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学习反思
(2011-10-30 20:29:53)
标签:
杂谈 |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学习反思
新市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最早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术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互动不仅是指个体与其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指个体间的相互作用;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学习者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就像这次课程培训中老师一再强调的: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观念,改以前单纯的灌输知识为让幼儿主动地学习。现在教师需要做的是,吸引学习者体验他们的世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自己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因此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学习方式。
虽然我是一名新教师,才刚刚接触《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但是通过这短短几个月的活动,我已经深有体会,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视幼儿的操作、感知和快乐的感受。是啊,孩子们就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建构主义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人孩子学会学习。
我想要真正领会建构式课程的精神,我想应该重视创建一个适合孩子互动的环境,因为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互动实现的。我想这个互动不仅仅是孩子与物理环境的互动,比如主题墙、区域活动、体育器材等,还应该包括孩子们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孩子们之间的有效对话、分散活动是幼儿之间的合作、分享等都是很好的教育精神环境。
我想除了要创立良好的、适宜的环境之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内心上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主动学习的权利,所以幼儿和我们是平等的, 那种为孩子们准备好一切,只要孩子坐享其成的教育模式确实已经过时,看似孩子们的学习很轻松,他们只需要等待教师告诉他们现成的知识就可以,殊不知孩子们的很多天赋和能力都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要想长大后有很强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多么困难啊。的确,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们的引导者、合作者。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而不是形式上的参与,本质上的游离。我觉得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解决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具备提出孩子们能接受,又有能力挑战的问题,也就是提高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们的能力得到提升。我觉得在科学领域中,教师教育方法转变的观念体现的尤为突出。以前的科学活动最重视的是幼儿最终是否能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而现在科学活动着重重视孩子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注重的是孩子们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做了些怎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体现概念、事物关系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在头脑中建构这些概念和关于事物关系的“个人理解”,并通过提问或添加新材料的方式巩固或挑战幼儿当前的理解。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应该给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的机会,承认接受不同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给幼儿的探索和创造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敢去探索,乐于探索。我觉得这些在《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是啊,这本《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是多少幼教专家付出了多少心血,经过多少次的实验才编制而成的。其中的精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慢慢体会,慢慢领悟!