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93
  • 关注人气:3,8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鹽)澉水志

(2012-04-22 13:55:51)
标签:

四库全书

史部

地理类

都会郡县之属

澉水志八卷

宋常棠撰

文化

分类: 古籍文献

(海鹽)澉水志

【宋】常  棠 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地理类

    都会郡县之属

    澉水志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常棠撰。棠字召仲,号竹窗,海盐人。仕履未详。澉水在海盐县东三十六里,《水经》所谓“谷水流出为澉浦者”是也。唐开元五年,张庭珪奏置镇。宋绍定三年,监澉浦镇税修职郎罗叔韶使棠为志。凡分十五门:曰《地理》,曰《山》,曰《水》,曰《廨舍》,曰《坊巷》,曰《坊场》,曰《军寨》,曰《亭堂》,曰《桥梁》,曰《学校》,曰《寺庙》,曰《古迹》,曰《物产》,曰《碑记》,曰《诗咏》,而冠以舆图。前有叔韶及棠二序,敍述简核,纲目该备。而八卷之书,为页止四十有四。明韩邦靖撰《朝邑县志》,言约事尽,世以为特绝之作。今观是编,乃知其源出於此。可谓体例精严,藻不妄抒者矣。(谨案:澉水虽见《水经注》,然是书乃志地,非志水,不可入之山水中。以镇亦郡县之分区,故附缀於《都会郡县类》焉。


目錄


 海鹽澉水志序
 常棠序
 澉水志上
  總敘
  地理門
   沿革
   風俗
   形勢
   戶口
   稅賦
   鎮名
   鎮境
   四至八到
   水陸路 
  山門
  水門
  廨舍門
  坊巷門
  坊場門
  軍寨門
  亭堂門
  橋梁門
  學校門
  寺廟門
  古蹟門
  物產門
   早稻名
   雜穀
   絲布
   貨
   花
   果
   菜
   竹
   木
   藥
   禽
   畜
   海味
   河味  
 澉水志下
  碑記門
   澉浦鎮題名記一
   澉浦鎮新刱廨舍記
   澉浦鎮題名記二
   美固堂記
   黃道山水池記
   思賢碑
   德政碑
   鮑郎場題名記
   還朝序
   秀野堂記
   鮑郎場政績記
  詩詠門
   題金粟寺菴〔周壽〕
   和前韻〔徐嘉言〕
   三里塘搯梅〔葉樾〕
   弦風亭〔趙潛夫〕
   稅亭即事〔曾焄〕
   題西湖水閣〔常顓孫〕
   游悟空寺二首〔常顓孫〕
   游若山寺〔常令孫〕
   秦皇廟〔常棠〕
   花婆井〔常棠〕

澉水志 〔宋〕常棠撰


海鹽澉水志序


嘗謂六典不作無以考周家風土之厚薄民物之耗豐圖籍不收無以知秦人山川之扼塞戶口之強弱此澉水之志不可無也澉水斗大一隅厥土斥鹵凡邱源之流峙稅賦之重輕道途之遐邇【 刻本作遠近】 聚廬之眾寡與夫選舉名數先賢遺跡素乏圖經茫無可考叔韶效官于茲甫及半祀正欲搜訪輿理為紀載吏事鞅掌未暇也竹窗常棠字召仲寓居是鎮一日告余曰郡有嘉禾志邑有武原志其載澉水之事則甚略焉使不討論聞見綴緝成編則何以示一鎮之指掌於是正訂稽考集作一經名曰澉水志澉水者蓋水經所載谷水流出為澉浦者是也召仲其容辭紹定三年重陽前一日修職郎監嘉興府海鹽縣澉浦鎮稅兼煙火公事羅叔韶序

 

常棠序


紹定三年鎮尹羅儀甫屬余撰澉水志雖一時編集大略而儀甫滿去竟勿遐問逾七八政粵歲既久訂正尤詳因日邊孫君來此聽訟優長遇事練熟雖鎮場廢壞非疇曩比然能公謹廉敏明燭隱幽才幹有餘趨辦自足爰割已俸售募鐫行水軍袁統制聞而喟然曰是書不刊於鎮稅全盛之前而刊于鎮稅凋弊之後甚可嘉已銳捐梓料肅贊其成噫元和郡縣志丞相李吉甫所制也後三百餘年待制張公始刻于襄陽今余所編澉水志後二十七祀權鎮孫君即鏤于時阜則是書之遇知音又不大可慶耶竹窗常棠書

 

 

澉水志上
宋常棠撰


 總敘 【 刻本此下卷之一】
按乾道文書令諸犯
聖祖名 廟諱 御名正字皆避若遇書籍及傳錄舊事則為字不成 【 此書從宋本錄出提行空格均仍其舊下同】

 地理門
  沿革
澉浦舊屬會稽元和郡縣志云禹貢揚州之地周時吳泰伯置城為越所并漢順帝永建四年陽羨令周喜上書遂分浙江東為會稽郡西為吳郡輿地廣記云秦置海鹽縣屬會稽郡吳越時分境于檇李檇李今屬嘉興縣界以此澉浦考之乃古越地石晉時吳越錢氏奏置秀州始隨分隸又水經云東南有秦望山旁有谷水流出為澉浦秦望山在會稽及鮑郎場十灶九在秀而一在越是知澉浦古隸紹興而今隸嘉興

