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法兴寺简介

标签:
旅游 |
法兴寺简介
法兴寺座落于长子县东南二十公里处的慈林镇翠云山间,在227省道与228省道交汇处。名列长治地区六十一处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首。
纵观法兴寺一千六百余年的发展史,曾四度兴隆,影响深远。其始于魏,成于唐,盛于宋,复兴于明。原址慈林山因座落于太洛故道上,北魏时期,伴随着政权由平城迁都洛阳,佛教中心也逐渐南移,于是有沿途传教的佛弟子开始在此驻足建寺造像,初名慈林寺。唐朝咸亨(六七零——六七三)年间,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时任潞州刺史的郑惠王李元懿,不仅为此寺带来了佛门至宝——三七粒佛舍利骨,还建造了大朴不雕、造型别致的石舍利塔。唐上元元年(六七四)十月六日高宗李治“敕以慈林寺额,改赐广德寺(见宋代大中祥符年间王景纯撰写的《潞州长子县慈林山广德寺碑铭并序》碑)。”法兴寺在宋代的兴盛则与仁宗朝宰相王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代末至宋初高士王景纯隐居于此,建隆四年(九六三)其子王曙在法兴寺静节园出生。王曙晚年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记述法兴寺最为宏伟的主体建筑圆觉殿的建修碑文,即出自王曙次子,当时的吏部尚书王益柔之手。法兴寺的第四次繁荣得益于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一四六五——一五六六)当地民间经济的增强,泽潞商帮的兴起更是间接推动了佛寺经济的发展,总之,这一时期的法兴寺僧才济济、佛事兴隆。
回望历史,法兴寺不仅留下了达官显贵登临舒眺,诗人墨客感兴抒怀的文字记述;更留下了大量民间野老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从“慈林晚照九阳钟,高山浅井平地松”到“千年牡丹长明灯,虚佛石殿铁宝瓶”无不引人入胜。其中尤以明太祖朱元璋出家法兴寺的系列故事影响广泛,流传久远。
法兴寺旧址因地处慈林山煤矿采空区,致使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地基沉降、殿墙开裂、梁架结构严重变形。为抢救这一珍贵文物,文物主管部门决定将全寺由原来的慈林山西迁至翠云山。工程开始于一九八四年,主体竣工于一九九六年。搬迁复健后的法兴寺占地六十余亩,整组建筑随山势而布局,从大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层层升高,两侧配以关圣殿、伽蓝殿、东、西配殿。布局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壮观。
http://s16/mw690/001WJL52ty6EtFNyFZ58f&690
http://s15/mw690/001WJL52ty6EtFlNWXQ4e&690冬日法兴寺
唐代舍利塔
http://s9/mw690/001WJL52ty6EtETfzVma8&690
冬日法兴寺
http://s9/mw690/001WJL52ty6Ek0Ekq9278&690
秋日法兴寺
http://s9/mw690/6a56b00ctdf30e4049188&690
宋代彩塑
http://s10/mw690/6a56b00ctdb804e06b6b9&690
宋代牡丹花
http://s15/mw690/6a56b00ctdb802df9b37e&690
牡丹花
http://s15/mw690/001WJL52ty6EtFlNWXQ4e&690冬日法兴寺
唐代舍利塔
http://s9/mw690/001WJL52ty6EtETfzVma8&690
冬日法兴寺
http://s9/mw690/001WJL52ty6Ek0Ekq9278&690
秋日法兴寺
http://s9/mw690/6a56b00ctdf30e4049188&690
宋代彩塑
http://s10/mw690/6a56b00ctdb804e06b6b9&690
宋代牡丹花
http://s15/mw690/6a56b00ctdb802df9b37e&690
牡丹花
前一篇:上党彩塑览萃
后一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