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业只是起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2023-03-27 14:53:58)
标签:

贺静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分类: 修身-齐家-平天下

毕业只是起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贺静的专业精神,令人钦佩。

在家培训其他单位的技术人员,真是叹为观止。

 

[1] https://www.cup.edu.cn/pub/geosci/xwdt/161742.htm    地质学系第二十二期“地质学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5-14   浏览量: 73

59日下午4点,由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系主办、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二十二期“地质学论坛”在地质楼20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论坛由鲜本忠老师主持,邀请到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岩矿鉴定专家贺静老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地质现象的发现与探讨”的报告。

论坛开始,鲜本忠老师对贺静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首先,贺静老师以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储集砂岩中的浊沸石的分布规律为例,为大家讲述了应用岩石薄片研究可以解决储层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分歧。接着,贺老师介绍了应用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现的三个地质问题的实例。结合油田工作的多年经验,贺老师又为我们介绍了在野外工作期间的一些重要发现,包括:首次在上三叠统长7发现石松类植物化石;在大理河、秀延河长1发现深水鱼类遗迹化石;宁夏同心窑山剖面地层倒转的发现;盆地西南缘上三叠统延长组之上安口组新地层的发现等。最后贺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组丰富多彩的野外地质现象,分享了有趣的野外地质趣闻,激发了现场同学们强烈的兴趣。"要时刻保持一种'质疑'的精神""要将宏观与微观不同尺度的研究相结合",这是贺静老师传达给在场师生的理念。论坛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就方解石胶结物分布、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储层特征等问题与贺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贺老师一一作了详细解答,使大家受益匪浅,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贺静,1959年生,女,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退休前在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分析试验中心从事岩矿鉴定和储层研究工作三十年,退休后于2017年开始参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碎屑岩岩矿鉴定技术与实践》的教学任务,参加中石油西北研究分院的部分基金课题。长期致力于鄂尔多斯盆地岩石薄片鉴定和野外地质研究,先后主编及参加编写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储层图册》、《中国北方侏罗系鄂尔多斯地层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与古地震记录》,参加了《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剖面图集》、《鄂尔多斯西缘及外围盆地地质剖面图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地质剖面图集》的编写及野外勘察工作,与他人合作在《地质学报》、《沉积学报》、《地质论评》等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加陕西省及长庆油田分公司科研课题十余项。2010年在新浪网注册“地质静”博客,发表岩石薄片鉴定及野外地质方面科普博文近500篇。

 

[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3414-1231412.html    毕业只是起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贺静(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已有 10323 次阅读    2020-5-3 11:55

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邀请,让我给应届毕业生介绍一下“岩石薄片研究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我欣然接受,并开始认真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不禁回想起自己自19782月踏进地质学校校门至今的一些难忘经历和感悟。给学生们的报告时间只安排了90分钟,我不想多占用,便想起我已经荒废很久的科学网博客这个窗口,在这里为这些即将踏上地质工作旅程的年轻人讲讲我的一些工作经历。

我步入地质行业纯属偶然。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我是知青,在陕西杨凌下乡,大约11月中旬考试,而我是在中秋节才决定回家参加高考的,因为复习时间太短,又不知道以后每年都有机会参加考试,还不想再回到农村(当时知青点连吃的盐都没有了!)就在结束报名前临时改变主意,放弃考大学而该报了中专。填报志愿是在知青点,点着蜡烛,在一张已经被撕烂的报纸上找那些学校所在地远的、学校名字新鲜没听过的填的,我进校是的母校叫“西安地质学校”,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我问了好几个我父亲单位(中科院西北水保所)的叔叔阿姨, 其中有一个阿姨推测说“可能是研究地球的”,我就这样稀里糊涂走进了地质学的大门。进校后才知道,地质学校是学习找矿的!可能要和大山打一辈子的交道。

进校后的第一次野外普地课实习是在翠华山,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野外实习在陕西西乡,毕业实习在陕西凤县。在参加野外实习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找化石,觉得非常神奇。毕业实习在凤县找铅锌矿的时候,在师傅指导下,我自己设计的一钻井竟然打到了较厚的矿层!毕业的时候是学校统一分配的,我被分配到陕西地质六队二分队,来接我们的大卡车直接将我们拉倒陕西潼关太要的零公里(山里的地名)。