  風俗
輿地廣記云古揚州地人性輕揚尚鬼好淫祀此方不事田產無倉廩儲蓄好侈靡喜樓閣惟招接海南諸貨販運浙西諸邦網羅海中諸物以養生水鹽地溼俗僭

  形勢
鎮南鎮西諸山峻秀東與北多低矮白山不種林木東枕大海相望秦駐蹕山實為嶮要

  戶口
戶口約五千餘主戶少而客戶多往來不定口尤難記

  稅賦
隸縣之德政鄉田肥稅重惟石帆秦山二村在鎮東海邊多致陷沒

  鎮名
唐開元五年張廷珪奏置 【 按水經云秦望山谷水流出為澉浦因名】

  鎮境
東西一十五里南北五里 【 武原志云周回五里半紹興閒人民稀少今煙火阜繁生齒日眾故不至此】

  四至八到
東至海岸邊海界 西至六里堰近潮村界
南至篠山邊海界 北至官蕩草新浦橋界
東南到葛母山界 西南到鹽官靈泉鄉界
東北到秦駐山界 西北到鮑郎浦界

  水陸路
水路西去海鹽縣四十里北去嘉興縣九十里陸路東去海鹽縣三十六里南去鹽官縣八十里

 山門 【 刻本此下卷之二】
長牆山在鎮東三里高八十丈周圍十九里山之阿有黃道祠山之下有造船場山之巔立烽燧山之外捍大海秦始皇東遊登山望海以其孤聳遙望如堵牆因名 葫蘆山在鎮西南四里四望絕在海中如葫蘆出沒之狀潮生潮退葫蘆自若 篠山在鎮東南六里 秦駐山在鎮東北一十五里有始皇廟下有聚落有荒草蕩俗為秦駐塢始皇東遊曾住此山 沈氏山在鎮東北五里 半潮山在鎮東北五里 青山在鎮東三里為鎮市之主山下有屠懷智墓【 刻本無此六字】  廟山在鎮西北三里地名(石賴)頭上有(石賴)王土地廟 澤山在鎮西南五里 黃毛山在鎮西北四里 【 右十山不種林木官給亭戶養草煎鹽之所】  (上若下山)山在鎮西北五里上有普明院及朱令公廟 陸墓山在鎮西北五里因姓得名 石屋山在鎮西北五里上有石壘成屋舊傳黃巢時民避兵處 楊山在鎮西北六里 碧里山在鎮西北九里 吳家山在鎮西四里【 右六山不種林木百姓牧養牛羊處所先是亭民百姓互爭柴山自五代至 本朝有訟屢經 御判人以石匣貯文以藏于地二百年初無定屬每歲交鋒山上殺死不已淳熙十一年倉使石檢詳起宗委幹辦公事常于公暇采輿論參酌予奪各分定界永為不易之論具奏 上悅由是息爭】譚家嶺山在鎮西南十里與臨安府鹽官縣黃灣交界上有譚仙廟 【 刻本無此五字】  泊櫓山在鎮西三里高冠諸山輿地志云始皇渡海泊櫓此山因名舊傳昔海舟泊此山下後沙漲接鎮境 荊山在鎮西南五里佔永安湖之勝山有悟空寺寺有五顯靈官廟其感應通靈 葛母山在鎮南五里 橫山在鎮西三里柵橋上 颺山在鎮西南五里永安湖之側【 刻本無之字】  月山在鎮西三里堰下 竇家山在鎮西南三里 【 刻本無南字】  雞籠山在鎮西南三里 【 刻本在吳家山後】  鳳凰山在鎮西南二里 吳家山在鎮西南三里 馬鞍山在鎮西北五里 金牛山在永安湖西北 塘灣在鎮東市中捍海岸也後聚居其上遂為市井 棋子灣在鎮東長牆山外 羅漢山在鎮東泊櫓山側 慈竹灣在鎮南二里 細柳灣在鎮西三里 竇家山在鎮西竇家山上 張灣在鎮西南六里堰上 蔡灣在鎮西南孫家堰南 南姚灣在鎮西北五里 北姚灣在鎮東北五里 西陳灣在鎮西北黃毛山背 東陳灣在鎮西北黃毛山背 夏灣在鎮東北八里 陸吳灣在鎮西北五里 橫山灣在泊櫓山前 徐灣在柳家橋南 邵灣在六里堰下 張塔【 刻本作搭下同】 在鎮市塘上古捍海增岸後民旅聚居其上為市今俗呼白塘上 陸塔在六里堰下 沈塔在鎮市南 鴉鵲墓在陸塔客舟不上岸者多在于此泊舟為埠頭

 水門 【 刻木此下卷之三】
海在鎮東五里達泉湖西通交廣南對會稽北接江陰許浦中有蘇州洋遠徹化外西南一潮至浙江名曰上潭自浙江一潮歸泊黃灣又一潮到鎮岸名曰下潭東北十二里名曰白塔潭可泊舟帆亦險要處雖在澉浦金山兩軍之閒相去隔遠夜暮緩急卒難應緩昔日 朝廷欲立巡檢寨今澉浦水軍置鋪于此 招寶塘在鎮市中海濱高峻易涸易盈淳熙九年奉御筆命守臣趙善悉相視重濬面闊三丈底闊二丈二尺深五丈市鎮止有此一運渠 永安湖在鎮西南五里周圍一十二里元以民田為湖儲水灌溉均其稅於湖側田上稅雖重而田少旱四圍皆山中閒小隄春時遊人競渡行樂號為小西湖 東浦在鎮東大海透入東北(石賴)頭潮入汲煮鹽 鮑郎浦在鎮西北十二里古老云昔鹽場開基于此有姓鮑者鑿浦煮鹽因名曰鮑郎者吳俗女夫之通稱也後沙漲移入東浦側紹興經界為田是浦接連招寶塘為河至今俗呼為鮑郎浦又按南史孫恩作亂海鹽令鮑陋遣子嗣之追奔陷沒于此 放生池南渡以來本鎮刱亭于海瀕收稅即今之弦風亭也亭之東鑿小湫每遇 聖節鎮官率合鎮見任寄居文武兩班于此祝聖放生 艮澤黃道山下枕龍眼潭泊舟處地勢高峻客旅居民無井可汲山之腰有泉源先是廟僧善機用工峻鑿以濟汲用淳祐十一年統制刑子政開廣立屋三閒因扁斯名 六里堰在鎮西六里高下相去數仞為惠商澉浦石帆三村灌田隄防之所緣舟船往來實為入鎮門戶因置車索今屬本鎮提督 三里堰在鎮西三里元無此堰淳祐九年六月大旱民居沿河私捺小堰至水通諸堰悉復毀去獨此堰為居民私置車索邀求過往久為定例然軍船之往來鹽場之綱運酒庫之上下與夫稅務諸場之版解商旅搬載海岸南貨別無他歧河流易涸實為不便況此方既有六里堰足以防閉水利此堰贅立委是為害淳祐十年茶院酒官朱南杰申縣開掘濟利一方但提督諸堰實隸鎮官常宜覺察重捺邀求之弊 孫家堰在鎮西南四里 沈家堰在鎮西南半里 北湖堰在鎮西南蔡灣側 鎮閘在鎮市中今隸鎮官司

