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片假名”——注音符号
(2013-11-15 22:28:52)
标签:
注音符号 |
分类: 微型研究 |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后面的《汉语拼音方案》,你会发现在汉语拼音字母下面写着一些形如ㄅㄆㄇㄈ的奇怪符号。我曾经问别人这是什么,结果有不少人都说这是日语。
注音符号的产生要追溯到民国初年。它来源于早年章太炎创造的记音字母,1912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年发布。日语的片假名是从汉字楷书中取得的,注音符号来源于古汉字和汉字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注音符号并不是最早的汉字拼读系统,在它前面有威氏拼音、邮政式拼音等,但它独树一帜,因为其它系统,包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使用的都是拉丁字母,(PS:当时的这种情况被称为“汉字拉丁化”。)惟它采用类似日语片假名的设计(但两者并无关联),在表音的同时不丢掉汉字传统。同时它首创了用符号表示声调的方法,这后来被汉语拼音吸收。
直到现在,注音符号还是台湾主要使用的注音方法。大家如果注意台湾歌手的一些MV,如周杰伦的《反方向的钟》,里面就有注音符号。而中国大陆从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后就停止使用了,只在字典中保留。
我在了解注音符号之后常常想:它能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之前我提到了日语的片假名,片假名在日语中用来表示外来名词,注音符号能否起到同样的作用?现在在对于外来的不能用来意译的名词,如地名、人名等,多采用汉字音译,但这样音译后于原音已有不小的损失,因为汉语拼音中并没有全部的发音组合,有时甚至会遇到无法音译的情况。但是如果使用注音符号来音译,就几乎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注音符号可随意组合,且汉语中的音比较全。
当然,我支持意译优先。我发现日语中有相当数量的词是通过片假名音译的,而非意译,这导致在本国语中加入了大量未经消化的外来语,这就失去了表音文字音译的意义。
示例:
basketball
['bɑːskɪtbɔːl]
注音符号表音:ㄅㄚㄙㄎㄟㄊㄅㄛ
对应汉语拼音:b a s k ei t b
o
片假名表音:バスケットボール
对应罗马字:ba su ke t
to bō ru
其实注音符号表音比片假名表音更接近原来的读音。
前一篇:悲秋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