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子仙翁山木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讲解稿(草稿)

(2013-03-27 17:56:20)
标签:

文化

旅游

长子木化石公园讲解稿(草稿)

 

 

http://s15/mw690/6a56b00ctd8e52bd8f96e&690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地质公园---长子仙翁山木化石群落。我是这里的讲解员       ,接下的时间里,将由我引导大家游览参观木化石公园。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基本情况,长子木化石自然保护区位于长子县西南15公里处南陈乡境内,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涉及12个行政村,由西峪、团城、壑则3个核心群落组成。

区域内交通便利,孟沁公路(油路)弯蜒穿越其中,村村通公路。太焦铁路、太洛公路从保护区东南擦边而过。保护区内现出露木化石300余株,其中最粗的直径为1.24米,是北京中山公园存放化石树的4倍,最细的直径为0.35米,树身最长的14米。部分化石树属世界首次发现的新种,极为罕见。而且分布集中,数量多,保存好。

我们现在所在的壑则群落园区是整个保护区的核心地带,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左右。为了让大家看到木化石最真实的原生状态,园区内发掘与出露地表的木化石,一律不做人工扰动,采用就地封存保护,原地参观品赏的展示方式。园内现出露木化石160株,建造大小展柜  个。除了散落分布在园区内数十个形态各异的展柜外,园内还建造有科技馆,仿真木化石林、恐龙群、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等。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步入园区,边行边看、边看边听,在步移景换中开始今天的科学之旅与木化石之行吧!

大家,请随我来。(因游客至展柜前)

现在看到木化石编号为“壑则北岭6号”,此株木化石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树基部分由于长期风雨冲刷出露在外,树干大部分穿插于砂岩中。树干直径约90公分,展露部分3米左右,是该群落中较为粗大的木化石之一。该化石树皮、树干分明,纹理清晰,整体实物保存完好,属松柏类南洋杉树种。

 

http://s8/mw690/6a56b00ctd8e537ce7127&690

欣赏过6号木化石,继续前行。大家边欣赏风景,边听我聊聊木化石是如何形成的。木化石,专业的名词解释是:石化了的植物次生木质部,原物质成分已被氧化硅、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或黄铁矿等交代。

通俗点讲,木化石的形成是由数个看似偶然的因素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我将其概括为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个偶然因素:天时---时间。据相关科技资料记载,硅化木从古生代石炭纪(始于距今3.55亿年)到中生代白垩纪(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之间均有分布。到21世纪为止最早的木化石是石炭纪早期的裸蕨植物化石,最新的为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硅化木。也就是说树化为石第一个条件是,最起码要生长在6500万年前。

第二个偶然因素:地利---即形成木化石所需要的几个地质条件。1、地震、火山喷发、洪泛沉积等地质灾害。只有在这些大的地质灾害发生时,树木才有可能被大量掩埋,不埋入地下也就不可能形成木化石。2、缺氧与无菌。树木保存为化石的条件极为苛刻,树干要想成为硅化木,先决条件是其树干必须得到迅速掩埋,树木只有在特定环境下被迅速掩埋与空气隔绝,才有可能在缺氧与无菌的条件下保存下来。在特定环境下与空气隔绝并被迅速掩埋而后形成缺氧与无菌的情况毕竟是极少见的,因此,树木成为化石的几率非常小。

第三个偶然因素:“人和”。两亿年前哪来的人?我这里想说的树木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经过亿万年的孕育最终变化为石的过程,就像婴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为人的过程一样,都经过了受孕、成形、出世等几个必须的环节。

先说“受孕”,在木化石这里专业名词应该叫“交代”。木化石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含量约在70%~98%之间。在常温下,海水、河水、湖水中硅的含量极低,根本无法给硅化木提供大量的硅化物,只有在温度压力和Ph值和谐配合的环境中,使二氧化硅大量溶解于溶液中,此时高浓度的二氧化硅可溶性溶液由深部向浅部运移,在温度压力变化的条件下,与埋藏与地下的树木进行交代替换,含丰富质成分的地下水溶液一边溶解树木的木质成分,一边将自己携带的硅质成分沉淀于所溶解的孔洞中,发生物质交换替代现象。