我们队是找金矿的,但据队里的师傅们说,他们也都没见过金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找矿的时候是找金矿的共生矿物——太华群片麻岩中的石英脉以及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在地质队工作了近三年,我主要从事野外坑探地质编录。1983年秋季,我调到了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在分析试验中心从事岩矿鉴定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刚开始学习薄片鉴定的时候,真是不容易。油田生产任务重,在岩矿组的大办公室的桌子上总有看不完的薄片在那里堆放着,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开始的时候,师傅大概给讲了一下,然后就让自己看,我鉴定第一块薄片几乎用了一天的时间。想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不进行系统培训的确不易。幸运的是19959月我有了去东营华东石油学院参加岩矿学习班的机会,当年的授课老师是赵澄林和刘孟惠两位老师,那次历时一个学期的岩矿鉴定专业培训使我如鱼得水,赵老师站在讲台前滔滔不绝的讲解,以及在黑板上写字的背影仍历历在目。

从东营学习回来后,才逐渐知道该如何学习、如何工作。随后几乎每年都有机会参加一些成岩作用或储层研究方面的课题。记得参加的第一个课题是延长组的储层评价课题,不知道该如何去总结,如何将那些岩石薄片资料整理出规律来,好在那时候的单位领导非常平易近人,我们的院长经常来到我们的办公室里,鼓励我们认真工作,并为我们安排去成都理工大学进行咨询。我的咨询老师是成都理工大学的杨宝星老师,杨老师当年可是我们眼中地学界的女中豪杰啊,当时能亲自找她帮助我真是十分荣幸!当年杨宝星老师给我提供学习她的手写翻译文稿我至今还保留着。

大约从1996年开始参加一些野外工作。在油田,从事岩矿鉴定的人员想要参加野外工作的机会很少,第一次野外工作是协助古生物组组织中国北方侏罗系鄂尔多斯大区的野外统层工作,我和另一位同事负责后勤,一边参加野外,一边安排老师们的吃住行。野外是地质工作者的天堂!从事室内研究的地质工作者一定要经常去野外工作。1997年,我参加了六盘山地区油气资源评价课题的储层研究工作,也就是在参加这次工作期间,才感悟到岩石薄片资料对地层划分的重要参考意义,通过对岩石薄片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先是将地层重新厘定,后来又结合野外工作,发现窑山剖面地层是倒转的。油田1998年由甘肃庆阳正式搬迁至西安,2000年时任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杨华院长提议,将鄂尔多斯盆地的露头剖面整理成彩色图集并正式出版,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才有更多的机会到野外去学习。至20169月,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剖面图集》、《鄂尔多斯西缘及外围盆地地质剖面图集》及《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地质剖面图集》。其中在2003年,在油田公司副总经理何自新的努力下《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储层图册》也正式出版。也就是在参加这些野外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中,才使得自己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

2014年初,我正式告别了工作了三十年的长庆油田研究院分析试验中心岩矿组,回到了家里。尽管已经作好了心里准备,但在骑车前往人事科办理退休手续的途中,眼泪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这是一种复杂的泪水,其中有对这个岗位的不忍离去,也有终于为自己在单位的工作画上完美句号的感慨。就在去单位办理退休手续的同时,接到了吕洪波老师的电话,邀请我退休后参加他的一个课题,开启了我退休后的另一段工作旅程。

2014年四月,我独自登上前往内蒙巴彦淖尔的飞机,与在内蒙潮格温都尔的吕洪波老师和香港大学的王俊博士会合,开始了退休后的第一次野外工作;2015年,收到成都理工大学文华国老师的邀请,参加在塔里木油田的一些工作;2016年,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鲜本忠老师结识,并应邀于20174月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工作。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岩石薄片研究的不断重视,很多单位开始重视对年轻人的基础培训工作,在为大家准备培训资料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在单位工作期间,所接触到的地层和岩石类型相对单一,走进其他油田,接触到不同区块、不同地层的更多岩石类型,深切体会到岩石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深深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岩矿鉴定人员,必须具备非常扎实的矿物学、岩石学、地质学功底。

我接触到最难的岩石类型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二叠系;第一次从文华国老师那里拿到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风城组的盐类薄片时,我真不知如何能将上百块的薄片鉴定完成。随后,又先后接触到一些火成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的薄片,在鉴定这些复杂岩石薄片的过程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对岩石薄片鉴定工作者来讲,每鉴定一块岩石薄片,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在去年去中海油深圳研究院,我们长期从事陆上油气勘探的人很难想象,那些在我们岩心库房里堆积如山岩心,在办公室随处可见到岩心样品,对于海上油气勘探是多么的珍贵!看到他们对于准确岩矿资料的渴求,使我印象深刻。在后来的岩矿鉴定培训过程中,我总是要告诫鉴定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块经我们手鉴定的岩石薄片。