 廨舍門 【 刻本此下卷之四】
鎮廨昔鹽場兼職嘉定十四年察院羅君相請分專員紹定六年羅叔韶始買丁橋東民地以刱廨 鮑郎鹽場廨在通江橋側 巡檢廨在安德橋側

 坊巷門
阜民坊在鎮前街西 張家衖在鎮市北 張塔 【 刻本作搭】 街 【 刻本作衖下同】 在鎮市南 義井巷在鎮市南 塘門街在鎮市南 廣福坊在鎮前街東 馬官人街在鎮市南 海鹽街在鎮北

 坊場門
澉浦稅場係鎮官兼職嘉定十四年朱俯修鹽場得舊額有騎都尉監澉浦鎮稅兼鮑郎鹽場大觀二年重修字朱俯以前卻以鮑郎鹽場兼澉浦鎮稅煙火公事繫銜至是始分專員 鮑郎鹽場東亭元五灶南亭四灶緣東亭人貧額重南亭人多盤少嘉定十四年十二月申明倉臺移東亭一盤過南亭添作五舍東亭減作四舍 戶部犒賞子庫酒庫昔在璵城後遷茶院去鎮西一十二里紹興初有鞠姓者抱倅廳緡錢繼屬漕司庫官兼之因立子庫于市淳祐八年增刱新樓 市舶船在鎮東海岸淳祐六年創市舶官十年置場 抽解竹木舊係監鎮提督抱納漕司竹木錢淳祐四年漕使袁右司差專官下鎮抽解自後為例鎮官無預抽解抱納錢如故雇發 鐵布軍需場鐵布舊屬鎮稅淳祐九年浙西安撫司差官下鎮置局

 軍寨門
水軍寨在鎮東海岸淳祐閒撥許浦水軍百人於長牆山下歲易一戍開禧丙寅統制王復古置寨隸殿司 巡檢營在鎮市浦東

 亭堂門
弦風亭在海岸即鎮官收稅之地紹興閒監鎮葉樾創名曰觀瀾寶慶三年監鎮趙潛夫改今名 宣詔亭在鎮前端平元年監鎮張思齊立 閱武亭在長牆山上王復古立 時阜堂即鎮廨之東廳監鎮傅彭壽扁斯名 秀野堂在鮑郎場西側 美固堂在水軍寨淳祐九年統制邢子政立

 橋梁門
跨浦橋在鎮東浦上 新橋在鎮東五里 閘橋在鎮市中 丁家橋在鎮廨前 通江橋在鮑郎場前 鴻橋在鎮市北浦上 西石橋在鎮市西犒賞子庫側過橋南為入永安湖路 鹽倉橋在鎮西橋下水通(石賴)頭鹽倉舍 安德橋在巡檢廨側 柵橋在鎮西三里本鎮纂節發引收稅之處 望湖橋在鎮西南五里地至澉墅西通永安湖東至海岸中分水脈至錢港入鎮市 戴家橋與望湖橋為八字橋下南至東王村通海岸北通孫家堰 新浦橋在鎮北二里入縣路上 張公橋在六里堰下本鎮運河水脈至此始分為二由橋側上西南王家莊到茶園通港由橋下入西北火燒涇到玄通港然皆淺狹易涸欠浚鑿 金家橋在鎮西北六里客旅巨舟重販者多於此泊入鎮貿易復歸解纜 孫老橋在六里堰下或遇淺涸客貨多以步擔運於此發舟

 學校門 【 刻本此下卷之五】
鎮學昔時未有嘉定十一年鎮官徐之紀繪夫子像就禪悅教院行舍菜禮自後歲節冬至于此序拜鄉飲

 寺廟門
禪悅教院在市中元祐二年僧惠林建施水院建炎元年請到院額實本鎮祝聖行香處 悟空寺在鎮西南荊山建隆二年僧德升開山為永安寺治平元年賜額 祐福禪庵在鎮市浦東寶祐二年僧永固開山建觀音殿及塑菩薩像為焚修所接延雲水棲止安禪 廣慧禪院在金粟山下 國初錢武肅王賜號施茶院祥符元年改今額 永福教院在鎮市浦東乾道元年僧普澄建觀音院為焚修所後為徑山接待院 普明院在鎮西北五里若山周顯德六年僧實強立觀音院治平元年得額 東嶽行祠在鎮市東北建炎閒有白猿出入神馬馳驅毛巡檢夢神曰何不刱嶽祠毛乃於營側立祠每歲暮春諸鄉民社祈求豐稔感應如響 張帝廟在鎮南市嘉泰三年立紹定三年重建後泊戶以廟門為酒肆寶祐二年監鎮張焯與茶院陶監酒拆去酒店立李太尉小殿對廟門以免穢雜 真武祠在澉市浦東淳祐五年鎮守澉浦鎮統領水軍南京指揮尚景捨資塑真武像并龍虎君 醫靈祠在鎮之東青山西南側王家畹之西開禧三年里人孟毅夢神呼曰吾閩中吳真君當食此方福祐斯民晨見海中有一神主浮海至岸遂居于側毅因捨基刱殿尊奉後閩商繪像傳塑諸祈療病者甚驗四方咸集遂成叢林 顯應侯廟在長牆山後石帆村因海沸此村半陷為潮遷出山頭建炎二年僧若中開山俗呼為黃道大王寶慶三年都運諸大卿請到廟額黃大王不知何所從始或謂楚黃歇封于吳其子隱海邊修道石帆村既廢為海歲久因循無所考究或謂古有姓黃人居山後山以人而得名故就稱為黃道山神以山而得名故就稱為黃道王嘗觀東坡載儋耳山云里人呼為山胳膊偽稱其神為鎮海王元豐五年七月始詔封山之神曰廣德靈王初無姓名來歷今里人俗呼為黃道大王至寶慶始敕封顯應侯龜蒙云甌粵山椒水濱多廟貌信夫廟中有神曰楊太尉尤為靈異几客舟渡海祈禱感應如響意其亦是石帆村聰明正直之人遵海而南無不尊敬 廣福廟在鎮東市廣福坊側舊傳建炎閒潮入東浦人于水際得木主題曰廣福明王時人因祠為當界土地沈氏捨基為廟至今每歲以得木主日為生慶誕 吳越王廟在鎮西南三里地名澉浦墅崇甯閒立為土地祠今攷吳越國王傳錢俶字文明祖鏐唐末據吳越地俶嗣位至我朝宋雍熙元年改封吳越國王今澉墅吳越地也意錢俶其神乎若以為吳王夫差越王句踐考其本傳吳王闔廬興師伐越越擊吳敗於檇李射傷闔廬垂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及吳圍越于會稽句踐請為臣妾後越破吳吳退棲姑蘇使公孫雍肉袒膝行請成于越越王曰吾置王甬東吳王曰臣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夫差以父闔廬之冤未報可謂不共戴天之仇九泉下恨不食其肉又肯共廟血食乎今俗訛而為吳越二大王兼塑二王像非也嘗觀武林圖經論忠清廟事舊制以夫差為首祀與申胥並列特所未喻疑其神未必為夫差乃俗之傳訛也今吳越祠亦類此

