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旧报·旧刊
(2021-05-24 02:12:21)
标签:
旧书历史文化娱乐收藏 |
分类: 读书杂谈 |
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平时喜欢去两个地方:旧书店和新书店。当然也有旧书摊。过去,发现去新旧书店的人非常多,如今发现去旧书店的人要多于去新书店的人。人对于女人是喜新厌旧,而对于书呢?总感到有点喜旧厌新。
在书荒的年代,看到书报刊都感到非常亲切。每次遇到一本书也好、一本杂志也好、一张报纸也好,如获至宝,都想翻一翻、读一读,也都想珍藏起来。人不是猪,人会思考。他或她不仅需要物质生活,更需要精神生活。可过去的岁月,仅有物质生活,非常缺乏精神生活。
如今,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了。什么样的书都出版了。很多人去新书店,是看看都出版了什么新书,东翻西翻,什么书都不想买。然后把喜欢的书拍个书影,便到网上搜书,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回。
可是,去旧书店就不一样了。感觉不一样,心情也不一样。旧书店有旧的书、报、刊。总感到,那些旧的纸张文字耐看,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一直无法让人解释清楚。走进旧书店让你无法脱身,除心情快乐外,面对让你眼前一亮的好书,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购书欲,它能把你的精神牢牢抓住、紧紧的缠绕着你,让你无法摆脱,让你忘记时间,忘记饥饿,最后非把身上带的资金全部买成书才行。因为你在观察和翻书的过程中,你感到你需要这些书,它能影响你的前程、事业、爱情、生命等等。因为这些书能给你带来智慧,带来光明,带来幸福。你不把这些书买回,你会坐卧不宁、寝食不安的,甚至你会遗憾的。由此看来, 电子版的书永远也代替不了纸质的书。
我去旧书店、旧书摊,遇到过老的书报刊,一般来说,老报纸遇到民国的少,大部分是文革小报、八十年代出版的晚报。也买过八九年的人民日报合订本。2013年,我在昆明工作时,在潘家湾旧书市场,发现一家旧书店有不少文革小报,都是合订本,内容不是很好,文革味不浓。但我也买了一点。遗憾的是过去,在北京的旧书摊上,遇到不少民国老报纸,都是随便翻翻,感到太大,破破烂烂的,都没有要。其实,这些民国老报纸非常有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北京刚有旧书摊时,我每次去逛,都能发现有不少民国老杂志。记得有《论语》《子曰》《新观察》《语丝》等等。也有影印的民国老杂志。有的是小本的全套,也不贵。翻看内容,都是繁体字,有阅读障碍,就打消了购买的欲望。看来,是与这些书无缘。
但是,我对《读书》刊物非常喜欢,里面的文章多是书评书话。后来从创刊买到了1995年底。在旧书店、旧书摊也购买了不少文革时期出版的《红旗》杂志。
关于旧书,特别是文革小说,我在旧书店、旧书摊见一本买一本。我看过一篇文章,文章讲,由于文革时间不长,出版物不是很多,故收藏文革时期的出版物很有价值。文革时期的出版物小说我买的不少,内容都是讲阶级斗争的,阅读起来也感到无聊。但是,据说中国有不少人在研究文革小说,有的人也写出了文革小说研究。在这里我引用一段网上搜来的什么是文革小说:文革小说具有特定的内涵,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5-1976.10)出版或重版的小说。但由于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所以76年10月至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新出版的相当一部分小说,仍然没摆脱文革小说“左”的框框,仍然主张“三突出”,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小说也应该包括这部分小说在内。
建国后到八九十年代,这段时间的出版物从封面设计到印刷质量都不错。纸张好,有的人讲那是进口的纸。有的书还有不少漂亮的插图。如《金光大道》《艳阳天》等等。这些旧书摆在书架上非常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