20196月,我的《碎屑岩薄片鉴定指南》正式出版了。出版这本书,是我退休时的一个梦想,我自己亲身经历了学习地质学的不易,非常能够理解想学习一门技术却有没人指导的难处,很想将自己手头积累的一些岩石薄片鉴定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但退休后没有了工作单位,想要出书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想到石油出版社帮助我圆了这个梦。并邀请我继续编写一本《碎屑岩岩石薄片研究》,我一定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尽快完成任务。现在,我很少有时间更新我新浪博文,一来是没有时间,二来也是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等将其他岩石类型的薄片鉴定熟悉后,在向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据很多读者反映,比较喜欢我的“学会砂岩鉴定并不难”系列博文,但那只是指的碎屑岩薄片鉴定的入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岩石薄片研究人员,要走的路真的很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即将毕业步入地质行列的年轻学子们也一样,大学毕业只是你们踏上地质旅程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知识需要积累,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不论你们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对你们来讲,毕业只是起点!希望大家从起点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在此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

 

毕业只是起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1.1985年长庆油田在甘肃庆阳期间的工作照

毕业只是起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2.2007年在西安搬进了新的办公室后拍的工作照

毕业只是起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3. 2014130日退休前离开办公室最后时刻依依不舍地告别我用过的显微镜

毕业只是起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4.拍于2016年回到家后已经完全适应退休生活后拍的工作照

(注:后续的,请大家点击原始链接: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3414-1231412.html

5. 2003年在富平金粟山野外工作中

6. 2004年在银根盆地与郑昭昌(原宁夏地矿局总工)和袁效奇老师野外工作期间

7. 2004年在崇信汭河剖面野外工作期间听左国朝老师讲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过程

8.在宁夏野外期间,郑昭昌总工给刚工作不久的张涛传授野外地质素描图的绘制

9. 20044月艰难行走几个小时后终于登上铁瓦殿剖面山顶

10.在银根盆地与北京大学刘建波老师一起野外工作中

11.201210月在灵山岛野外考察期间与大家一起合影,也是初次结识乔秀夫、吕洪波、苏德辰老师的纪念

12.20139月邀请乔秀夫、吕洪波、苏德辰、李海兵几位专家来油田参加野外考查

13.201310月在雁荡山野外考察期间与西北大学罗静兰老师同行

14.20144月退休后的第一次野外--和吕洪波老师在内蒙狼山野外

15.20149月在兰州与中石油西北分院规划所的同事们一起交流

16.201611月在长庆油田研究院与相关技术人员交流.jpg

16.201611月在长庆油田研究院与相关技术人员交流

17.20174月第一次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18.20178月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学生宴奇等在克拉玛依新疆油田工作

19.201810月在华北科技学院培训期间

毕业只是起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20.2018.12在家为武汉地调中心地质人员培训

21.20194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给学生指导

22.20194月在中国地质图书馆会议室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部分学生合影

23.2019.06  上海中海油研究院同行交流

24.2019.8月在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门前与“化石民工”禄丰县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涛老师和苏德辰老师合影

25.20197月在云南野外工作期间与苏德辰、孙爱萍两位老师在一起

26.2019.8月在云南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与罗平生物群发现者张启跃老师及他的科研团队合影

27.201910月在惠州与中海油深圳研究院的同行们一起讨论、交流

28.201911月在宜君野外考察期间与长庆油田研究院油藏评价室同事们一起交流

29.201912月与中科院李丽慧老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志达老师一起在浙江一带考察火山岩剖面

30.2020.4月在长庆油田采油六厂给职工培训,因正值疫情期间,大家都带着口罩

31.19864月在成都理工大学复印的杨宝星老师的手抄翻译稿

32.这是1988年我自己的第一份科研报告,当年的报告都是先要自己手抄后送到制图室打印

33.这是1998年我第一次参加报告答辩时用的胶片

34.1998年期间,电脑还不普及,参加报告答辩时的显微照片都是用胶片复印的

35.这是几本封面有我名字的书,对于年过六旬的我,任何时候都还只是起点,现在越来越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尚需不断努力!

36.在这些图册的编辑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感谢过去的几十年中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人!地学知识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收获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