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崇瓦张三嵕庙

(2017-03-10 21:37:51)

崇瓦张三嵕庙

 注:图片来自“晋东南记忆

http://s12/mw690/001WJL52zy79oUtVgpR0b&690

http://s4/mw690/001WJL52zy79oUvKCfF63&690

长子县慈林镇崇瓦张村三嵕庙位于村北,坐北朝南,现存两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分布山门、献殿、大殿,大殿左右设耳房,东西两侧为连排厢房。山门残破,献殿现仅存遗址,东西厢房残损严重。

寺内现存清康熙、咸丰、光绪重修碑记,反映了寺庙清代的维修历史,但由于缺乏其他的文字史料,寺庙的具体创建年代及清以前详细沿革不明。

大殿为寺内仅存的早期建筑,其余皆为清以后建筑或遗址。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椽,悬山筒瓦屋顶。梁架形式为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前檐斗拱布局疏朗,补间铺作隐刻,五铺作双杪,重栱计心;后檐铺作包砌于转墙内。大殿斗拱、梁架等大木作部分基本为原构,是晋东南地区典型的金代中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http://s11/mw690/001WJL52zy79oUNxQ4q6a&690
http://s11/mw690/001WJL52zy79oUZLKZA7a&690


三嵕庙因供奉三嵕神而得名,三嵕神即上古神话——羿射九日中的主人公羿。羿是古代上党地区著名的“禳旱祈雨”之神与“伏魔除妖”之神。古代典籍记载,羿射九日之地在三嵕山,所以羿神又名“三嵕山之神”,民间俗称“三嵕爷”。三嵕神是上党地区一位影响极为深远的大神,同时,三嵕神崇拜也是上党地区所独有的一种民俗现象与文化现象,虽然受上党文化影响,紧邻上党的河南与河北地区也有零星的三嵕神崇拜遗存,但始终未能形成规模与独立的崇拜体系,最多只能算是上党三嵕神崇拜的外延与辐射地区。虽说“羿射九日”的发源地在屯留三嵕山,但羿神的三嵕庙,尤其是金元以前的古三嵕庙却大都在与屯留毗邻的长子县,长子县境内现有元以前遗存至今的三嵕庙8处:列入国保单位3处,大中汉三嵕庙、下霍护国灵贶王庙、紫云山护国灵贶王庙(为第四批国保单位崇庆寺的附属文物);列入市保单位的有5处:王郭三嵕庙(金)、两水三嵕庙(元)、酒村三嵕庙(元)、崇瓦张三嵕庙(金)、壁村三嵕庙(元)。为什么?长子县的三嵕庙反而要比三嵕神的老家屯留县存量要丰富呢?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与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我个人将上党地区三嵕神崇拜兴盛的原因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抛砖引玉,希望引起相关专家的注意。

一、  撞倒南墙

在农业立国、靠天吃饭的古代,与农业相关的神明广受崇拜,而司雨的水神——龙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神明。上党地区旱多涝少。所以与其他地区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别人求雨,我们抗旱。侧重于求,则龙王庙必定香火繁盛。侧重于抗,则三嵕庙才会广受崇拜。给外人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抗,而是一种“撞倒南墙”式的抗。这大概和上党人倔强的性格有关,从发源于上党地区的远古神话“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到宁死不降的刺客豫让、仗义执言的“壶关三老”、以身挡熊的冯婕妤。上党人骨子里有一种极为执拗的,别人无法理解的顽强。当别人在向老天爷祈求的时候,我们却请来射日的大英雄,做出了要与“旱灾”,要与炙烤着大地的太阳抗争到底的选择。当别人还在讥讽“不撞南墙不回头”时,上党人却早已通过自己“射日抗旱”的行动做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撞倒南墙”式的选择!

二、  祖先崇拜

在上党地区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等诸多崇拜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祖先崇拜,从伏羲庙、炎帝庙、娲皇宫、精卫庙、三嵕庙,到尧王苗、舜王庙、禹王庙,再到成汤庙、唐王庙,历代先祖皆高居庙堂接受后人拜祭。而在这众多的先祖神明中,羿神无疑是其中香火最盛、庙宇最为宏伟、遗迹最为丰富的神明之一。《淮南子》中说:“炎帝於火,而死为灶;禹天下,而死为社;后稷作稼穑,而死为 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

三、  补砂锅的匠人

随着先祖崇拜的日渐世俗化,羿神由上古英雄一步步演化成了民间“圪炉锅的”。上党民间传说,张三嵕,力大无穷,屯留张贤村人,祖籍山东。以烧制砂锅、补砂锅为生,当地人称“圪炉锅的”。看到百姓被十个太阳炙烤的苦不堪言,就将挑砂锅的桑木扁担弯成弓,牛筋扯成弓弦,一口气射下八个太阳,把第九个射成重伤,变作了日后的月亮,月亮养伤时隐没不见,伤好后又慢慢由残月恢复为满月。因射日有功,被朝廷封为羿神。因此,民间俗称羿神为“三嵕爷”、“山东爷(估计和祖籍是山东有关)”。因“嵕”字繁复难写,又与“宗”同音,民间百姓常常简写为“三宗爷”、“山宗爷”。崇瓦张村的创建人,据说是唐朝时一张姓烧瓦匠人,因在“山宗庙”下烧瓦为生,古时候是竖排书写,“山宗”二字很容易被认作“崇”字,时间一长,这个地方就被大家称作了“崇瓦张”村。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崇瓦张村都会与周围二十四村社杀猪斩羊、准备丰盛的祭品,并且唱戏三天,举办大型的迎神塞社等民俗祭祀活动。庙会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才被迫中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