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
(2011-12-07 22:09:40)
标签:
杂谈 |
我觉得在常规管理中,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注意:
1、教师与幼儿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不能把“控制幼儿”当作目的。也许我们采取高压的方式,孩子确实安静下来,表面看似没有问题,但是孩子们失去了学习交往、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失去了天真,对教师充满了恐惧和排斥,再也不向往幼儿园生活,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我觉得教师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让幼儿亲自参与制定常规,并让幼儿参与到规则行为的评价上来。从而调动其遵守常规的自觉性。虽然我带的是小班的孩子,在主动性上还不强,但是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平等、公平地对待他们。
2、教师间要协同一致,态度一致。我觉得幼儿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弱,所以需要教师的督促。规则要反复强化,最终才能转化为幼儿的习惯。所以班级中的两位老师要互相沟通,统一常规要求。如在我们班中,我和我师傅都强调“小铃一敲,就要回来”、“喝水要排队”、“两个手搬椅子”等等。这样孩子们才会慢慢地将规则内化。
3、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更要身教。我觉得在常规教育中,言传和身教都很重要。言传让幼儿明白规则是什么,身教使幼儿有可以模仿的好榜样。如在要求孩子们坐坐好的时候,自己也要坐端正、在要求孩子们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里的卫生好习惯时,教师自己也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只有这样周而复始、循序渐进,才能建立稳固的班级常规。
4、尊重年龄特点,方法要适宜。这点在第一点中也有涉及。教师要尊重各年龄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方法,这样常规教育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我带的是小班的幼儿,所以在常规教育中应采用更感性的方式,让幼儿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规则的存在和其意义。
1、榜样法。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激励其他幼儿以此为榜样,也是影响幼儿行为的一种方法。比如最近天气冷起来了,幼儿来园的时间晚了不少,我就会对那些准时来园,参加户外活动的幼儿进行表扬,从而激励其他幼儿都能学习好榜样,准时来园。
2、环境提示法。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所以我觉得环境提示法很重要,比如在提醒幼儿吃饭前应该做什么时,我们就在黑板上画好一个小椅子、一个水龙头。告诉幼儿应该先搬小椅子再洗手吃饭。在洗手池上面,我们也放了一系列图片,告诉幼儿洗手的顺序。
3、儿歌、歌曲巩固法。孩子们很喜欢念儿歌,唱歌曲,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诵和歌唱活动中,达到巩固的效果。比如在培养漱口的常规时,我们就用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漱口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水”幼儿一边念一边做很快就学会了,而且很感兴趣。
4、表扬奖励强化法。在幼儿有良好的行为出现时,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比如我们班的孩子刚进园时总是要老师喂饭,自己不肯动手。当我发现幼儿逐渐能够自己吃饭时,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强化其良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