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更多是使用震度这一标准,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各地的情况。
2
地震可以不可以预测?
在日本这5年多时间里,日本发生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次地震,在我的记忆中就有一次提前了近半分钟预警。更多的是发生后的1-5分钟内发出警报。发出警报的渠道:电视,网络,广播(类似村广播站?),进行过短信登录的人还能收到手机短信提醒。自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后,NHK已经采用多国语言进行地震警报。
3 地震防灾
学校:小学至初中的学生必须自备防灾坐垫——强制性。平时是坐垫,发生地震等灾难时可以戴在头上保护头部。
公司:每年公司会开会改进防灾制度,检查安全帽,担架等设备是否备齐,应急食品是否过期,确认最合理的避难线路了及地点,并分配各自的任务,比如:假象大灾难发生时谁负责确认在外的员工安全,谁负责引导大家到安全地点避难,谁负责送受伤员工去医疗站等等。
住宅区:有指定的最近的避难场所,多位学校和公民文化中心。另外每年有防灾训练,每次我都偷懒没去
真不应该啊,以后一定认真参加。
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市: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震防灾中心,免费为市民开放。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地震的知识,以及还可以体验不同震度带来的感受。
4 建筑物
在网上看到说这次的雅安地震导致芦山县房屋99%倒塌,在怀疑其中有多少豆腐渣工程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地震不多的中国,房屋本身就不抗震。
1978年6月12日17点14分,日本宫城县冲发生了7.4级地震,房屋大量倒塌。3年后的1981年新的《建筑基准法》颁布实施,对建筑物的抗震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发生,在981年前修建的一些低层楼房倒塌,而很多新修建的超高层建筑物却在地震时受损较小。2000年,日本政府再次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基准。
5 地震发生
在日本地震发生时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或者收音机,尽可能快地获得相关信息以判断是否避难。记得3.11后的一次大余震时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出去周围却一片寂静,一个人都没有...当然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的建筑物估计都不抗震,所以还是尽快跑到开阔处比较安全吧。
记得3.11地震发生后不少人取消了出游计划,很多宴会也禁止了所有含酒精的饮品。一段时间内感觉整个日本都陷入了沉闷,不少的酒店餐厅收入剧减有苦难言。
虽然当时日本国内外对日本人在面临灾难时表现出来的冷静守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少数报道提到,由于出门太急很多人都没有锁门,等回到家后发现被盗了...
在驾校学习时,“驾驶礼仪”也是必须内容之一。不管你的驾驶技术再好,如果在路过人行横道的时候没有让行都不能通过考试(即便是绿灯的情况下)。听到救护车,消防车的警笛必须让行!
6 灾后重建
日本的灾后重建工作速度貌似并不快。某电视台的3.11地震2周年特别节目里有几个镜头印象比较深刻:几个日本人排成一排,手拿两个桶,一边前进一边仔细挑选着废墟里的金属物,日本人真的是将“垃圾分类”发展到了极致啊!另外一个镜头,在体育馆内放满了从废墟中清理出来的物品,有相片,有玩具等等让大家前来认领。配音说到“任何一件小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最后的回忆。”当时眼泪就忍不住了。
另一方面,从灾区清理出来的废墟需要处理,而事实上很多地区的居民都拒绝接受这些废墟被运到自己所在城市的垃圾处理厂,特别是来自受到核污染比较严重的福岛地区的。唉,确实是一个很难能的决定。
相对来说中国的速度快很多。2011年3月份我曾去过北川地震遗址。在山外修建起了很多新楼来安置灾民(至少名义上是),受灾地的外围有好几家餐厅,里面不能随便进入,得买票乘专车进入。置身其中真的是被震撼了,之前的二层变成了一层,有些房屋甚至翻了个儿。就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走在我前面的几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嗑着瓜子,瓜子壳还是随地扔,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心寒”。
7 关于这次四川雅安地震

据日本东大地震研究所的加藤教授分析说:在四川盆地西面有一个长约500公里的“龙门山断层带”,这个断层的活动与地壳变动相关。太平洋板块运动中从西南方向撞击到中国所在的欧亚大陆板块,受其影响,西藏高原等中国的西部地区向东挤压,而中国东部地区的地壳非常坚固,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四川省所在的地壳受力变形。龙门山断层属于低活动断层,所以一直以来都为受到重视。由此可见将来在附近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小,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平时多积累相关知识。
去年,我曾写过一篇《在地震发生时学会保护自己》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雅安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