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不输于语言学家

(2023-03-11 12:28:07)
标签:

黄祥本

中学语文教师

语言学家

语文

一生的科目

分类: 修身-齐家-平天下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不输于语言学家

  

黄祥本,好像之前是在“甘肃省民勤县大坝中学”,现在好像是“民勤县第六中学”。就是这样一位“大西北”的中学语文教师,感觉像是“语言学家”般的深入钻研文字的源流、蕴含。

语文,真的是“一生的科目”。

沿着历史梳理,“学”的含义,最终引申为“学习一切新知识新技能”。“习”字最佳的解释,应是“实践、实习或试验”。现在,『很多教材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理解为学习,“习”解释为“温习、复习”,这样的理解违背了孔子的初衷,跟原意相去甚远。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孔子的原意应是学过之后去实践,那才是值得高兴的。』[1]


正所谓,学习者,觉悟而践行者也![2]

 

参考资料:

[1] 黄祥本. """"之义辨[J]. 汉字文化, 20199:2.

""""之义辨

黄祥本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摘要:很多教材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理解为学习,“习”解释为“温习、复习”,这样的理解违背了孔子的初衷,跟原意相去甚远。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孔子的原意应是学过之后去实践,那才是值得高兴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学而》中有关学习的经典语句,意思是学过的内容、知识要经常实践,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这是讲学习方法的,也是讲学习过程的。按现在的意思理解,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但孔子所说“学”和“习”的意思并不是单纯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知识,通过实践,获得能力,变成实用的本领,那才是快乐的。学过的东西,在一定时候去练习、实践,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即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身心愉悦。这句话的主旨、关键是学以致用。大概是受朱熹《论语集注》的影响,目前很多教材、资料却曲解了原意,将“学”理解为学习,把“习”解释为“温习、复习”,把“时”解释为“按时”。照此理解,孔子所讲的意思就是学习知识,记住知识要点,然后按时复习,重复记忆。这样,“学习”就变成了死记硬背、读死书的机械重复活动,能快乐吗?这不就是今天的应试教育吗?这样的理解违背了孔子的初衷,跟原意相去甚远。

其实,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孔子的原意应是学过之后去实践,那才是值得高兴、快乐的。学到的东西要付诸于实践,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知识变成能力,才能“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把“时”解释为“在一定的时候”“在适当的时候”,而教材依照朱熹《论语集注》的注解,把“时”解释为“经常”“时常”,好像特意强调了“反复、重复”之意。这使原句的意思就变成了“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反复地复习、温习”。这样会快乐吗?这跟孔子的原意应该是相悖的。

“学习”一词是古分今合、古今意义相差比较悬殊的。学,《说文解字》解释为“学,觉悟也。”《广韵》解释“学,识也。”“识”实际就是“记”,如“默而识之”。“学”的古代意义为读书、辨识和参悟。即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学”的繁体写作“學”,它的下面原本是个“土”字,写作“壆”,从外观上看上,有点像人用双手构木为屋的样子。学的最初含义,是人们学习劳动技能。后来才又改“土”为“子”,写作“學”,以“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这样一来,学的含义就引申为学习一切新知识新技能

“习”字的繁体是“習”,从羽从白,会意字,造字意象表示小鸟振翅日有所进。《说文》“习,数飞也”。就是小鸟多次飞翔、反复试飞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其实,“習”是从羽从日,是指小鸟每天试飞、振翅之义。“习”字小篆的字形小有变化,它的上边还是个“羽”字,但是下边的“日”讹变成了“白”,由于“日”与“白”字的字形很相似,所以慢慢就将“日”误变为“白”了。“羽”本是小鸟的两翼,其本义与鸟有关,那就是小鸟反复试飞。后来,才引申为学过之后再反复地学,以便熟练掌握某些知识与技巧。“習”包含了反复的意思,包含“習”字的字大多都有反复、重复之义。如“褶”本义是衣服反复折迭而形成的印痕,进而引申到人的脸上的“褶子”;“熠”,火光熠熠,是指火星反得明灭。在古籍中,“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战、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把“习”解释为“演习、实习。”这应该是最符合孔子的思想的,着重强调了由“学”到“习”的过程,正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核!“习”的本义是“小鸟试飞”,“试”有尝试、实践、实习之意。因此,“习”字最佳的解释应是“实践、实习或试验”

 

[2] https://www.chinanews.com/hwjy/news/2009/12-15/2019582.shtml    “学”与“习”之辨

2009121517:29  来源:人民日报

《论语》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何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且大有学问。

学的本字是“斆”,其字形字音同“觉(覺)”与“教”紧密相连。《说文解字》解释为:“斆,觉悟也。从教。”《白虎通·辟雍》释义道:“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清代学人段玉裁解释为:学就是“尚童矒故教而觉之。”简言之,学,就是要“觉悟”;尚未觉悟者,需要已觉悟者传授。学更关乎思想、觉悟、知识、修养。因而,由学所组成的词为:科学、学术、学问、学养、学风、学业等等。

习的本字为“習”。《说文解字》解释:“習,数飞也。从羽,从白。”习就是要仿效、要行动。因而,由“习”组成的词都与反复去做有关。如:练习、练兵习武、习以为常、化习成俗、习俗、习性、习惯、习非成是,等等。这种反复做以获得经验是人类的实践特征之一。

马克思认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这里所讲到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应当是人类“学习”之旨要。探寻历史的轨迹,把握发展的脉络,我们能够发现,古今中外大凡布新政、谋振兴、图大治者,必举大“学”。而大“学”者,就是产生新思想,提高新觉悟,创造或顺应人类发展大趋势,实现新发展,得到更多的自由与自觉。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中华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实现了“贞观之治”,开科举、纳贤才、倡导学术,促进“儒、释、道”融合,开一代大唐盛气。李世民更是极力规范自己,于辞世前一年撰《帝范》一书,大力倡学。他认识到:“弘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正是这种学术之风引导了“贞观之治”。欧洲15世纪的“文艺复兴”,以人道主义对抗神学,爆发出一种人文主义思潮,提倡个性解放,个人幸福,反对封建束缚和宗教禁欲主义,发现和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伟大和知识的力量,强调人性和人的自然属性。在树起人文精神大旗的同时,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宗教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成就巨大和影响深远的“巨人”。开创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先河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即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我国始于31年前的改革开放,也是在思想禁锢、迷信盛行中,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樊篱而开启航道的。邓小平同志以立即恢复高考的决断,为新的时代培养人才。思想的解放开辟着改革开放的航道,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飞跃发展,通向了“以人为本”的和谐道路。

总之,每一个历史新时代的开辟,都由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文明铺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思想轨道,烛亮了人们的思想光芒,带动起社会的变革和文明的发展。

学要有好学风。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不仅是学风问题,更是“学习”之神髓。要精,就是要取其本;要管用,就是要更好地“习”。

学与习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连接环节。儒学的重要品格在于“学”“习”并重。清代学者颜元讲过:读尽天下书,而不习行六府六艺(六府为金、木、水、火、土、谷;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文人也,非儒也。尚不如行一节、精一艺者之为儒也。

可以说,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非学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非学也!急功近利、装腔作势,非学也!学习者,觉悟而践行者也!(许柏林)

 

[3]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a5f8a120102ymmk.html  468-“罔”“殆”正义:以“罔”“殆”为例辨析字义方法略谈 2023-03-09 21:30: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