顷。基地西侧紧依城市快速路重庆路,东西向城市快速道路方兴大道、环巢湖主要景观道路环湖北路横穿基地,周边道路网密集,距离骆岗机场仅15km,交通极为便利。
http://s8/bmiddle/6a603296tcf6520ecb9e7&690
2、基地现状
基地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业用地、农业用地和部分工业建设用地。
西侧基地为湿地景观,东侧基地为密集种植的意杨林——四周环绕了甲子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道,并经人工疏导向意杨林内部形成若干灌溉水渠。
基地生态敏感度由环湖北路向南、北逐渐增加,开发强度不宜过大,北侧密林区与滨河湿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开发强度。
3、环境品质
基地拥有大片的生态密林和水渠湿地,吸引动物栖息,形成良好的半自然景观,但基地内水缺乏流动性,水质较差(劣V类),水渠堤坝以工程化为主,干渠分散而不完整。
二、总体规划
规划定位:复合型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规划目标:打造以生态优先的,集湿地游憩、森林体验、展示教育于一体的“休闲旅游
度假目的地”为设计目标。
规划特点:保持原生态植被完整性,不破坏、不拆除,并通过科学手段促进生态循环;
改造提升,严格控制建设量,在场地现有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突出特色,造亮点,根据资源特点建立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及游览路线。
1、规划总平面图
梳理场地,打造旅游产品体系,完善道路系统,设计游览线路,满足不同需求。
2、规划结构分析
本方案结构从“节点、廊道、界面、开发区”四个方面规划。
3、功能分区分析
本案将地块分为“三园十区”。“三园”包括湿地互动游览公园、生态农庄观光体验园、森林互动游憩公园。“十区”包括企业文化基地区、湿地互动体验区、湿地主题活动区、商业广场及入口服务区、湿地游憩区、滨水商业区、滨水特色餐饮区、湿地生态教育区、森林游憩体验区、森林生态保育区、农田观光区、生态度假区。
http://s11/bmiddle/6a603296tcf65277a3f4a&690
http://s13/bmiddle/6a603296tcf652937863c&690
http://s8/bmiddle/6a603296tcf652ae0e917&690
http://s8/bmiddle/6a603296tcf652c48d077&690
4、综合交通分析
基地西侧紧依城市快速路重庆路、南达环湖北路、东西向城市快速道路方兴大道、城市主干道紫云路横穿基地。
5、游览线路分析
内部依照现有路网规划电瓶车路,并与外围路网衔接,区内电瓶车(车行)游览
线路,分区设置独立环线,方便选择性游览,共同构成园区及周边的车行系统。区内步行游览线路,原则上沿水系设置滨水游步道为主脉络,局部形成小环线,便于节点游览及选择性游览。
http://s4/bmiddle/6a603296tcf653300ae03&690
http://s9/bmiddle/6a603296tcf6534700038&690
http://s13/bmiddle/6a603296tcf6535d476ac&690
http://s10/bmiddle/6a603296tcf653762f439&690
6、服务配套设施
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游览,园区规划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依据功能分区、服务半径、客源预测进行设置。园区主入口综合性服务配套设施,包括管理处、停车场、租赁点、问讯处等;园区次入口包括停车场、管理处等;另外在园区内部设有露营、厕所、餐饮、会所等。
http://s5/bmiddle/6a603296tcf653ac26424&690
三、专项规划
1、排灌系统及循环体系设计
整体形成排涝灌溉系统和循环系统一体化设计。基地主要有湿地水循环和森林水循环。湿地水循环主要是十五里河入巢湖处设节制闸,内部单独进行水循环,支流甲子河流向南淝河最终汇入巢湖。森林水循环内部在原有水渠基础上整理形成外围环型水渠,与原有东西向主渠形成日字型主循环系统。沿干渠分段设计泵站形成分级调水,通过高程整理结合泵站坝体保证整个园区形成充分的水循环,最后由东林站排水入南淝河;森林公园外部形成湿地水循环。
2、生态系统规划
1)规划策略
大片保留:尽量利用原有场地格局(水系及生产林),保护原有意杨林。
局部改造:利用道路交叉节点及林隙场地,局部改造,丰富景观,形成人流活动场地。
线性提升:沿路及高压走廊(含原有高压走廊段),提升线性景观。
2)规划措施
逐步演替:人工定向演替,形成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林地及湿地景观。滩涂地段地形改造结合植物形成多种生境的湿地及草地树丛区:意杨速生但寿命短,在森林公园的发展中,逐步采取人工间伐,并结合边缘地带进行逐步改造,形成自然混交林地。
水系整合:打通主水系,沟渠变直为曲,增加生态功能及多样性
保护生态进程:保护原有的生态进程,减少对林地内部自然演化的干扰,保留并丰富原有场地对水资源的调蓄功能
生态技术及材料应用: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利用膜处理技术,把污水处理就地解决,处理过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或排入湿地,进一步净化。处理后产生的淤泥可以用于花卉种植或者林木施肥。
太阳能的利用。利用太阳能产生的电力作为水利提升的动力以及照明。
本地材料的应用:选用当地产的石材或者木材。透水铺装材料应用。通过透水的铺装材料或者栈道的使用,减少对本地水文的影响。
http://s10/bmiddle/6a603296tcf6547645e39&690
http://s4/bmiddle/6a603296tcf65476fb763&690
http://s7/bmiddle/6a603296tcf6547731436&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