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景不如看景。知道二十里堡有个烽火台已有时日,也总想亲临现场看
看,所以12月5日上午到西三十里村向李延新先生核实完李东园相关事宜后,
便决定顺路继续南行寻访烽火台。二十里堡烽火台离三十里堡不过七八公里,
骑自行车用不了多久就到,大家如有兴趣,就跟我走吧——
图1:沿着202国道(现在叫“黑大线”)南行,过挂符桥后上这个山坡就是普
湾新区与保税区的分界线了,在这里碰见一位清洁工,姓王,今年66岁,
每月工资1300多元。他说他是辽宁北票人,家住老三十里村,在此打工干
这活已经有十几年了。他并不知道什么烽火台,我说就是在山顶上有一堆
石头,他想了想才说就在东边的山上。
图2:穿过“哈大”高铁。
图3:路西有一个“黄毛鱼馆”。
图4:南面不远就是二十里堡。
图5:黄毛鱼馆对面(路东)是这样一条土道。
图6:从这里向北拐。
图7:山坡上的一户人家。
图8:上坡,东北方向。
图9:向北走。
图10:站在山坡上向南拍二十里堡。
图11:穿过一片松林后再进入前面的那片柞树林。这段路是东北、西南方向的。
有的资料说山路难行、人迹罕至,我看不是这样——这么宽的路人迹罕至
是踏不出来的,山路坡度也不大,轿车也应该能够开上来。
图12:走不多远就看见路北山顶上的这个烽火台了。
图13:镶嵌在烽火台南面的牌子。
图14:资料介绍这是明代修建的烽火台。此张照片是站在烽火台的西南角拍的。
图15:烽火台的四周是这样的石头墙。站在西南角向东拍的。
图16:西南角是这样的。
图17:站在东南角向北拍的。
图18:站在东南角拍烽火台。
图19:站在东北角拍烽火台。
图20:站在西北角拍的。谁知道烽火台四周的围墙是干什么用的?
图21:站在西南角拍的烽火台顶部。
图22:东北角远拍。
图23:正东面。
图24:东南面。
图25:南面。
图26:西南面远拍。围着烽火台转了两圈,没有发现可以攀登的把手或台阶,不
知古人是怎样上去点火。
图27:烽火台西面的松林。
图28:烽火台南面的柞树林。
图29:我的宝马对烽火台不敢兴趣在这里偷懒。
(拍摄于2014年12月5日上午)
······································································································································································································································
大连地区的烽火台以金州卫本城台为中心,北经石河驿台、盐场台、岚崮台、复州城和盖州太平台抵辽阳;南经木场(牧城)台、旅顺台达牧羊城(老铁山):向东经望海埚台、红嘴(皮口)台,归服堡(城子坦)台、黄骨嘴岛(庄河)台至安东(丹东)九连城,组成3条烽火台防御带。据《柳边纪略》载:明时,辽镇建边台1330座,路台228座,计1558座。《辽东志》记有1067座,操守官军555人。而《全辽志》记载为1629座,操守官军520人,金州卫内烽火台、架、墩95座,复州卫29座,庄河庄15座,共计139座。由此可见,当时大连地区烽火台的规模。
据《大连市志·邮电志》记载:大连地区现在保存较好,有遗迹的烽火台有13处,它们主要分布在:大连市内3处,有:南关岭、革镇堡、小平岛烽火台;旅顺口区1处,即长岭子烽火台;金州区6处,有:孛兰、台子山、二十里堡、亮甲店、望海埚、望海山烽火台;普兰店市1处、即永安烽火台;瓦房店市1处,即驼山烽火台;庄河1处,即黑岛烽火台。
纵观大连地区的烽火台,它们分别以复州城为中心呈东西走向;以金州卫(今金州镇)为中心呈南北走向。这样,就使大连地区的烽火台呈T字型走向。这种结构,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地处祖国边陲的大连人民在卫国保家中的责任和义务。永乐十七年(1419年)6月14日,辽东总兵刘江到金州卫巡视,接报“东北海岛有狼烟,发现大批倭船来犯”遂率部埋伏于望海埚(今金州区亮甲店镇金顶山)烽火台上,将近1600名倭寇一举全歼,毙敌741人,俘敌857人,取得了抗倭大捷。从此,至十九世纪初叶400多年间,倭寇未敢来犯。烽火台的历史是长河,也是繁星,它的闪光点即是一页页的悲壮,更是由此而凝炼的文明和不朽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卫国保家”的爱国、爱家乡的思想。
大连地区的烽火台,也是大连文化的体现。由于历史的原因,大连地区烽火台的守军大多由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从异地调入。他们带来了中原及各地的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与大连本地的文化碰撞,最后融为一体,使大连的文化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发展,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烽火台所传承的文化至今仍有影响,仅举一例:大连沙河口区的台山街,就是因烽火台而得名。可见烽火台文化的影响,至今犹在。据此,我们可以说:烽火台像长城一样是我们大连地区人民的精神、性格和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汉代以来大连地区的文明,它体现着大连人民厚重的文化。
——摘自于《大连日报社》2010年6月10日作者王军《卫国保家烽火台》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