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上的骂声”未必就等于民意

(2015-03-06 14:18:29)
标签:

杂谈

中国互联网用户现在已经超过5亿。互联网用户超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网络问政”、“微博反腐”等民主政治新范式的勃兴。一项公共政策,或者一部法律,问计于民的结果,因为网络的时髦与便利,往往是以“问计于网”的形式呈现。
网意,看起来就像是民意的“现在进行时”。可是,网意等于民意吗?
网意当然可以等同于民意,但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是技术前提,人人有随时能表达意见的网络平台;二是意识前提,人人有借助网络表达真实诉求的意愿与能力。
就前者而言,随着“宽带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但围绕网络资费的争议就从未间断。起码眼下来说,网络民意确实“价格不菲”。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大批无法上网也不懂网络的民众,因而,网络民意的覆盖面依然有限。
而就后者来说,也许未来的中国,公权部门振臂一呼,就像农村大喇叭召集村民开会一样——大家都呼啦啦端坐于网络终端,鼠标点江山、键盘敲蓝图——但就眼下的情况来说,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抛开抽象的网络民意不说,即便是热辣新闻的万千“网友跟帖”,抛开所谓水军争执不谈,“盖楼”的群体基本相当固定。用专家的话说,“我们提到的网络民意,毕竟是互联网各个终端手敲键盘的年轻家伙们的意志,不一定是大街上芸芸众生的意志,是不是后者的意志,往往有深究的必要”。也因此,我们对整个社会的民意的了解,比网络民意更为困难。
让我们回归网络“骂声”的现实。有一则正面报道:河南省临颍县政府网站开办的《百姓论坛》,被众多网友热捧为“中国最牛县区论坛”,牛在何处呢?县长发帖200多个,其专栏的帖子点击量达98.5万次,各县直单位和乡镇实名回复处理,各种投诉、举报类的“骂帖”占据大多数,常年不删。官民之间的互动,“骂帖”居多,在感慨政府网站尊重民意的同时,也有疑问:这种“互动”的范式,效果究竟如何?如此多的骂声,究竟是权力作为失当,还是诉求表达“霸气”?在这样的“骂”与“被骂”的关系中,公共利益能心平气和地找到“最大公约数”吗?
其实,“网骂”要不要尊重,本质上是个伪命题。泼妇式骂街不能因为披上了网络的外衣,就立刻有了被重读的底气。网络上需要被尊重的,是客观理性的表达、有理有据的声音,就算是“骂”,也要“骂”得有操守、有品性、有边界。“网上的骂声”不等于民意,更不等于需要通盘考量的筹码。听听“网络上的骂声”,固然有兼听的气度,但如何善听“网骂”,显然还是门高深的技术,需要权力者潜心修炼、全面领悟。

来源:2013/01期  作者:邓海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