 古蹟門
龍眼潭在鎮東海口舊傳白龍窟於此今客舟艤泊以待潮 石帆在靈潭右聳若帆挂有神現其上潮生帆不為減潮退帆不為增月霽則吐蚌珠陰晦則耀神火舟觸必碎人莫能涉 白龍母冢在鎮東南長牆山後叢棘中每歲秋閒白龍來視母冢必然風雨大作 隱馬石在鎮西南舊傳有馬隱入山中今石有人形馬形隊形等類 穿山洞在長牆山外下臨大海石巖如洞俗呼為穿山洞有神曰陳都監 黃巢衖在六里堰左夾道陰翳古老云黃巢聚兵處 金牛洞在黃巢衖南金牛山下據武原舊志云民人皋伯通兄弟逐金牛入洞忽不見因名據郡志與海昌圖經皆云皋蘇二將上有二大王廟高宗南渡後祭文云義氣同稟剛毅莫儔胡為來此緣逐金牛牛沒尾掉空回可羞拔劍自刎曾無怨尤人亡廟存英氣橫秋至今父老能道所由天子初郊典禮加優樽酒既設清酌庶羞尚饗又據鹽官縣志云按寰宇記昔吳楚閒有金牛自毘陵奔此而沒因名洞深不可測當建炎初黃灣居民多避虜于此 望夫石在永安湖仰天塢之右山巔有石磐磐側有立石昔日有海商失期不返其妻登磐望夫泣殞化而為石因名 石碑在六里堰西地名根竹有二石碑夾道而立高一丈五尺舊傳漢戚姬葬碑歲久磨滅 茶磨山在黃巢衖側周回山下有港港外周回有城塹舊傳唐末黃巢伏兵處 秦王石橋柱在秦駐山背舊傳沿海有三十六條沙岸九塗十八灘至黃盤山上岸去紹興三十六里風清月白叫賣聲相聞始皇欲作橋渡海後海變洗蕩沙岸僅存其一黃盤山邈在海中橋柱猶存淳祐十年猶有於旁灘潮裏得古井及小石橋大樹根之類驗井磚上字則知東晉時屯兵處 王家(田亢)在長牆山下石帆村古田(田亢)也今田廢為海尚存數家生聚於潮花鼓舞閒

 物產門 【 刻本此下卷之六】
  早稻名
雀奧 紅蓮 黃箭子 杷椏 烏絲糯 金州糯 百日子 金成 六十日子

  雜穀
大麥 小麥 蕎麥 豆 油麻 稗 鶯粟

  絲布
絹 (帛系) 苧 麻 黃草

  貨

  花
芍藥 荼蘼 薔薇 木香 瑞香 紫筴
長春 牡丹 萱草 月丹 海棠 石榴
山茶 水仙 粉團 鳳仙 芙蓉 金沙
雞冠 石竹 佛手 棠棣 玉簪 夜合
木樨 梔子 聚仙 雀梅 嬰粟 金橙
荔春 白鶴 葵 梅 桃 真珠珮 李
芭蕉 茶 菊 蘭 荷 荇 杏 槿

  果
桃 梅 李 杏 梨 柿 橘 柚 蓮
棗 枇杷 木檎 榴 栗 葡萄 銀杏

  菜
蘿蔔 冬瓜 甜瓜 菠稜 萵苣 苦(艼去丁改買)
山菰 茄 菘 芥 薤 蔥 莧 蒿 蕈
蕨 韭 蒜 雞頭 芋頭 枸杞 胡蘿蔔

  竹
笙 (上竹下淡) 紫 斑 筋 金

  木
松 桑 檜 柏 杉 柳 楮 椿 榆
楝 柘 楓 梧 桂 槐 檀 楊 朴
椒 楠 皁筴 烏(木臼)

  藥
菖蒲 連翹 茴香 韭子 杏仁 龍腦
槐花 半夏 枳實 瞿麥 紫蘇 荊芥
青蒿 良薑 牛膝 桑皮 赤小豆 車前子
枸杞子 香附子 天花粉 桑螵蛸 穀精草
麥門冬 黑牽牛 白殭蠶 香白芷 白茅根
密蒙花 紫蘇子 羊蹄根 淡竹葉 馬屁勃
海浮石 馬鞭草 白匾豆 地錦草

  禽
鷹 雁 鸛 鷗 鷺 鴉 鵲 鴿 鷰 雀
鳩 鶉 鵰 鶻 雉 鶩 百舌 啄木 杜
鵑 竹雞 布穀 野鴨

  畜
牛 羊 犬 馬 鵝 鴨 雞 豬 貓 狗
驢 騾

  海味
鯔 鯧 (上敏下魚) 鮫 (上勒下魚) 鱸 梅 蠣 蝦 鰻
鯊 【 依刻本補】  蛤 (魚戔) 鱭 (魚酋) 蟶 蜆 銀魚
(魚扁) 拳螺 香螺 淡菜 帶魚 (魚鳥)(魚則) 蟛□
白蟹 黃(魚夾) 土鐵 沙蟹 蚌蛤 老婆蟹
沙魚 海蟄 望潮魚

