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杨得任:《读“半个人的世界”书后》
(2020-11-16 12:33:55)
标签:
梁思成先生“半个人的世界” |
分类: 老师-大师-大家 |
杨得任:《读“半个人的世界”书后》
------文中对梁文进行了大段的引用,这可能是我们今天能看到与梁文最接近的文字。
梁思成先生早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指的就是当时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反观当下,这话仍然很有道理。在美国、日本等国,一般认为过早分科不利于人才培养,这些国家大都在高中阶段不分科,他们更重视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与综合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实际上,这些文字的“撰写者”,并不清楚梁思成到底说了什么、在表达什么;这些,“撰写者”们,根本是不关心的,也是没有逻辑的一群人。文理分科,源自于西方,而且,更为关键的在于,文、理之间相互存在“激烈的对抗”。而不仅仅是一个“白眼”而已。所以,Edmund W. Sinnott 才会说这是,the deep divisions。
所谓的“the Whole Man”,并不仅仅是理工科同学需要具备人文精神,同样重要的是,文科生也要具备科学精神。从技术层面说,人文精神不等于人文知识、人文学科;可不要傻傻的拎不清!文科生,修习再多的社会、文化类的课程,也不见得就具备人文精神;或者说,一位理工科同学,完全可以是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毕业生,这不可笑。
想象一下,梁思成若在当时真的是在谈“文理分科”的危害,那就好比,一个叫花子在痛斥大鱼大肉对于其健康的危害一样的滑稽。梁思成谈的是“文、理科”相互的轻视、敌视,涉及的事全社会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不是仅仅关于大学教育。
在当时,大学生的数量全中国的话,每年也就是几万人,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文科生”。
参考资料:
[1]
杨得任《读“半个人的世界”书后》
(本文系听朱皆平先生讲演“一个综合性的人生观与社会观”之后有感而作,在未写到本题只前(之前?),先行介绍本文的来历与原作者的略历于后。)
我有一个在民国三十年由交通部技术人员训练所机务班毕业出身的学生余传纪(?)君,曾于毕业前后在西南公路机务方面服务,在服务期间,一面工作,一面**自修。于民国三十五年暑假期内,投考重庆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机械土木各项工程科学,均成绩特优,取录前茅,最后选定入清华大学工学院。他常常写信给我报告他的读书心得业(并?)提出他个人对于人生哲学的看法和科学的见解,最近又介绍建筑系教授兼世界著名的人文学者梁思成先生所作之“半个人的世界”论文一篇,给我阅读。使我们对于人生的观念和态度会变到一种新的倾向新的认识,而看出个人的活动该怎样适应社会需要和自然环境,而为整个人类谋福利。
梁思成先生为大文学家梁启超先生之公子,系当代世界有名之建筑专家与既有权威之人文学者,当代表中国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场建筑之设计,该会场由世界二十余个国家各推荐著名建筑师一人共同设计,在这二十余建筑师中,又选出六人为总工时之督工工程师,梁氏即为被选中之一人,其造诣之深,于此可见,该项建筑竣工后,梁氏会由美国哈佛大学聘请担任教授一年,于前年回国(注:那就是说46年回国的?不过,杨得任的说法,好像不太对。),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以迄于今,特写介绍如上。
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朱皆平先生于本年八月十六日旅次镇江,应本局员工福利委员学术研究组之约,到为作一小时之学术演讲,题为“一个综合性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对Geddes的学说,讲述颇详,惜未能一一笔记。兹读梁先生大作,觉其所举Geddes学说较朱先生所讲者更为透澈更为深邃(深刻?),爰(?)*择要摘录如次,以供吾人更进一步的研讨。(注: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是苏格兰生物学家,人文主义规划大师,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
