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食小馆”与“杂书小店”
(2021-03-03 05:43:44)
标签:
旧书收藏文化杂谈历史 |
有一天,我坐公交车去医院,路过一个路边饭馆,名字叫“杂食小馆”,我感到很有意思。因为我给《今晚报》写过一篇文章叫《杂食与杂书》,这让我想起了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也就是食与书的问题。我感到这两个食粮是不平衡的,精神食粮要大于物质食粮。
很多人,喜欢去逛书店,而不怎么喜欢去逛饭馆。而一些特别喜欢书的人就喜欢逛旧书店,旧书店一般很小,但书确实很杂。各个年代的旧书及新书可以说都有点。新书店是无法和旧书店相提并论的。
有的旧书,你还没有出生,它就出版发行了,你感到好奇,就翻看一下那些旧书,先看看书的外观,封面设计,后看书内有没有插图、插画,然后再翻看一下书中文章的内容,感觉一下那个时代的形势和气势。从书的纸张质量到字迹的印刷,你能感觉到那个时代人的生活气息、生存状态、工作情况、精神面貌等。书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有时在旧书店翻看线装书,当然北京的中国书店一般很难翻看那些线装旧书,都在柜子里锁着、放着,你可以从展示平台的玻璃外罩外观看一下里面的线装书,有发白的线装宣纸,有木刻印刷的字,也有石印的字。那些平装书无法和线装宣纸的书去比较了。
我当兵在1981年10月26日来到北京后,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就是遇到了北京的中国书店,其实也就是旧书店,后来就是一些旧书摊了。琉璃厂中国书店、灯市口中国书店、隆福寺中国书店、新街口中国书店、海淀中国书店,潘家园旧书摊等等。它们成了我周日必须去逛的圣地。如今我爱逛旧书店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病根。19岁到20多岁,养成了不爱新书爱旧书;不爱逛新书店爱逛旧书店。那些繁体字、古文的线装书、民国版旧书,我看不懂,象天书一样,让我有点反感,我很少去花钱买它。当然,那些旧书也贵一些,这不是不买的主要原因。我对民国旧书、建国后期出版的一些繁体字文史哲也去翻看一些,感觉内容不错,文章写的很有趣味。真正买的旧书多是六七十年代的旧书,也有八十年代的出版物。有小说、散文、历史、哲学、文化方面。每次逛旧书店,多是随便翻翻那些旧书,而买不了几本旧书。最不好的一个习惯,就是买回的旧书,拿到住地放在一个木箱子里,很少再去阅读它。这让我感到吃惊,喜欢买或者叫淘旧书,而不喜欢看旧书。但是,也不能说一本也不看。有时,工作之余,打开柜子,一本一本的随便翻看,走马观花,感到心情非常舒服、过瘾。好像精神上吃了一次大餐,有的书如素菜、有的书如鱼肉,书不同味道也不同,总之,每本旧书都有味道。这让我忽然想起,有的人喜欢看书,但他不喜欢写文章或者出书;有的人喜欢集聚旧书,而不太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买书也喜欢写书;也有一些人不喜欢买书,但喜欢写书。
书与人,有四种情况:一种是买而不看书者,算是积存干果粮食的人,也是象那些喜欢收藏古玩字画的人一样,算是藏书人。第二种人是也买也藏也看书者,是守书人,积书就是积存精神食粮,可能这些人,过去精神上闹过严重饥荒,未吃饱过。第三种人是喜欢看书的人,有的也买也借也租书,买书不是很多,这些人是喜欢吃果实的人;第四种人是喜欢写书的人,是种果树的人,种出的果子他们很少去吃,因为太多太容易了,甚至太甜了,够了。他们不是真正特别喜欢书的人,不算书痴,他们喜欢写书是一种职业,为了生存,必须写书,写出的书他们自己也不看,就是卖钱,养家糊口。 当然,他们也买书,他们喜欢写什么书就买什么书,买书是为了写作当参考资料。买书是有目的的。
据我观察,喜欢什么书都买者,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是书店病人,我看是一种精神反常者。他们也经常说,我这是犯罪,再买这一次旧书,以后就不买了。可是,看到别人买了什么书,他照样又去买,他们的一生是为书而累的一生。作家看不起这种人,收藏家也看不起这种人。卖旧书的人也看不起这种人,因为这种人什么书都买,不能产生效益。但他们又喜欢这种人。因为这种人已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是能给他们送钱的人。这种人,老婆孩子也反感,因为这种人省吃俭用的去买书,钱很少乐意给父母老婆孩子。钱都花在了买那些破破烂烂的旧书上了,放在家里有异味、不卫生,更严重的是书侵犯了家人的生存空间。
什么书都买者,这种行为算是藏书吗?不是。因为买的旧书五花八门。没有精品的书。算是百科全书式积书。有文史哲不说,还有书法绘画、菜谱、食谱、收藏、养花、养鱼、钓鱼等等。人的爱好不同,自己的确难以控制。有人喜欢玩游戏,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喝酒,有人喜欢打麻将,有人喜欢养鸽子,有人喜欢养狗,有人喜欢钓鱼。等等。但对于书痴来说,这些爱好与上述者的爱好大同小异,没有错。但是,也不能痴迷不悟,也要改一改对旧书过于贪恋之心。应该对价值不大的旧书进行断舍离。书最不利的一个方面,就是太占地方,当然也存在一些消防方面的问题。有一利必有一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