  河味
鯽 鯉 (魚占) 鱖 銀 鱉 鰍 鱔  蛙
蝦 蟹 黃顙 吐哺 白鰷 黑魚

 

 

澉水志下


 碑記門 【 刻本此下卷之七】
  澉浦鎮題名記一
東南財用大抵資煮海之饒海濱斥鹵牢盆相望而關市有征未能去也自郡邑外每因大聚落而置官司或至於兼二則其責彌重來者難之澉浦為鎮隸秀之海鹽鮑郎在焉自鹽場兼鎮稅課額日廣居官者救過不給宣城胡君應雲之來會疆事適殷屯戍隨增兵民雜居其難事異時數倍迺從容其閒庀事無闕經入有羨于以補償舊政宿逋裕如也行且滿考部內稚耋相帥上其治狀于郡使者于臺于省欲借留之而不可得君淳熙丁未進士一第二十年憂患屏居及是始筮仕未嘗作滯淹之歎而以平時講畫者次第出之廉以律已勤以蒞官事不付之吏手薄征以惠行旅與亭戶期約不失信義宜其上下相孚彼此交舉如此然則為政者豈不在人哉君受代有日詢訪昔之官守者得一十九人列其姓氏而刻之石碑余書其端惟褚與君共登慈恩且居是邦因紀所見以告來者云君名從龍應雲其字也嘉定九年四月望日年末朝散郎宗正丞兼江淮制置大使司參謀官常褚記
陳南美 【 左文林郎紹興二十二年到任至二十五年滿】
李格 【 左從政郎紹興二十五年到任至二十七年丁憂】
林拯 【 右文林郎紹興二十七年到任至三十年滿】
袁藻 【 右迪功郎紹興三十年到任至三十一年滿】
姚廷襄 【 左迪功郎紹興三十二年到任至乾道二年滿】
沈大卿 【 左迪功郎乾道二年二月到任至五年六月滿】
蔡興世 【 右修職郎乾道五年六月到任至八年八月滿】
魏衡 【 右迪功郎乾道八年八月到任至淳熙二年六月替】
林楠 【 迪功郎淳熙二年十月到任五年三月替】
趙師名 【 迪功郎淳熙二年四月到任至九年八月滿】
吳仁表 【 修職郎淳熙九年八月到任至十一年滿】
高文慶 【 修職郎淳熙十一年八月到任至十五年滿】
王子洪 【 從事郎淳熙十五年到任紹興二年八月滿】
葉樾 【 文林郎紹熙二年十二月到任至慶元元年二月滿】
周焯 【 迪功郎慶元元年二月到任至七月丁憂】
吳華國 【 承直郎慶元元年十二月到任至五年十月滿】
王顯世 【 迪功郎慶元六年到任至嘉泰二年十月滿】
曾晏 【 修職郎嘉泰二年十月到任至開禧元年四月滿】
胡從龍 【 從事郎開禧元年四月到任至嘉定元年四月滿】
詹(馬甫) 【 修職郎嘉定元年閏四月到任四年滿】
劉三畏 【 迪功郎嘉定四年七月初三到任五年二月丁憂】
葛挺之 【 迪功郎嘉定六年二月廿八到任九年滿】
徐之紀 【 儒林郎嘉定九年四月十七到任十一年七月丁憂】
賈岳 【 迪功郎嘉定十一年六月初九到任十四年十月滿】

  澉浦鎮新刱廨舍記
鎮治舊是兼職元在定安橋西嘉定十二年內朝紳有請增置靡有定寓或借民廬或泊僧舍因循歲月已數政矣四明羅文林叔韶司鎮于此紹定壬辰始置民產于丁家橋東旁有小港開而通之逼于垂滿僅建正廳穿堂而已癸巳孟夏思齊實為之代亦僦氓廛以居慨念親民之官司旅之職聽訟征稅瞻觀係焉曾未兩月亟廣前規鳩工度財分毫不擾于民由是宣詔有亭戒石有銘榜示有房俱列于外廊廡吏舍翼乎左右廳之夾屋分為二塾扁以肅賓倒屣闢廳側以為帑外嚴公祠恪奉錫晏添買鄰以為東廳四時花卉雜植于前中闢一戶以通東廡循披廊而趨則有看街之所由角門而入則有翫月之亭堂宇峻聳屋室得宜東西小閣寒煖隨處以至庖湢之類纖悉備具申明前政郡守喜而給牓蠲其牙皁之資除其元輸之賦自落成以來雨暘時若戶口民繁民與軍而相安商與賈而共悅俱曰澉川當由此而益盛矣若夫序沿革之詳細述建造之始末紀到滿之月日自有大手筆在何幸拭目以觀之端平三年上已日儒林郎監嘉興府海鹽澉浦鎮稅煙火公事張思齊記