梁先生说:『人类一切的活动,莫不影响到另一部分的活动的,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类社会是整体道德,各部分是互相影响的,不能自行其是的。所以我们做学问,尤其是研究理工的人,绝不能只顾自己的技术方面,不顾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否则,我们的一举一动可能害到别人。我们要不惟不害别人,而且要积极的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我们无论建筑一所住宅,一间工厂,一条铁路或公路,不但要顾到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还要了解自然的需要。只顾片面问题不顾全体的只是“半个人”,我们必须努力做“整个人”,方能真实的为人类服务。』
现在是“半个人的世界”,尤其是在我国今天的社会里,到处都受到“半个人”所造的孽。梁先生说:『在中国许多不幸的现象已出现了,上海汉口等大都市里现代化贫民窟已形成,车辆交通,已成严重问题,“车祸”的新闻,差不多每天报上都有,工厂铁路已为民带来了煤烟垃圾。南京的小火车破坏了鸡鸣寺一带的风景,而且不时轧死人。川陕公路在广元因为几个工程师缺乏人文知识,破坏了数千尊唐代摩岩佛像,使我们损失了永远无法补偿的千余年文物。这些都是“半个人”做的事。现在我们不能再做“半个人”了,我们必须做“整个人”。眼光必须顾到整个社会问题,整个人类环境。』
现在的世界,怎么会变成“半个人的世界”?据梁先生说:『我们若是追溯变成“半个人”的原因,实在是由于教育方针的错误。现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课程,只以取得专门智识为目的,这只是训练匠人,只是制造“半个人”,而不是教育。工学院显然不用说,只是训练一批机械匠、土木匠、建筑匠等等,其余学院何尝不然,每年早就大批的物理匠、化学匠、法律匠、国文匠、外语匠、历史匠、哲学匠等等。所谓匠,就是说他们大多数如果只知道本行,此外一概不懂也不关心,他的本行和本人便与整个社会完全脱了节。他们都是“半个人”。』
我国近代的教育方针,大半是学的外国人的,所以外国近代的教育,也是犯了同样的毛病。梁先生说:『耶鲁大学谢非而德科学院院长Sinnott先生,在去年十月间(注:梁文肯定是48年而作!Sinnott是47年做的演讲。)该院成立一百周年纪念会里,提醒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界,说近百年来的科学教育失败了,因为它未能教育“整个人”。Sinnott先生主张凡从事理工的人都应该受到人文科学的熏陶,使他知道*自己那一行工作,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站在哪一个岗位上;使他知道他自己的专门工作对于他所处的地位,乃至于整个人类有何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整个人”。耶鲁已决定自本学年起,把全部理工学生课程加上很多的人问科目,以适应急切地需要。这在教育界也许是**的一砲。』(注:谢菲尔德科学院Sheffield Scientific School的Edmund Ware Sinnott;Edmund Ware Sinnott (Sterling Professor of Botany)was Director of the Sheffield Scientific School from 1945 to 1956.)
对于科学破坏了社会秩序的觉悟,远在五十年前已经有人做过警惕的警告。梁先生告诉我们:英国的Ratrick Gedder(Patrick Geddes?确实是排版错误,2019/2/24)在这方面申述得最为透澈。他将人类按技术发达的程度分为四期:一为原始技术时期;二为旧技术时期;三为新技术时期;四为生物技术时期。
原始技术时期是以人力、*力、风力、水力为动力技术阶段,所用材料系以木材为主。旧技术时期则以煤铁为主,自1850年至1890年间是它的全盛时代;当飞机、轮船、火车、各种自动纺织机是这时期的产品。
新技术时期产生于新的社会经济,自1880年前后开始、用电力、轻金属如锡、铜、以及贵重金属和土壤如白金,水泥等等,在动力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其最高峰在水力发电机之完成,煤炭之分析蒸化,金属**及副产品之利用,都在此时期成功。机械方面差不多达到完全自动的程度。主要的发明是电气变压器,电马达、电灯、以及电力通讯(如电报、电话、无线电等),硬化橡皮,内燃机。
生物技术时期是指一个新兴的文化观念而说。这个开端由纯粹机械化的技术里划分出来,指向一个新的人类健康发展的方面。在这阶段里生物的科学将应用于技术方面,而技术则将以生活文化为其指示的定向,这时期细菌学之应用于医院卫生,生理学之应用于营养和日常生活之调剂,都是这系统的明显标帜。同时以心理学应用于人类行为之训导也是极明显的。这时期的新产品,在机械方面的有飞机(鸟身均衡的原理),留声机(耳的构造与声学),电影(眼的构造与光学)和现代的节育法。这些机械都是部分的由生物研究而产生的。在这时期生物和社会的技艺渐占上风,农业、医学、教育比较工程更为重要。对于人类生活之改善已不单靠物与力之机械的运用,而在人类整个环境之增加健康,以适应个人最优良的发展,和社会团体的多方面并且关系的需要,这些方面就是生理的,生物的,社会的,经济的,审美的、心理的需要。
