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整体性

http://s3/mw690/001WM4Nrzy7nQLuONaO52&690
http://s9/mw690/001WM4Nrzy7nQLuXjJK08&690
http://s10/mw690/001WM4Nrzy7nQLvhsg159&690
http://s9/mw690/001WM4Nrzy7nQLvb1aMd8&690
http://s14/mw690/001WM4Nrzy7nQLvy2Prfd&690
http://s3/mw690/001WM4Nrzy7nQLvRB6O22&690
http://s7/mw690/001WM4Nrzy7nQLwagIu56&690
课题 |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第一课时 |
||
主讲人 |
理科组 |
授课时间 |
9月28日 |
授课地点 |
新疆师范大学 |
||
教学分析 |
1. 2. 3. |
||||||
教学目标 |
1.从两方面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整体性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 通过案例教学,明白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通过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一的整体的观念,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在于通过实例理解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 难点在于分析整体性。 |
||||||
教学方法 |
案例教学法,启发法 |
||||||
教学媒体 |
多媒体辅助教学 |
||||||
教学过程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 |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
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
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自然环境是由各个要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 |
||||
新课讲授 |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小组讨论对其作出回答。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解】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
通过阅读教材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答案,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阐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
进行启发性教学,结合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小组讨论探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
||||
巩固新课 |
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
||||||
作业布置 |
既然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由各个要素构成,那么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地点不全都是一样的呢?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课下探究,我们下节课再来揭秘。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
教材中的位置 |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