  澉浦鎮題名記二
寶祐二年宣城胡君用虎調尚書署澉浦司舶揖里人常棠曰先君子昔領是鎮兼鮑郎鹽場先大夫采訪前任名氏目濡耳染經始記石茲輯舊記則在鹽場碑陰累政莫紀半塗已稅是大闕脫詮次幸今政尹張君焯政通人和振華揚德勉續窳墜嗣文替銳吾輩責也棠曰惟嘉定初元先正視鎮事余先君考敘題名余叔祖實肇厥記十一年廷紳請分二共即鎮廨為鹽場翻碑陰以誌歲月鎮則或僦民廬或寓蕭寺玩愒簡陋紹定六祀四明羅叔韶始相基殖庭勤塗暨茨門廳賓堂鸞鵠停峙明年錢塘張思齊踵至外庭內廡撲斲丹(護去言改舟)東刱西閣跂翼寢奧微二君則爰處靡甯其所然齊瓜戍代猶乏紀勒越歲十九今張君甫克勇遂先是胡君下車摩挲舊記僅二十四人會省帥漕列局廢置鎮征艱重事力築厎欲勉茂請繼囁嚅久之張君聞而歎曰余檢餘俸且不給伏臘瑣細遠取諸家必伺公帑以辦此無而可為矣迺捐已售石捃摭未紀者十有二政前後附麗並鏤新(王民)不肖幼稔胡君重建有幸今得相與繼志述事張君賜也噫賢如張使君是鎮之財賦弗減疇昔則于光斯耀必有可觀豈止一題名而已是歲二月朔竹窗常棠記并書
朱俊之 【 迪功郎嘉定十四年十月到任十五年五月嶽祠】
史潛 【 文林郎嘉定十六年四月到任寶慶二年九月滿】
趙潛夫 【 從事郎寶慶二年九月到任三年夏卒】
張廣年 【 承直郎寶慶三年十月到任紹定三年三月滿】
羅叔韶 【 修職郎紹定三年二月到任五年轉文林郎六月四日滿】
張思齊 【 儒林郎紹定六年四月到任至端平三年六月滿】
趙(汀去丁改式)夫 【 文林郎端平三年六月到任嘉熙二年十一月滿】
曾群 【 文林郎嘉熙二年十一月到任三年□月滿】
傅朋壽 【 儒林郎淳祐三年三月到任六年四月滿】
朱嗣立 【 從事郎淳祐六年四月到任七年轉承直郎九年四月滿】
趙汝洄 【 從事郎淳祐九年四月到任十二年八月滿】
張焯 【 承直郎淳祐十二年八月十二到任寶祐三年十月十五日滿】
周之綱 【 從事郎寶祐四年十二月到任】
趙孟若 【 迪功郎開慶元年十月廿二到任】
胡沬 【 修職郎景定五年五月到任】
徐衍祖 【 承直郎咸淳三年四月廿九到任五年十月准吏部符不候替職離任】
李興宗 【 迪功郎咸淳六年八月二十到任】

  美固堂記
余領軍事越三載舟楫器械視昔具備一日暇登高望遠兩山橫倚巨海瀕浸營壁中立若之伏焉門闢三面如尾如足東首而猶坦之無迺形勢有未全乎詢諸宿老答曰陰陽所忌者卯風焉嘗闢復窒余應之曰此未識通變者也使益牆仞而臺臺之上而屋則有形勢之備無卯風之嫌其不可乎哉眾皆曰然於是度材□工築室構堂欄楯真景晨光溼翠夜影涵璧師休役簡當知與眾同樂其在茲乎是堂也于以全此營之形勢而山海也又以壯此堂之形勢故以美固名者美哉山河之固昔武侯語也余是取焉落成之日淳祐庚戌六月癸未二十六日庚申浮光邢子政并書以記

  黃道山水池記
澉浦之陽有山曰黃道山之腰腰之麓曠而平繞而曲潮汐所不及維天降澤掘地以積一勺之多可飲可汲負山而居航海而來咸所仰給淳祐十一年夏秋不雨坳堂之上涔蹄之微潢潦無根溝澮其涸居者行者罔不病渴總軍路鈐邢子政來視曰是殆所積之未大也先是軍中有二池規模淺陋路鈐浚之一軍賴以生活雖旱甚不竭於是山僧善機合民旅之詞以請曰軍民一體也願推蒞軍之惠以大此山之池可乎舶征潛放首贊其決路鈐乃約同時之仕於此者監鎮趙汝洄舶門朱南杰鹽場俞塤酒官李得基木官戴安節思警張思湛登山度地鳩工飭材委統領袁發主之鑿土築池闊四丈深二丈有奇壘挈提之道以達逵三十丈架屋四楹以司啟閉以處守護者凡役皆營壘生聚暨奔走先後者而剸犀摶蛟之徒則不使之與焉凡費皆取辦於路鈐而官府司存市肆貿易亦有助楮者經畫於秋之半落成於秋之杪其容廣其蓄深其惠博路鈐用汲之大功蓋將與此山相為無窮矣

  思賢碑
寶慶二年秋黃巖空明山趙君來鎮澉浦明年夏卒鎮人將仕郎趙與(王向)泣請曰吾不忍父老之巷哭也哭之哀不如傳之遠也鎮月解昔多貸諸賈今甯空其室人簪珥也估客昔畏重征逸外江不可挽今恬熙輕平風帆雨楫輻集也訟有檄自臺府者屢聽不服今片言笑折之咸服其神也征榷之地昔浮埃飆起眯目不能仰視今亭以弦風短牆疏箔花柳閒植燕賓友也釋奠鄉飲習於焚宮進退揖遜雍雍濟濟又昔未聞而今見之也非吾私其宗願子有述也顧余方駭慟重哀其不幸而何忍述雖然又何可辭缺職商稅旦暮急也而君寬以裕之俗販魚鹽錐刀較也而君風教以厚之頑夫囂婦鞭箠且不行厭也而君兒女以遇之持是為縣為郡為國豈惟材稱哉余聞鎮旁浸巨湖君嘗輕裘大帶蹇驢蹋月或夜泛扁舟水靜天碧扣舷把酒可以識君之趣矣蓋君高標遠韻迥在物表嘗謂余善畫者莫我圖也舊嘗識於水心葉先生章泉趙公藩交以詩經薦趙公汝(言當)尤敬愛之其蒞澉浦未數月也侍郎黃公宣以著述薦提舉司馬述以練達薦是將以有為也而遽死宜有以寫鎮人之哀思也因系以長言使歲時歌以招君君其盍來乎君從事郎字景壽登嘉定十六年進士第自號鶴所君之來兮鶴自九皋駕以去兮渺天地而逍遙縞衣玄裳兮橫大海之驚濤雲旗先驅兮霓旌旖(旗去其改多)月皓皓兮風灑灑青山之上兮黃灣之下挹北斗兮椒漿羽扇綸巾兮佩璆鏘盻而笑兮玉潔水光鳴鸞鳳兮舞黿鼉馮夷鼓兮宓妃歌魚詠龍吟兮蛟螭護訶睠言歸兮南浦颿飛兮過舶艣春復秋兮終古七月望日建安葛紹體撰渭南高不華書