梁先生说:“自十九世纪末年以来,整个的世界差不多完全为那些“半个人”所支配,他们就是“新技术时期”的主人翁,在政治经济方面,这时期产生的所谓资本主义(就是经济上的畸形发展),“半个人”以“新技术”增加了少数统治阶级的财富;所谓帝国主义(就是政治上的畸形发展),“半个人”以“新技术”的产品所配备的武力,宰割了“落伍”民族的土地,攫取了他们的资源。”
现在都市和农村的不协调不和谐,使得农村破产,都市也变成贫民窟,这些大半是“半个人”所造的孽,如若不信,请看梁先生告诉我们的话:『新技术不惟害了所谓“落伍”民族,连他们自己所谓“先进”民族和一般老百姓也一样的受害,并不比殖民地的人民所受的轻多少。在“原始技术”时期之末年,英国的纺织工业已为工业革命开了端,他们利用水力运用纺织机器,但因水力有固定的地点,多在山河之中,所以原来的农业社会安定的秩序,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但蒸汽机器发明,进入“旧技术”时期以后,动力不受地理的限制,而工业则因人力与商场多在都市之中,于是工业便在都市里滋长起来。随同蒸汽机产生的铁路,便大量的把农村人口集中在都市里,因为一方面都市工厂里的工资比农村收入较高,另一方面因乡下人进城对于另一种生活环境感到新奇有趣。但是,工厂并不帮工人解决居住的问题,于是骤增无已的人口无处居住,只好挤起来,型成万恶的贫民窟。……“半个人”控制了“新技术”,兴建工厂,修筑铁路,这两种建设是有密切关系的……“半个人”计划工厂铁路都是只顾技术上的方便,不顾群众福利天然风景,不知尊重祖先遗留下来的文物。“半个人”也忘记了凡是感觉的动物,除了保持肉体的存在,还要在精神方面有所要求的,亦即天性的情感的爱美及艺术的倾向,他还要游览**欣赏及安静;除了出入于剧场舞厅之外,他还不时渴望与大自然接触,在树林中散步的活动之类。
“半个人”这个新鲜名词,诸位以为很奇怪吗?其实在“半个人”以外还有“四分之一个人”;梁先生说:『到了中国意大利等最有意义的地方,而不能完全领略其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等的兴味,反对于这些地方不满意,这种人简直只是“四分之一个人”,……其实我们也只是“半个人”或“四分之一个人”,不要以为他们是可笑可怜。……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整个社会的需要,才能推己及人,真正为人类服务。』
梁先生对于“一知半解”,“是非不清”,“善恶不分”,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半个人”,在“新技术”时期所造的孽,在这篇“半个人的世界”一文里面,曾举了许许多多的例子来加以证明,使现在号称工程师的人读了惭愧万分,而知有所警惕。凡读过此文的人,都觉得实在是写的太好了,发人之所未见,我深信必有很多的刊物文摘一定会转载那篇文章的,恕我在此不能一一摘录。这里我说想说的还是朱皆平先生在“一个综合性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讲题里所讲的几句话,朱先生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受人拥护,一是由狩猎时期演成出来的君主,有群众来拥护他;一是由游牧时期演成出来的师尊,有弟子来拥护他,直到现在的民主时期,欧美人士拥护师尊的心理,远较拥护领袖的心理来的明显。』换句话说,就是为人师的有修道授业解惑的本领,而做领袖的人,仅有统治的本领,不见得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所以最受人拥护的还是师尊而不是领袖。但是话又要说回头,现在学校里所制造出来的明明是匠而不是师,而现今社会上则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师,如学土木的称土木工程师;学机械的称机械工程师,学建筑的称建筑师,学染织的称染织师;学法律的称律师了;甚至学文学的称文学大师。不仅此也,工程师之外还有所谓帮工程师,副工程师,正工程师,督察工程师,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等。倘一个出了校门后入了机团工作服务满了二三年而不能得到师的称呼,宁愿只去就力争,把“人之思好为人师”的教训完全忘记了。此类师尊,我想读了梁先生“半个人的世界”一文以后,一定会知所警惕,加倍奋勉,而不肯再做“半个人”,势必努力学做“整个人”,为人类真实的服务,谋人类真实的健康,而适应人类最优良的发展,以增加人类的一切需要。
[2]
2018-08-02
《世界月刊》第三卷第六期出版于1948年12月1日
杨得任先生曾任职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是一名交通方面的技术专家。他在1948年8月听了朱皆平先生的演讲《一个综合性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听了朱先生介绍Geddes的学说,但没有做笔记;后来他的学生、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余传记给他寄了梁思成先生的《半个人的世界》演讲稿,他看后很有感触,写了这篇《读“半个人的世界”书后》,文中对梁文进行了大段的引用,这可能是我们今天能看到与梁文最接近的文字。
