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有色金属”名词溯源
(2023-03-17 17:23:30)
标签:
“有色金属”一词源于苏联的相关证据 |
分类: 修身-齐家-平天下 |
科普 | “有色金属”名词溯源
[1] https://www.sohu.com/a/560588642_121123683
2022-06-24 17:27
按照冶金工业产品的分类方法划分,一类是黑色金属,一类是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指3种金属,即铁、锰、铬;有色金属通常指,除铁、锰、铬和铁基合金以外的所有金属。
为什么叫黑色金属或有色金属?就是因为其表面的不同颜色和光泽吗?这是源于我们本土的叫法,还是外来词的叫法?
从2个词对应的英文看,黑色金属对应的英文是Ferrous Metals,直译为铁类金属;有色金属对应的英文是Nonferrous Metals,直译为非铁金属。2个词的翻译均未体现出颜色。能否说明,这2种冶金名词出自本土化创造?特别是“有色金属”一词,缘起何在?
作为冶金工业中的重要产品门类,“有色金属”一词应会出现在各个时期相关管理部门的名称里。这是探究用词起源的重要路径。
笔者查找的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我国最早被冠以“有色金属”一词的管理部门,出现在1948年11月份。据《辽宁省志(有色金属工业志)》记载:“1948年11月份,辽宁全境解放,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接管了辽宁省境内的有色金属企业。”
1948年,全国尚未解放。由此能否判断“有色金属”一词已在民国时期的冶金工业领域得以使用?
01 民国时期工业管理机构并未出现被冠以“有色金属”的部门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专门负责工业建设的机构——国民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资委会),于1932年在南京成立,于1949年随蒋介石政府撤退至中国台湾,于1952年被正式撤销。
若有色金属是当时冶金工业的门类之一,资委会中应会出现同样名称的管理部门。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笔者未见有被冠以“有色金属”的部门名称。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薛毅所著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机构的演变》显示,1932年11月份—1952年8月份,近20年的时间里,资委会经历了4个时期,其内部机构设置如下:
参谋本部时期(1932年11月份—1935年4月份):内部机构设秘书厅,厅下设秘书、设计、调查、统计4处和专员、矿业、冶金、电气4室。
军事委员会时期(1935年4月份—1938年1月份):内设机构有所调整,秘书厅领导电气室、冶金室、矿室、专员室、统计处、调查处、设计处、秘书办公处。
经济部时期(1938年1月份—1946年5月份):内设机构再作调整,设有秘书处、工业处、矿业处、电业处、技术室、经济研究室、会计室、购料室、财务委员会。
行政院时期(1946年5月份—1952年8月份):内设机构包括业务委员会、财务处、总务处、统计室、会计室、人事室(处)、秘书处、参事室等。其中,业务委员会下设石油、电力、煤业、电工、糖业、纸业、水泥、金属矿业、钢铁、机械、化工、综合12个组。1949年3月份,工商部、农林部、水利部、资委会合并组成经济部。经济部负责全国经济行政及经济建设事务,下辖工业司、矿业司、商业司、总务司、农林署、水利署和资委会。
由此可见,各个时期的资委会内部职能机构名称,虽出现了“冶金”、“矿业”、“金属矿业”、“钢铁”等词,但未有“有色金属”一词。因此,笔者认定,“有色金属”一词未出现在民国时期。
02 伪满时期的工业部门未见“有色金属”一词的出现
1948年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的机构设置,是否承袭1945年前,伪满时期的工业结构设置和机构名称?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
03 “有色金属”一词源于苏联的相关证据
那么,1948年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的名称,是否和苏联有关?
众所周知,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东北的解放战争及之后的和平建设中,我国东北解放军与当时的苏联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东北的解放,我国在政府部门与工业管理机构的组建上,得到苏联的帮助。
笔者查找了相关资料。其中,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张沛所著的《苏联政府机构与干部制度》显示:“1946年3月份,第二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改称为部长会议,根据《苏联部长会议组织法》规定,部长会议(中央政府)由下列各部委和主管机构组成……煤炭工业部、有色冶金工业部、黑色冶金工业部、冶金和化学工业部……”
有色冶金工业部对应的俄文为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цветной металлургии;黑色冶金工业部对应的俄文为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черной металлургии。其中,цветной的词义是有色的、带色的;черной的词义是黑色的。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1948年,陈郁任东北工业部部长。1931年~1940年,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到苏联留学,对当时苏联政府的情况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我国工业界的老前辈袁宝华所著的《东北工业部与新中国工业的起步》显示:“东北工业部直属的企业有鞍山钢铁公司、本溪煤铁公司和抚顺矿务局。集中管理行业的工业局有有色局、化工局、建材局、机械局、电工局、轻工局、纺织局、电业总局、煤矿局和兵工局,后来还成立过一个石油局。”“有色局”一词出现其中。袁宝华还指出:“东北工业部的总顾问叫波格达廖夫,他是苏联一个轻工业部的部长。当时,东北所有的重要工厂都有苏联专家。”
综合以上线索并依照近代历史的演进,笔者作出推断:在新中国初创时期,为使我国工业建设尽快地融入国际先进国家的工业体系,许多做法和经验都是向苏联学习的。“有色金属”一词就是其中之一。
至今,学术界仍存在此类表达法。例如,民族学主要以工业社会之前的人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民族学”一词来自苏联,与之对应的西方说法是“人类学”。
由此,笔者判断,我国使用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叫法源于对俄文的直译。关于俄文为何如此命名冶金工业的2类金属的问题,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鉴于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本文结论或有不严谨之处,欢迎业内专家及相关学者予以斧正,并参与探讨。
作者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信息统计部
消息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