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图书馆——对幼儿建立社会规则意识的探寻

(2012-01-10 18:37:32)
标签:

杂谈

小小图书馆——对幼儿建立社会规则意识的探寻

新市镇中心幼儿园  蔡颖迪

案例背景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各项学习、生活中的常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感叹“为什么我们制定了那么多常规,可孩子们却不会遵守呢?”细细追寻,如果孩子只是服从教师制定的常规,也许这样的规则能奏效一时,但是孩子们却很可能形成消极执行的态度。相反让孩子们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学会自己制定规则,关注生活中的规则,并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通过耳濡目染,把规则内化在心中,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实现自主地管理自己。

案例描述:

我们班的一角设置了阅读区,书架上除了幼儿园提供的图书外,大部分是孩子们自己从家中带来的书籍。每天都会有孩子带来一些新书,所以孩子们都很喜欢去阅读区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看。

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了,六个想看书的孩子来到了阅读区。有的拿了《西游记》,有的拿了《灰姑娘》。可是丁丁和瑶瑶都看中了《宝宝大百科》。“是我先看到的,老师,瑶瑶和我抢!”丁丁开始向我求救。瑶瑶也不肯示弱:“不对,是我先拿到的!我就要看!”为了能看到这本书,两个人开始争抢起来。最后力气大的瑶瑶得到了这《宝宝大百科》,满足地看了起来。而没有得到书的丁丁显得很失落。阅读结束后,许辉不高兴了,他说“我的书上被乱画了,书弄得好脏啊。”潼潼也说:“我的这本新书被撕破了,怎么办?”原本安静的阅读时间显得很混乱无比,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马上集中孩子们,召开了“紧急会议”。我把阅读角里出现的问题一一呈现给了孩子们,大家都觉得我们应该想一个好办法。一个孩子说:“我妈妈学校里有一个图书馆,那边从来不会有人抢书的。”孩子的答案让我灵机一动。是啊,为何我们不成立一个“小小图书馆”呢?这个提议马上得到了所有孩子的响应。

既然大家一致通过了,那我们就来想想“应该怎么样,才能像图书馆呢?”孩子们都积极地想办法:我们要选一个人来管书——图书管理员出现了;我们要把谁借了那本书记下来,这样就知道他有没有弄坏了——图书借阅表格出现了;我们可以画一些画,让看书的人遵守规则,看护图书——阅读区墙上的宣传画出现了。

随着阅读活动的开展,借阅书籍又遇到了困难。“那图书管理员应该怎么样记录图书呢?你们还不会写字啊!”我启发孩子们。单思远说:“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封面上的图案画出来。这样就知道他借了那本书了。”“对,如果看完了要换一本书,那就在图案后面打个勾。这样图书管理员就可以再给他一本新的了。”钱钱补充道。看来我还真不能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

自从孩子们自己制定了阅读区的借书规则后,孩子们都很愿意自觉遵守,并且阅读的规则还在不断地完善中,小小图书馆成为了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活动区域。

案例分析:

为什么区域活动的阅读区能从开始时的杂乱无章变到现在的井然有序?其中是什么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我想答案是显然的,那就是规则。而且这个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规则,是他们自律意识萌发的体现。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体会到了:

1、 生活和游戏的情境是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萌发的条件。

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规则。从幼儿入园开始,孩子们就在学习遵守成人制定的规则,扮演这服从和执行的角色。进入中班后,孩子们的社会经验丰富了许多,游戏的内容增加了。案例中,孩子们喜欢看书,并产生了借阅书籍的需要,但是因为没有规则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于是就产生了建立规则的需要。所以在我引导孩子们讨论建立阅读区阅读规则的时候,得到了所有孩子们的呼应。