  德政碑
國家張官置吏凡以理民惟州縣之長官於民為最親歷觀往史霸遂以守郡稱恭茂以宰邑顯鎮之治狀無紀焉非無治狀也無若人耳繼自今以治鎮得名者蓋自羅君始澉浦為鎮人物繁阜不啻漢一大縣紹定庚寅春羅君來領鎮事至之日見吾土風淳厚思與三載相安下令曰民旅交關必欲其兩平軍民雜處必欲其兩慎毋起訟毋傷和毋犯干有司丁甯數語開心見誠善始之意固可逆覘其終矣 君廉而勤公而明寬而不縱嚴而不苛昔民訟若繁今折以片言牒訴自簡也昔關征苦重今輕以什一版賦自若也歲時行鄉飲禮僎介雍雍長幼秩秩相觀相化俗躋鄹魯朝廷命簡鄉兵用防海道他有司兒戲耳君出其胸中甲兵大閱於長牆山之下士馬整肅旗幟精明儒有頗牧疇不嘉歎民病厲遣吏勞問給藥散財更生者幾千人旱閉糴振粟千斛損價售之濟艱食者又幾千人鎮廨自隸鹽場更一紀又四政僦民廬棲焚宇不常厥居也始君下車欲新是圖顧未有基址壬辰之冬始于丁家橋得楊氏地至是垂滿矣君曰一日必葺古人有訓時哉不可失吾曷敢惜費且憚勞哉先是丁家橋之下河流壅遏血脈不通乃命疏鑿清泚洋洋庶民子來荷臿雲滃亙三四里如璧斯環蜡月乙未廨舍落成門楣崇翬廳事雄倨心匠默運不愆素繩真有造五鳳樓手段越明年春率士民登鉅扁三字名筆鸞鳳飛翥海邦名物瞻觀一新君經始規模可謂宏且遠豈為已計哉遺我鎮無窮之利耳至如建三廟之甍瓦加新橋之設楯鑿池而放生祝 聖人壽也立坊而名廣福錫庶民富凡此大概參指不能數無非學道中流出推是以往宰邑則恭茂守郡則霸遂相天下則伊傅周召矣功名事業後必有史官書之所紀者特其治鎮之狀耳君名叔韶字儀甫四明人丁丑入冑子學庚辰取太常第至是再調焉初受業於約齋李先生蓋東萊大愚之源委也樞尹袁公韶憲使吳公淵倉使袁公肅太守黃公壯猷俱以才學薦君行且造朝去如始至藹藹遺愛何日忘之他日入公之廨者必曰此廨迺今日甘棠紹定六年二月望日楊啟書

  鮑郎場題名記
榷鹽之利後世不得已也不得已而又為之賦則臨蒞貴乎專經理在乎人鮑郎為場列灶九歲課三萬五千六石有奇而年督□□□指買不與焉迺浸就弛弊言路上疏謂窘於兼二之冗庚辰詔典銓注顓官毋與鎮稅事癸未又詔今後鎮官免以鹽場繫銜膺是選者僉為難之蓋惟煎之職雖舊而茲方更刱昔之官守之多而此為初政有刱則責任有歸一額有虧諉以何咎初政則來者審擇百度骫折必就其良噫嘻難矣霅川朱君俯中興勳相曾孫公謹廉勤得於家傳始復茲事顧視規模蕩如也諗辭於民民勞而瘁詰故於吏吏情而黠迺肅申約曰官不可虧虧官負課私不可損損私傷生回媮心而赴功宣上旨以布政由是劑量斥地之廣狹陞降戶額之輕重易置牢盆之閉(上穴下辱)窒塞鼠穴之滲泄迺飭藏宇迺穿運渠迺置程籍凡一介蠹公害民之事悉就罷行至於復廨請賦稍定輿皁郁然如方興之家甫期而課增新羨比及三年視諸蕩為冠可謂能其所難矣垣車筴勳必有為王誦之君既請代屬余曰舊有題名二十四人更十七載俶落紹興壬申訖于嘉定辛巳中閒胡君所立也今釐事方興請為摭其略而改圖吁螭首趺巋然廳事豈徒姓字遷次云哉於以識歲月紀治理夫經營疏浚爬羅剔抉則源深而流長扶持全護訓飭道齊則本固而末茂君其有志於此歟余聞之一牛嗚近敢為之記若呂溫所謂不居其官民而代人記者則媚人余也何媚之有嘉定十七年甲申仲春月朔朝奉郎新充福建路轉運司主管文字李昌宗記 國學免解進士常令孫書

朱俯 【 迪功郎嘉定十四年三月到任十五年六月特循從政郎十七年七月滿】
史彌炳 【 迪功郎嘉定十七年四月到任準登極恩授修職郎寶慶三年二月丁憂】
應彌明 【 修職郎寶慶三年五月到任紹定三年八月滿】
薛師仁 【 紹定三年八月到任次年五月慶壽恩循儒林郎】
顧用卿 【 從政郎紹定六年十一月到任嘉熙元年十一月滿】
周應旂 【 嘉熙元年三月到任二年準所辟錢糧官三年七月丁憂】
趙希槻 【 從事郎嘉熙三年十一月到任淳祐五年奉聖旨典岳祠】
厲夢龍 【 迪功郎淳祐二年七月到任五年八月滿】
施(木秉) 【 從事郎淳祐五年八月到任六年十二月養親離任】
詹元善 【 儒林郎淳祐七年四月到任總領浙西江東財賦準東準滿】
俞塤
王九齡

  還朝序
周官三百六十而鹽人屬諸天官其任至專其責至重及考其所掌之政令而鄭司農迺謂授入教所置是也蓋受入處置一或失當則為瘝官曠職是豈容于不謹乎海鹽鮑郎鹽場歲入三萬六千五百石有奇曩歲鹽官兼領鎮稅事務繁夥賦課為難嘉定庚辰言路抗疏上俞其請始詔特置顓員吳興朱君不卑小官毅然發軔籀挾日一定式程井井有條清夷不紊三載考績課額獨登會鎮有闕政暫煩共二且將幾年曾不以代庖而有遐心以文會友以禮鄉飲以道理剖曲直商旅阜通閭里安輯人皆曰所以幸吾邦者不淺余謂記止是乎亭民境壤與齊民接挺私怙強舊染成俗亭民之謹畏者固不為亭民之頡頏者不免也齊民之惡少者所樂從齊民之善良者不安也君其爬羅事功以興君其導齊人心以格亭民於是乎自愛齊民由是以自適又何其幸歟雖然此亦跡爾要以廉勤為本以公恕為守故君子觀其終而後為不失君今還朝其能以條畫事悉力而開陳之則儒術之行天下自豈特此時已哉姑敘概以示終譽君名俯字伯昂中興宰相之聞孫也歲在甲申日丙戌黃寅序