再说成形,交代完成后,经过漫长的硅化与固化,木化石的形态最终定形。更为幸运的是,因地质灾害掩埋而最终木化为石,但在随后亿万年的沧海桑田中却再未因地质灾害损毁而是非常幸运的保存了下来。讲到这儿,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不知您是否留意过我们这里树化石的横截面,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它是看不到年轮的,给您几分钟时间想一想,发动脑筋猜猜看,为什么?据专家考证,我们现在所在的园区,乃至整个太行山,两亿多年前的二叠纪晚期却地处赤道,根据大陆漂移理论,整个太行山是在其后的地质变迁随整个中国大陆一起漂移过来的。因为作为木化石前身的树木原本是热带雨林、赤道植物,所以也就不会有年轮出现了。接着前面的话题往下说,从赤道到北纬三十六度,经过这么漫长的搬运过程中竟然没有被破坏,是不是一个奇迹。这就像十月怀胎,母子健康、静待分娩一样。

接下来是最后一个环节:出世。硅化完成后,和谐的隆升至地表,被人类发现并认识。可以说,硅化木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只有他们彼此和谐配合有序的发展演化,树木化石才可形成或产生出壮观的硅化木化石群。

听了我对木化石的成因介绍,你是不是觉得很神奇,那就请您接着来继续欣赏这神奇的石头。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北岭11号木化石保护点,该点共包含三株木化石,其中两株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一株粗约40公分,展露部分2米左右;一株粗约50公分,树干部分散落,但槽型树干印模保留清晰:两株木化石均属松科树种。2010年北圈沟村发现一株盗失木化石,底部直径1.2米,遗留部分长度4.5米,该木化石也为属松科树种,遗留部分发觉后移来此处集中展示。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前往下一个观摩点---北岭17号。借此空隙,再向大家汇报一下长子木化石的几大特点,为了能给您留下一个鲜明而突出的印象,我将其特点概括成了五个字:大、小、多、少、古。

大、是规模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该区域内先后发现出露地表的木化石300余处,其数量规模世所罕见。

小、是地域小,我们所在的核心园区仅两平方公里左右。

多、是树种多,目前在园区内共发现有大南洋杉木、平南洋杉木、简圆叶枝杉木和美异木等三属四种,这也是别的木化石群无法相比的。

少、是少见,指它的稀有性,很多木化石的体量、长度、完整度为国内少见,极为稀有珍贵。

古、是年代古,据专家鉴定长子木化石属地质学中的古生代二叠纪晚期至中生代侏罗纪范畴(约2.7亿年至1.8亿年前)。这在已知的国内木化石群落中是年代最早的一组。

不知不觉17号观摩点就到了。此株木化石生成于壑则村北岭古生代二叠纪晚期石英砂岩中,发现于2011年,主干长约14米,直径约45公分,属松柏类南洋杉树种。该化石主体部分保存完好,树干修长,纹理清晰,结疤凸显,自然天成,是壑则北岭群落中目前发现最长的一株。

各位游客,木化石对古生物、古气候、古地质、古地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人类探索自身诞生之前物种起源、演变、进化过程的珍贵实物资料。我国很早就有了对树化石的认识与记载,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在自己的诗中记述过浙江金华一带的硅化木,“其间绕古松,往往化为石”,并指出“松木入土历一千年则化为石”。北宋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第21卷《灵石篇》中也有关于木化石的记载。千百年来,随着人们对树化石认识的不断深入,他的不少特性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奇石文化。

一、木化石开始于山崩(火山喷发)地裂(大地震)、翻江倒海(洪泛沉积)的剧变时代,他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不仅在动荡中从容应对,并且集天地之灵气为己用,聚日月之精华为精神,这是何等的宽阔胸怀与非凡胆魄!

二、木化石成形于残酷的环境。在孤立闭塞、高温高压、二氧化硅热溶液侵骨入髓的历练过程中,它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异常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与考验,终于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化腐木为神玉,成就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生命历程!真可谓: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三、木化石成长于漫长的岁月。在哪亿万年的漫长过程中,他甘于寂寞、潜心修炼,对侵入体内的二氧化硅热熔液,非但没有消极排斥,反而积极应对,改组利用,取其精华,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有效利用外来资源,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成功的高峰。

四、木化石埋荒野不自弃,处污泥而不染,供华堂而不骄,历万代而不变,百邪不侵,百毒不进,宁折不弯,堪称人中楷模、君子表率!

子曰:君子比德与玉。我说:化石彰显精神。总之、站在不同的角度,截取不同的特征,都能解读出不同的含义,得到不同的启迪,获取思想的教益,得到人格上的升华。

我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安排,友情提醒大家一下,到东岭恐龙坡时,别忘了留影拍照,和恐龙来个亲密接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