2.幼儿在协商、合作中学习建立自律活动的规则。

由于幼儿游戏会随时在创造、发展与变化,因此许多预先制定好的规则在游戏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案例中,我在发现阅读区存在很多问题时,马上集中孩子们,用民主的态度,引导孩子们协商、讨论,制定出一系列的自律行为规则,并且根据实际运作情况,进行了多次调整。可见游戏中产生的冲突潜在着幼儿学习自律的情境和机会。

针对都想当管理员的问题,商量决定管理员轮流担任。 针对图书归还问题,设计出了借阅登记表格。

针对图书登记的问题,设计出了用绘画形式表现,形象又生动。

这些规则都不是教师强行规定的,而是孩子们意识到,通过讨论协商制定的,所以孩子们自发地遵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育策略:

那怎么样帮助幼儿建立社会规则意识呢?我觉得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我一直非常赞同这样一句话“要让孩子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那就让孩子们离不开它吧!”我们要让孩子们体验杂乱无序引起的烦躁,感受井然有序带来的愉悦,在反复的体验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样的环境是我们需要的,从而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慢慢地学会自我管理,把规则内化,最后形成自主管理。

整理游戏材料,感受规则的重要性。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玩扭扭棒,但是由于乱摆材料使扭扭棒缠绕在一起,造成了再次游戏时的困难。因此我们建立了拿扭扭棒时不争抢,按照颜色、长短分类摆放的规则。

在遵守游戏规则中,体会规则带来的好处。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时大家都无法正常游戏的尴尬,只有建立了规则,游戏才能公平合理地进行。

通过给幼儿观看录像和请交通警察来园讲解,让孩子们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需要这个规则。

2、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我们不能低估幼儿的能力。幼儿作为规则的执行者理应有权利了解规则的内容,参与规定的制定。我们要充分尊重、信任幼儿,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做出决定,选择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则。

班上建立常规时让幼儿参与决策。如让孩子们讨论餐后游戏的内容和规则等。

让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制定。这样小小的“特权”会发挥出大大的作用。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规则,更能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环节的活动。

安排值日生和小组长,并由幼儿自己讨论得出小组长和值日生是工作职责以及人员分配,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从而使值日生和小组长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大家服务。

3、让幼儿自己设计并制作规则标志

环境对教育的无声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可以请幼儿在讨论后设计制作规则标志,把它用绘画或者标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张贴在相应的地方,提醒大家遵守规则,从而实现良好的常规。

案例中孩子们在阅读区设计了怎么样阅读、怎么样借书的规则。

在盥洗室贴上洗手步骤、节约用水的图示等标志,提示幼儿正确洗手的方式,知道要节约用水。

在教室中贴上幼儿自己设计的规则标志。如让幼儿自己寻找在危险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不能接触或者进入的标志。

4、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发展幼儿的基本社会规则意识。

家长和教师要用自己遵守班级、幼儿园、社会规则的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

需要轮流活动的要自觉排队。教师与幼儿一起排队喝水,家长去超市购物时能自觉排队,不拥挤,不插队。

不乱扔东西。家长和教师能自觉地将垃圾扔入垃圾桶中,在外出郊游时,能为孩子准备一个垃圾袋,将吃剩下的残渣和垃圾整理干净再离开。

遵守交通规则,家长和教师带孩子过马路时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注意走人行道。

当孩子破坏规则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制止,并耐心地说明理由。

5、了解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规则要求。

幼儿的自控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为了遵守规则所需用做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细心观察,理解和尊重不同幼儿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遵守规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需要的话,教师还可以适当修改规则,放缓他们的适应过程,循序渐进地发展他们的规则意识。

午睡时间应该保持安静,可有些幼儿感觉入睡很困难,可以让实在睡不着的幼儿同老师一起安静地看书,不打扰别的孩子。

对于精力旺盛、烦躁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承担需要耐心、活动量大的角色,使他们在活动规则的管理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反思:

众所周知,幼儿具备社会规则意识将会带给他们巨大的人生财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然而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和对规则的执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孩子的点点滴滴,做到随机渗透。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把规则内化到心里,自主地管理自己,为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公民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