……
[3]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苏格兰社会改革家帕特里克·盖迪斯(Sir Patrick Geddes FRSE)从一种"生态"视角对英国的工业城市予以批判和改造。这种生态视角植根于当时的生物学研究范式,并受到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直接影响,同时,它吸纳了19世纪末期法国社会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印度自然观中的部分内容。基于该视角,盖迪斯围绕能源、城市、人类和环境四要素及其间的关系批判了"高碳资本主义"时期的"坎坷邦",试图构建新能源时代的生态"优托邦"。这种生态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开始出现以生物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与城市相关的生态思想,也代表着从"机械中心"城市观到"生物中心"城市观的转向,并对美国、印度等国的城市学家和改革者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帕特里克·盖迪斯;生态感;“优托邦”;生物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西部青年项目(12XJC70008)
[4]
【环球网报道记者 张阳】据联合国官方网站12月6日消息,联合国纽约总部大楼的设计者之一、享誉世界的巴西建筑大师尼迈耶(Oscar Niemeyer)于当地时间5日病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对其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尼迈耶的家人以及巴西政府和人民致以慰问。
奥斯卡•尼迈耶1907年12月15日生于里约热内卢,是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他的作品多达数百个,遍布全球十几个国家。他曾在1946年至1949年作为巴西代表、与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等共同组成负责设计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十人规划小组,并曾在1956年至1961年担任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总设计师。巴西利亚被誉为城市规划史上的一座丰碑,于1987年被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历史最短的“世界遗产”。
潘基文在声明指出,尼迈耶的职业生涯久远而辉煌,但使他成为一个杰出建筑师的并不仅仅是他的活力和才华,还包括他作品中倾注的强烈人文主义和全球理念。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当天也发表声明指出,尼迈耶是20世纪建筑领域的代表,也是21世纪的奠基人之一,他深信建筑学在成为高雅艺术之前,首先应当为城市居民的生活作出坚实的贡献,体现包容、团结与合作的价值,他主导设计打造的巴西利亚是结合了现代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理念的杰作,教科文组织向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致以敬意。
[5]
2016-05-05 21:08
蔚为壮观 探秘戒备森严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
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东侧,可以俯瞰东河。此大楼于1949年和1950年间兴建,土地购自于当时的纽约房地产家威廉杰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面积阔达17英亩(约6.87973公顷)。
在此之前,洛克菲勒家族有意提供其在纽约州威斯特彻斯特郡Kykuit的土地,但因距离曼哈顿遥远,便而放弃。之后,纳尔逊洛克菲勒便协助新的土地的购买,其父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则捐助了850万美元协助兴建大楼。
虽然大楼位在纽约市,但其土地实际为国际领土,其西侧边界为第一大道,南侧为东42街,北侧为东48街,东侧为东河。2006年12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名为基本建设总计划的决议,决定拨款18.77亿美元来整修联合国总部大楼。
大会堂是联合国里最大的房间,座位能容纳1800多人。这个房间是由负责设计总部的11位建筑师合协力设计的,为了强调国际性,里面没有摆设任何会员国的礼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