  秀野堂記
鮑郎鹽場鎮舊廨也廨西一堂扁曰秀野堂之外有青樹翠蔓淒神寒骨如英雋之排列者有龍蹲虎踞喦(上山下咢)霮對如珪璋之挺特者有方臺中址蟠回詰曲如前村後墅之通行者有馴毛集羽斜窺澹(立宁)如甌吟越語之不羈者堂之內有騷人墨客獻瑰吐琦如壺鑑之清瑩者有牙籤玉軸裁綺純繡如河漢之美麗者有米老詭畫嵐溪煙嶠如夜竇秋色之曠逸者有蔡邕焦枯高山流水如叢篁聞佩之邃幽者堂之上遙岑寸壁石劍泉紳可夢而知中衡淑清之氣堂之下蒼苔依砌花影畫簾可醉而思枕簟入林之僻雲卷空舒月桂霜蟾天字修眉牛斗璀璨時則三光五嶽之氣恍乎盈目疏風暮雨榕籟琴續隔牆讙呼樵牧倡應時則千林萬壑之竅洋乎盈耳然則秀野得名宜哉是名之立嘉定癸未苕溪朱君俯始分專員扁之未幾頹壁敗霤相繼摧毀越十五祀姑蘇周君歷旂發鉶退食慨曰吾甯捐俸起廢可其倣例弗為於是鋤莠削蕪藝梅畚竹重楹列牖蓋瓦級磚丹如也堂成迺芋奧寢迺庋書宇靡鳩靡歛次第塗雘視舊廨改觀矣雖然西峰秀野不遇魏侯家法名世則傳舍其官府蕞爾亭民榛蕪莽沒於靈芝乎何有今吾周君傳山房之芳拾世科之芥故能不日之閒而萬木向榮胸中邱壑當不在魏侯下肯使秀野專美西峰己亥夏五既望竹窗常棠記永議郎新充兩浙路轉運司主常棣書

  鮑郎場政績記
鮑郎催煎場舊共澉浦政事裕如也自分創以來局冷如冰廩稍不足以供事育庚子歲大歉亭民相臠肉自捄九灶不煙幸活無幾宿奸陸梁倒持蓮勺撞搪傲睨來者當署涉筆噤不敢問催煎之職至是難為矣東陽厲君夢龍到官庭空皁走案卷塵蕪野廢盤舍鹺火爝熄上官朱黝紛來自立不容頃於是喟然曰旱魃肆虐饑饉荐臻則鹽不可催銜勒寬縱期會玩愒則鹽不可催賂門乘機洗手未□則鹽不可催倚海築場刮壤聚土暴曦釣鹹漏竅瀝滷三日功成驟雨至則前功又廢催鹽之責重難如此迺清苦檢飭奉公竭廉戴月披星鋤獮狡蠹盡心力而為之復鹽灶一所復鹽丁四十餘戶復鹽額一萬六千八十七石有奇一年而鹽場之課額羨所謂才全而能鉅者也田疇多蕪俾耕且耨戶百有餘家飢者得君之食創亭中路掘土林瓦砌草場一十二井渴者得君之漿官浦不通六十餘年參度高低疏浚約七百餘丈曝灰者得君之水僦居者得君之地省臺剡薦獎諭疊至將以上幕奏辟不曰有功于鹽場乎哉淳祐五年七月澉人歌舞相告謂厲君歸矣政誠不記何以詔諸後竹窗常棠遂書以記

 詩詠門 【 刻本此下卷之八】
  題金粟寺菴
通判軍府周壽
清池帶蒼巘結構俯林麓扶疏竹外山相向隔羅縠老禪謝人境歲晚收白足誰聆跫然音息隱尚爭逐通場作十劫不愧桑下宿定中觀潮汐絕事心已熟

  和前韻
知縣事徐嘉言
招提敞山巖新菴隱巖麓石沼引清流風漪皺文縠晴暉滿虛室一水含自足 【 菴前有含暉亭】 心明身晏閒境寂誰尋逐寒林帶月行夜榻和雲宿若欲問西來一齋飽自足

  三里塘搯梅
監鎮葉樾
扶疏不耐繁華意足自然清絕壁閒幻出橫斜只欠紗窗明月

  弦風亭
監鎮趙潛夫
怪他蟹舍蠔房地不是吟情住亦難數尺短牆圍晝寂半鉤疏箔障春寒水生草滿蛙鳴合日薄花陰鶴夢安底處青衫病司馬浩歌東望取琴彈

  稅亭即事
監鎮曾焄 【 竹巖】
林居懶出二十年試吏強書中下考青山自覺見人羞白髮真成被官惱葛山坐對日無聊秦望閒看雲郤好潮聲自為訴不平誰念詩人愁欲老

  題西湖水閣
判曹常顓孫
倚湖松竹擁樓臺景物招人得得來誰識我身非俗物洞門深鎖不容開

  游悟空寺二首
判曹常顓孫
碧梧低地一聲鵲白鳥浮空三四鷗澉墅湖邊松石底有人領略暮天秋晨出北湖頭午炊南山下飯已撐葉挺來訪阿蘭若老僧薦茶瓜徘徊簷日斜趺坐燒石鼎水香浮荇花

  游若山寺
適軒常令孫
薝蔔花中鷰子飛旌旗小隊到招提客車陸續氈重席僧饌雍容藿閒藜文奕已先元墅奪詩壇漸壓魯山低歸來醉步誰扶杖月在牛欄西復西

  秦皇廟
竹窗常棠
古廟三閒矮棘叢帝魂枉自氣淩空早知今日容身窄前此阿房不作宮

  花婆井
竹窗常棠
一灣秋水浸香痕滌盡山前萬古塵猶記當時老梳洗淡妝明鏡照眉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嘉定赤城志
后一篇:咸淳臨安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